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七旬不歇脚 人生再发光

年届七十的慈济志工邓遂嵘,每周依旧好几天奔走在公司、绿智教育农场,资源回收与慈济活动现场之间,他不想浪费时间:“与其被动等待日子过,不如积极过好每一天,让生命更有价值。”
年届七十依旧热衷于学习,慈济志工邓遂嵘珍惜每一天,期待活出生命价值。【摄影:王钲权】

马六甲慈济志工邓遂嵘,七十岁依旧在上课,潜心研究感兴趣的领域;学懂以后马上化作行动,试验成功再与人分享,孜孜不倦地终身学习,只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有价值。

在家具厂担任厂长的他,秉持着对已故老板的承诺,2020年退休却不推卸责任,有需要即到工厂,传承自身经验。

每周二、四、六早晨半天,则是他亲近慈济绿智教育农场(简称绿智农场),远离世俗喧扰的时刻。他在这里整地、播种、堆肥等,期待假以时日,放眼望去尽是深绿浅青、茁壮成长的瓜蔬果类……一片欣欣向荣。

其他时候,他还拿起相机,为慈济活动、志工身影留下记录;驾车到商店载送资源,有空再学习书法,临摹他人作品等,将日子过得充实、写意又有意义。 

◎ 把握对的事

从小在务农家庭长大,邓遂嵘对土地有特殊情感。中學毕业后,一心一意考上农科大学(今名为博特拉大学)却不得要领,踏入社会求职也不容易,他先在在一间陶瓷厂当化验助理,后改行在板厂当木材分级员,1993年入行家具制造厂至退休。

他披星戴月工作,是厂内元老级员工,深得老板爱护与信任;并在老板牵线下,在郊外万里茂社区(Merlimau)购买一间街角单位的排屋,开始打造居家菜园的梦想。

当时他并不认识慈济,直到志工的爱洒列车开到万里茂,他和太太黄文娥(慈烨)受邀参与。当时有志工试探问说:“你们要不要来做慈济,帮忙关心病苦的人?”直心的他当下愣住:“只懂木材的我,怎么能关心病人?”一度与慈济因缘擦身而过。

邓遂嵘与太太黄文娥夫妻同修,走入慈善家庭给予关怀。【摄影:杨秀丽】

2007年,野新社区志工上门力邀他們在社区环保点帮忙,更推荐邓遂嵘成为站长。夫妻俩一齐投入,先后认识住在同一社区的谢绍礼(济湛)夫妇、李仁粦(惟仁)夫妇等,相互结伴,积极广邀社区民众投入好人好事,深耕慈善及环保志业在社区。他们知道环保不仅为了救地球,也是惜福和造福的机会,邓遂嵘夫妇从自身做起,逐步调整生活型态,经常共车做慈济、没有出国旅游,以减少碳足迹,并力行资源回收,许多物品不再一用即丢。 

2008年,夫妻俩开始转荤为素,起初只选择茹素一个月,后来发现原以为很安全的深海环境,早已被重金属、塑胶垃圾等污染,方才明白蔬食是势在必行保护地球的行动。加上聆听证严上人讲述有关尊重生命的法语,越理解唯有万物共生存,自然环境才会和谐,世界才会平安无灾无难。他们的心越坚定,改为持素一辈子。 

2010年,他先成就太太受证为慈济委员,次年自己也受证为慈诚。夫妻同修,积极投入在各功能组,也承担活动协调;抱持一心助人做对的事的心情,他甘愿付出,事事负责,日子过得非常充实。 

◎ 无常来造访

2021年新冠疫情行管令禁足期间,他在家农作期间忽然头痛不已,儿子载送到医院,医生发现他脑淤血,转介到吉隆坡医院动手术。 

“其实身体早已给我讯号,例如事发前两个月不省人事,两个星期前头痛、吃药无效,我却不放在心上。”被送往医院期间,一向乐观正向的他,一度有感生命脆弱,在车上叮咛身后事一切从简,把骨灰撒向大海,漂流到哪里,在当地就可以继续做慈济。

幸好遇上“小事无措,大事镇定”的太太,稳稳接住他的无措及勇敢面对;去到医院,接到消息的雪隆慈济志工也冒着疫情风险轮流送餐关怀,令夫妻俩感恩处处有贵人。

情况稳定下来的邓遂嵘,开始恢复正向思考。当医生说他的手术有风险,叮咛他请诸位法亲为他祈祷祝福时,他笑说:“今天是星期五,全国穆斯林的祈祷日,大家已经为我祝福了。”

转荤为素的夫妻俩,理解唯有万物共存,自然环境才会和谐。【摄影:李经志】

手术后两年休养期间,他必须放慢脚步,因此卸下职业与志业重任,心情一度低落,就连经常到访的慈济会所也感到陌生。所幸法亲嘘寒问暖,持续邀请出席活动,持续邀请出席活动,满满的爱让他的心情回温,重新回到志工行列。

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意识到人生的无常,脚步放慢,也更珍惜剩下的日子。

“我已走过人生的三分之二,如果好命可以活到八十五岁,我还有五千多个日子,我不希望这些日子只是休息,而是要继续磨练自己。”他笑着说,语气是坚定的,双眼也炯炯有神。 

◎ 天生的农夫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家休养期间,他继续照顾自己

的小菜园,种植小白菜、番薯叶、辣椒、茄子、小番茄、白色花椰菜、葡萄、红毛榴槤、贝贝南瓜等农作。在家制作有机肥料,完全不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还经常上网学习和与人交流耕种技巧,不断地研究和改良有机方法等,多次失败最后换来结实累累,连昆虫、蝴蝶也不请自来。他乐于与他人分享丰富的实战经验,一起学习有机耕种。

去年7月左右,他拿着相机到绿智农场拍摄,甫到现场,发现人手不足,许多土地空着。他感覺不是办法:“如果这般毫无规划,要如何维持?”后有一群志工主力承担起工程规划,邓遂嵘心想:“既然我懂得这方面的知识,我就去帮忙做做看。”

从居家小菜园走入大农场,还有老师莅临现场指导,及团队边做边整队;简直让他发挥无限可能,同步弥补了无法升学农业的遗憾。好学不倦的他,不仅从自家菜园移植幼苗,还不断测试各种方法、例如近期将箱内紧实的泥土锄松,再收集干枯竹叶及绿色杂草,顺序铺洒在地,再浇灌稀释好的酵素、盖上黑网,堆肥养土长达一两个月,期待未来土地产出更丰硕的成果,让更多人受惠。

松开泥土,再铺上杂草,邓遂嵘正在进行养土阶段。【摄影:黄玉花】
邓遂嵘在慈济绿智教育农场,用果皮杂草等制作堆肥。【摄影:罗秀莲】

单是堆肥养土这一动作,他都获益良多:“俯拾即是的绿色杂草和满地枯叶,都是老天爷的赐予,内含的有机细菌可以帮助养土。原来金块、宝藏一直在身边,我们却不知道。”了解越多,他越意识到自己不足,进而产生谦卑和强烈求知欲。

同步埋首深耕在绿智农场的志工张栢仁(惟楷)眼中,邓遂嵘是位非常固执的人,“对正确的事,想要做的事很执着,学到了马上要动手去执行,很有耐性重复去试验,尝试,直到成功。”

在旁的他,笑笑也不否认说:“就像一直不断在试验的人生,不能停下、也不能满足于现在,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学习。”他也说,当做得很累时,只要抬头望一望,看见还有许多有志一同的人在收割、在付出,心灵又会充满正能量,这是人多力量大,相互砥砺的时候。 

◎ 记录真善美

除了农耕,他也回归人文真善美团队,拿起相机,发挥苦干实干精神,留下志工付出的美善照片。

其实早在1970年代,他就开始买单眼相机,喜欢从不同角度拍摄静物,一消磨就是大半天。

后来在万里茂社区投入志工服务,得知缺乏做美善记录的人员,他便拿起儿子少用的相机,开始自行摸索,也报名参加社教中心的摄影班,学习拍摄角度、光线与构图等。

课程后第一次实作,他受邀请到慈济义诊中心拍摄活动照片,拍摄了大半天,最终只有一张照片被选中,他不气馁。后来走入社区,拍摄志工拜访助学金受惠家庭,信心满满呈交照片时,却被摄影志工召来检讨并提点说,摄影不只是拍到目标人物,还要思考构图,避免照片背景太混乱等等,以模糊焦点,他才恍然大悟。

邓遂嵘为了兴趣,投入人文真善美岗位,不时与资深伙伴切磋拍摄成品。【摄影:郭巧云】

“有了志工的提点,我学习更多拍照的学问,也比较敢独立拍摄。”从此每一次承接到拍摄任务,他与搭档相互配合也勇敢尝试,还主动追踪以拍摄不同角度,务必把照片拍好及使命必达,令合作伙伴相当宽心。

“多方学习,摄影也是年老时可以发展的另一兴趣,因为想要拍摄,我会想办法去学好它。加入人文真善美团队,我发现不再是为个人兴趣拍摄,重要是为了慈济团体做记录。 ” 

◎ 价值的人生

人生七十,原是享福的时刻,他却选择劳动、磨练自己;其实早在約三十年前,他就已盘算好自己退休后的生活。 

邓遂嵘闲暇爱写书法,所用的是环保纸张,重复书写多次再送去回收。【摄影:黄玉花】

“我不喜欢这样自寻烦恼的生活,因此我计划好在退休的时候,我要投入农作、学习摄影、锻炼书法,让自己有很充实的日子与环境。”他说。

闲暇时间,他喜欢学习书法,认为这是独处、让心平静、启发灵感的时刻。为了重复练习,他收集黑白纸和白色报纸取代宣纸,每次临摹从淡笔开始,再慢慢加深,一张纸可以书写三四次,相等于重复发挥了四五次的生命。

他有一辆斑驳的越野车,打从新购入开始,就经常被他用来载送环保物。直到今天只要公司、商店一通电话,他马上用零碎时间,开车往单程逾十公里的目的地,回收纸箱、纸皮、瓶瓶罐罐等物品,载回家整理分类,再送往回收商,如此这般每月来回十趟左右,只换得马币一百令吉的费用护持慈济,即使路途遥远、即使耗油,他依旧使命必达,认为这是不忘初心,也是在维护团体信誉。

太太黄文娥见证说:“我觉得他现今都在按照着自己的步伐生活,其实都过得蛮开心的。” 

“这是我的本分事。”轻轻的一句话,说得平淡却很实在,退而不休,他在履行着承诺;所做的每一件善,都让自己的人生很有价值。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