•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人物

  • 2008年,杨泽沛在住家附近看见一群人做资源回收,走上前好奇询问:“你们在做什么?”没想到这一问,成了他走入慈济环保、走进自我改变人生的起点。
  • 贺记生曾经是个执着、难以释怀过往恩怨的人,内心长期煎熬。他寻遍各大宗教,只为寻找心灵的出口。直到遇见慈济,从夜间回收司机到慈善访视志工,二十多年来,慈济成为他生命的修行场,教会他“放下”与“结好缘”,让他从苦痛中蜕变,人生路也越走越宽。
  • 年届七十的慈济志工邓遂嵘,每周依旧好几天奔走在公司、绿智教育农场,资源回收与慈济活动现场之间,他不想浪费时间:“与其被动等待日子过,不如积极过好每一天,让生命更有价值。”
  • 从一开始“不要做、太臭太脏!”到如今一周六天都在环保站做分类,乐此不疲,她的生命在环保中找到了归属与价值。
  • 曾经的洪书珍,害怕面对人群,什么都不敢做;而如今,她自信地站在人前,乐于分享,什么都愿意尝试。这一个转变,不只是因为慈济给了她舞台,更是因为她选择做环保,走进人群,从中找回了自己,也找到生命的价值。
  • 当生活看似一成不变,当夫妻之间充满摩擦与冷战,他们并未放弃彼此。从一句“等我退休再说”,到携手走进慈济环保站,郑兴喜与陈玉菊的人生悄悄翻转。他们从家庭走进社区,从回收物中拾回爱,用最平凡的方式,实践出最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 她是老师,熟知孩子爱玩个性;放下教鞭,实践静思语教学和环保,一样达到教育成效;投入社区,她懂得人人皆有一念善,从旁支援和鼓励,成就他人;退休后,她照旧行善不言休。她的一念善被启发,力行一辈子。
  • “上人,您好吗?我已经有五年不能到台湾见您。我很想您!”在三楼大爱区(注)的邓顺明见到楼下广场的LED屏幕,已连綫台湾花莲,当上人瘦弱的身影出现屏幕上,她不由双眼湿润,也顾不得脚痛,从椅子上站起来,双手合十,目不转睛的凝望着上人。

  •  一封封福慧红包从柜子里取出来,依照年份摆放在玻璃茶几上。不同款式的福慧红包,虽经岁月洗礼,却依旧熠熠生辉。詹月美凝视着满桌的福慧红包和欢喜有缘卡,感受到上人的祝福年年岁岁都在。

  • 八十岁,对一般阿公阿嫲来说,或许是不再耳聪目明,行动变得迟缓,因而深居简出;又或者是倍受家人呵护,端坐家中颐养天年。慈济志工李许菁,却因不间断的付出,为自己的晚晴人生,增添缤纷的姿彩。

  •  “魏芷晴在2 023年SPM(马来西亚教育文凭)得到9A的佳绩!”当“爱伴学”群组中传开这消息后,慈济志工、同学及老师纷纷送上祝福,为她的成就欢呼雀跃!

  • “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我们无法掌握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志工陈泛全曾用这句话勉励来上课的新进志工;大家万万没想到,言犹在耳,他却遽然转身离去,留下充满深度和宽度的这一生。

  • 叶高容早年生活清苦,又遭遇丧夫之痛,心情陷入低潮。从环保善门走入慈济后,她开启了不同的人生,步步踏实,从付出中收获成长和喜悦。
  • “我虽然不懂中文,无法背诵整篇经文,但我觉得只要我对经文中的道理有所了解,哪怕我只记得一句经文,也足够我受用无穷。” —— 黄观进。

  • “将大爱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你得到的喜悦是金钱买不到的!” , “学校所遭受的不开心可以在这儿缓解,这是我来慈济最大的收获。”林汉城父女俩的彻悟并非偶然……

  • “当一听见入经藏讯息,我马上报名,事后才告诉丈夫及女儿说,来不及和你们商量,我已经报名了哟!”林月凤俏皮分享参加这次《静思法髓妙莲华》经藏演绎的急迫。
  • “我们是三代同堂!”慈济志工刘珌娟指着志工黄爱媋、姚淑玲和周雪莹开心说着。黄爱媋开启她深入慈济并受证成为证严上人弟子之因缘,隔年她再带动姚淑玲和周雪莹踏上志工受证之路,四人意味着三代同堂的付出与传承。
  • “如果有因缘需要我承担的话,我会告诉自己‘我愿意'。”慈济志工刘宝玲知道,唯有承担才能深入心田,这是她近两年来最深的体悟,也是她浪费二十多年光阴所换来的经验谈。
  • 2022年7月30日及31日,慈济雪隆分会于吉隆坡慈济静思堂举办四场“七月吉祥月祈福会”,志工、会众以经藏演绎形式为众生祈福,也借此机缘让人人能以法水洗涤身心,找回清净本性。

  • 翻开李雪瑜的生命成绩单,盘点她的人生,一帧帧在慈济里活动的相片,记录她在慈济里,从一头乌黑头发到白发苍苍的人生;浓浓笑靥的身影,也印证了生命的精彩和爱的足迹,更为家人、志工留下了永恒的人品典范。

     

第 1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