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无国籍儿童?除了沙巴,还有什么地方有无国籍居民?他们有没有未来? … …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慈少社二十七名慈少,意欲把心中的好奇,一一问个清楚。
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人文室同仁吴雪仪表示:“创办慈少社的宗旨是让学生有机会走入人群,落实在学校人文课学习到的大爱精神和人文教育理念。”选择飞到东马沙巴山打根进行第一站五天四夜的志工服务,是因为自慈济国际学校建校以来,学生每年的“竹筒回娘家”活动所凑集到的款项都是在护持沙巴无国籍学习中心,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大家清楚看到他们捐的款项用在哪里。
◎温室花朵 展翅高飞
2024年6月29日,二十七位慈少趁着学校假期,在四位老师和两位慈懿爸爸的陪同下,第一次离开父母,启程到沙巴州山打根,进行五天四夜的志工服务。大家踏着整齐的步伐,昂头挺胸,踏上为善的征途。
启程前,慈少们经过了培训和集训。对于山打根无国籍学习中心有了基本的了解,也做了充足的准备。这一趟的志工服务之旅,慈少们将参与义诊、发放、无国籍居民家访、参访垃圾山和无国籍学校人文课教学等等。
抵达山打根第一项任务,就是为每三个月一次的无国籍居民义诊做准备。
山打根志工龚德益耐心地介绍无国籍居民所面对的窘境。没有身份、没有工作、没水、没电、缺乏读写能力,还患上各种疾病。龚德益特别强调:“苦难的生活再加上病苦,无国籍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明天的义诊就是为了帮助他们免受病痛的折磨,希望大家的爱能给他们带来温暖与帮助。”图文并茂再加上龚德益的讲解,慈少们对于接下来要服务的居民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慈少们在山打根志工的带领下,一起布置义诊的场地,搬桌椅、跑动线。每一位慈少都有岗位,有的负责报到,有的负责维持次序,有的负责接待,有的负责量体温派口罩,确保人人有事做。
◎义诊付出 见苦知福
2024年6月30日,天色微亮,慈少们浩浩荡荡出发到无国籍学习中心(义诊场地),参与当天的义诊活动。这是慈少社成立以来,第一场的志工服务活动,大家都非常的期待。当一切准备就绪,天下起了微微细雨,慈少们开始担心会影响居民的出席率,幸好,细雨并无阻居民们前来义诊。
山打根志工与慈少已经准备就绪,各就各位迎接来自乐达村(Kampung Letat)的无国籍居民。早上八点,居民们就已经扶老携幼,准时出现在学习中心。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志工依据无国籍居民看病的需求派号码牌给他们。
现场有次序的量体温,登记、看医生、配药,最后一站服蛔虫药。除此之外,志工还帮有头虱的居民清除头虱。
九年级包容班的李嘉诚同学与另外三位慈少负责把拿了号码牌的居民从村口带到义诊楼下。他说:“昨天我本来是报名要在登记处付出的,可是我觉得自己更适合在外场走动。”李嘉诚为了在外走动的任务,做足了准备,除了帽子还带上雨伞。果然当天下起毛毛细雨:“能为居民们撑伞,把他们送到对的地点,我看到他们很开心。”
负责为居民量体温和派口罩的是十年级知足班黄韵宁和马卉恩。她们带着笑容,亲切的问候每一位来看诊的居民。黄韵宁表示:“他们的生活很苦,为了让她们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所以我们要微笑问好。”黄韵宁还发现很多包着头巾的穆斯林妇女没办法戴普通的口罩,她马上想办法解决,在口罩两边绑上橡皮筋,让他们也有机会看病。她说:“因为如果没带口罩就不能进去义诊中心,就会错失看医生的机会了。”
善用空档,黄韵宁与带队老师蔡雯薇一起为居民洗头虱。来洗头虱的居民有大人、有小孩,有男也有女。志工们也是全副武装,口罩、手套、头罩、围巾,缺一不可。
同样趁空挡时间到洗头虱的地方帮忙的还有八年级勇气班的黄均豪。他不满意自己的表现,觉得自己的服务不够周到,他说:“为别人服务同时也要关注到对方的感受,希望她们在被服务的过程是舒服的。”
牙科在外的收费昂贵,义诊则缺乏仪器,一旦有蛀牙,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拔牙。当天有位小女孩就拔了四颗牙,既痛又伤心,非常难过。慈少同学也扮演了陪伴和安抚的角色;看到牙科部大排长龙,最后没办法服务全部居民,大家都觉得很可惜。有感于居民们身体不舒服,需要缴付昂贵的医药费,不然就要等很久才能有免费义诊活动。慈少们深感到自己从小都有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山打根志工龚德益很开心慈少们舍弃假期来到山打根体验志工服务。他希望这次的旅程能让慈少们留下深刻的回忆,也希望他们把这次的经验多与人分享,接引更多的同学一起加入志工的行列。
◎勇敢踏足垃圾山 见识不一样的人生
义诊后,大家稍作整顿。下午,慈少们出发参访山打根“有名”的垃圾山。垃圾山、土埋场,西马也有,可是山打根的垃圾山下却有人居住,无国籍居民每天就在这里拾荒讨生活。
慈少们先抵达新的垃圾山。巴士门刚打开,扑鼻而来一阵怪味,大家戴上口罩,勇敢的走下巴士。看到一望无际的垃圾,天眞的儿童在嬉戏,带着工具在拾荒的无国籍居民默默无语,令人心中百感交集。
接着大家移步到旧的垃圾山,这里已被遗忘,没有垃圾车送垃圾来了;只有简陋的木屋、各种材料拼凑出来的帐篷。没有搬走的居民,每天步行十分钟左右到新的垃圾山工作。
十年级勇气班的黄有城分享:“早上刚下过雨,这里的味道眞的很难忍受。走在垃圾山上,踩在脚下的是泥土还是陈年垃圾,已经无法分辨了。”黄有城看到年幼的儿童在垃圾山拾荒、嬉戏,还会与大家招手打招呼,心里很感叹。 “刚才我在步出垃圾山的时候,遇到困难,孩子伸手助我一把;他们生活很苦,环境很差,可是心态却很乐天;他们拥有的不多,却有一颗善良的心。 ”
◎海上无国籍 村脚下垃圾堆
无国籍居民居一般住在偏远的地方,避开警察的取缔,低调生活。除了垃圾山,还有大部分居住在沿海而建的小木屋。木桥把一户户人家连接起来,海上村落也越来越大,屋底下的海面堆积的垃圾也越来越多,环境非常的脏乱。
由于没有自来水供应,家家户户收集雨水做生活之用,饮水则靠购买一瓶瓶的饮用水,因此每天丢弃的宝特甁数量非常庞大。山打根慈济志工在村里分享环保,请居民别把资源丢进海里,回收起来,不但可以减少生活环境的垃圾,还可以支持环保活动,回收宝特甁的活动得到村民热烈响应。
慈少们戴上手套,分组进入村庄,踏着架起的木桥,穿梭在家家户户中,收集居民装在麻包袋里的宝特甁。大家量力而为,有的手提一大袋,有的两大袋,也有慈少挑战提三大袋的资源,步行十分钟,送到慈济环保站。恰好回收的罗里抵达环保站,慈少们合力把资源搬上罗里。庞大的数量,罗里需要回来第二趟才能把环保站的资源回收完。这些宝特甁如果没有回收,将造成严重的垃圾问题。
慈少们个个汗流浃背,可是脸上却挂着笑容。七年级包容班的骆昱彤佩服地说:“居民们面对水源问题,也愿意配合慈济清净在源头的理念,把宝特甁洗干净再回收。”
◎上山出海 步入无国籍村庄
慈济以慈善起家,慈少的志工服务当然少不了慈善。山打根慈济志工龚德益和黄守芬把每个月给照顾户物资发放的机会让给慈少,让他们有机会参与慈善发放,见苦知福。慈少们分成三组,到三户照顾户家发放拜访。
其中两户照顾户住在搭建在海上的木屋,需要走在摇摇欲坠的木桥上才能到达。木桥年久失修,离开水面大槪四米高。手提物资的学生克服心中的恐惧,保持身体平衡和用心脚下,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走在木桥上,最终顺利抵达案家,为他们送上这个月的物资。
另外一户住在远离市区的山上,哪儿是无国籍居民集聚地;慈少们领着物质,徒步走上山。山上简陋的木屋零零落落,居民种有果树,也饲养家禽。案主的家非常简陋,没有自来水,必须每天到邻居家买水。恶劣的卫生条件和简陋的屋子,让来自城市的慈少非常震撼。昏暗的小屋空间有限,慈少们只能轮流进屋送物关怀。
米丝拉( Misra Bte Boy )的母亲去世了,留下兄弟姐妹五人无人照看,她的爸爸唯有把与菲律宾太太生的十八岁大女儿带来照顾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她爸爸才能离家打工赚钱。以割草维生,微薄的收入无法承担一家七口的生计,米丝拉爸爸很感恩慈济的帮忙,让家中幼儿不至于饿肚子。
来自十年级信心班的慈少王和迅今年十六岁,对他来说,十八岁就是靑春正茂的年纪,应该是读书深造,结交朋友的美好时光。他非常同情十八岁的姐姐没有自己的人生,没有国籍,天天关在昏暗的小屋里,照顾五位弟弟妹妹。
●
短短几天的志工服务团,让慈少们有机会参与慈善、医疗、教育和环保,亦把在学校学习到的人文理念落实。吴雪仪说:“慈少们这趟旅程学习到感恩与知足。”这善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里萌芽,希望他们回到学校,能把这份爱传递出去,用生命影响生命,让爱的涟漪传遍整个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