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我很执着,人与人之间的是非和恩怨,长年放不下,内心非常痛苦,总渴望能找到一个宗教慰藉的力量与情绪出口。”贺记生(济治)回忆,1994年,正好看见慈济马六甲举办一场讲座会,主讲人是从台湾邀请而来的志工黄思贤,听完分享他很感动,当场就填写了志工表格。
然而缘分似乎还未成熟,当时贺记生左顾右盼就是没有志工主动联络他,他苦笑说:“不是你想当志工就能顺利。”直到1998年,他再次参与慈济讲座并留下资料,这回终于等来志工的邀约。当时他是一名卡车司机,正因病休养。志工告诉他,慈济在上桥制衣厂有夜间环保回收工作,需要人手驾驶回收车,他便答应协助,正式踏上环保志工之路。
◎ 身体力行 与善同行
早期的慈济环保站设于上桥制衣厂内,他与几位志工如甘浩祯(济帛)、吴国荣(济俛)等,晚上从各地收回资源,载送到厂内分类,虽然辛苦,却充满欢喜。然而仅仅半年后,他因病痊愈重返职场,环保路因此暂停了八年。
直到2006年,一场捐血活动再次牵起他与慈济的缘。“当天来捐血时,遇到中学同学符祐(济审),他是慈济志工,便介绍我认识住在同一社区的委员郑素娇(慈冉)。”在郑素娇的邀约下,他开始参与社区的环保分类工作,也再次投入回收行列,开着回收车载送资源。
“贺师兄真的是一位有求必应的志工,当年社区设立环保站时,他就勇于承担司机,主动向公司借用卡车来运送回收物,从‘开档'到善后工作都能见到他的身影。此外,每个月慈善日的贫户访视或新的个案需要初访也都能看见他的身影,慈济静思堂的大小活动也少不了他的参与。”当时承担社区组长的郑素娇忆起过往点滴,满怀感恩。
最让她动容的是,丈夫姚福财(济诚)生病期间,贺记生几乎每天上门探望,陪他聊天、关心病情,那分温情令人难忘。而志工谢乐蒂(慈乐)也深有所感他的贴心和用心,她表示,当时还没有智慧型手机,初访贫户需要耗时寻找住址,只要有贺记生同行,他总会事先探访并确认位置,时间一到,再带着志工们准时抵达。


另一位志工郑兴喜(惟喜)则自2010年加入慈济,便一路由贺记生陪伴与引领。“他是我的典范,如同一位导师,带着我从环保走入慈善,从庶务、交通到各种勤务服务,手把手地引领我一步步深入慈济世界,也教我做事的规矩与方法,让我深刻体会到‘做事的态度'有多重要。”
“他是严师,会直接指出我的错误;也是善知识,懂得在我迷惘时开导与陪伴;更是一位乐于助人的人,总是毫不犹豫地付出与承担。”在贺记生的身教与言教中,郑兴喜不仅学会了做事,也学会了做人,如今也努力将这分精神传承下去,期许自己成为他人生命中的好典范。
◎ 放下怨怼 走出心牢
后来贺记生更深入参与慈善关怀,他说:“慈善让我看见了从前未曾接触过的世界。有些人住家外观光鲜亮丽,初次拜访内心嘀咕着‘住这样的地方还需要慈济援助吗? ',屋内却是因家人生病而贫困潦倒,一家人日日以泪洗脸,外人不得而知;也见过瘫痪二十多年的个案,二十多岁就开始长期被病痛折磨,想走走不了,一直到四十多岁往生前都活得很辛苦;当然,也有遇到试图隐瞒实情、意图骗取善款的个案……看尽人生百态。”
一次次探访,让他内心震撼,也深刻反思自己的生活。以前他会埋怨,工作拼了这么久生活还是如此,没有大富大贵,但是看到这些个案想拼都无法拼,才知道其实自己很有福。也因慈善,他见过许多安养院中的长者,那种眼神让他思考:“未来的我,会不会也这样孤单?”

而且过去的他很少笑脸迎人,在工作场上常与人起冲突、被欺骗、卷入纠纷,甚至恨某位朋友多年,心中难以释怀,经常莫名生起闷气,放不下,每天让自己过得很辛苦。为寻求解脱,他也曾踏入教堂、佛教团体,但始终找不到内心的答案。妻子起初认为他投入慈济同样是“三分钟热度”,没想到,这一做就做了近二十年,连太太也被他的转变而感动,一同加入志工行列。
“慈济教会我放下,从慈善个案我看见人间疾苦,看看他们的人生,反观自己的人生真的没有什么过不去的,见苦知福!感恩因为投入慈济慈善志业,才有机会走入他人家中,进入他人的生命,才能看见众生的苦难,从中体悟和学习良多!”他语气坚定地说。
◎ 行善造福 广结善缘
2023年,六十七岁的贺记生告别从事四十年的职业。退休后,他的生活不见得清闲,只要志工邀约,不管什么岗位,只要安排到时间,他一定答应投入付出。当时他正好受伤,一只手裹着石膏依旧到会所帮忙,或和志工去做访贫工作。“左手不可以、右手来,还有一只手可以做事。”
痊愈后,或驾卡车载送回收物、到郊区运载厂家结缘慈济食物银行的物品、运送环保二手辅具、慈善访视、搬抬物品筹备活动……无论大小事务,只要志工邀约,他总是义不容辞,处处可见他广结善缘的身影。


他笑说:“自己在慈济学到最多的是‘结好缘'。只要志工邀约我,我可以做就做,能做多少是多少。因为欢喜做,内心觉得很甘甜,与人结好缘,让我心情越来越安定。”他强调,在人与人之间相处,看见有人不小心说错一句话,天天道歉,还是没办法换来另一方谅解时,他体会“结恶缘很容易,要化解却很难”,体悟何必“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呢?”也因证严上人一句话“未成佛前,先与人结好缘”点化了他。
“结好缘,不是嘴巴讲,是要付出,主动去帮忙。做中学、学中觉,久而久之,缘分就自然越来越好。”心态改变,事过境迁,再见曾经心生怨怼的朋友时,他竟能坦然握手表达善意,内心豁然开朗,自己不再身陷心牢。
如今七十岁,他历经心血管手术,太太已往生,目前一个人住,但他心境安然,庆幸还能自我照顾,身边、住家对面都有慈济志工的关怀、良善的左邻右舍,孩子时常回来陪伴等等。
他深信:“平时做的每一分善,就是留给自己最大的祝福。”这分信念,正是他至今仍坚持不退休的原因。
●
从夜间回收司机,到慈善访视志工,他在慈济付出二十多年间,不仅是一次次的出车、一次次的探访,更是一次次自我修行的历程。他说:“以前遇到的那些困难与人事,现在再回头看,都只是人生的功课。这些功课,是慈济教我慢慢去解答。走了一大圈,最后,我把心安住在慈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