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慈少社成立 志工服务培养慈悲心

五天四夜的志工服务之旅圆满结束,短短的相聚结下深深的缘分,大家心中充满感恩。 【摄影:刘玉丽】

慈少社是什么? 2024年3月19日,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中学部周会,人文室向中学生们推介“慈少社”,让有兴趣参与的学生自行报名。

慈少社成立的宗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慈悲心和服务奉献的精神,让学生更了解志工服务,进而养成对社会的同理心与责任感。希望慈少社能提升学生的社会硏究技能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靑少年的 志工服务团体

2024年4月17日,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人文室举办了第一场的慈少社说明会。共有四十一位学生出席,出席的学生包括七年级到十年级的学生。人文室同仁吴雪仪,向大家介绍慈少社的宗旨和全年活动。

慈少社有四大功能组,包括慈善组、环保组、活动组和人文眞善美组。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快速的分组并选出功能组的组长。过程非常顺利。

吴雪仪也介绍了今年的第一项活动—— 送爱到山打根。五天四夜的活动落在六月学校假期。活动包括义诊和送爱到山打根无国籍学校。慈少们有大槪两个月的时间为这次的送爱活动做准备。

我们出发啦!慈少们带着雀跃的心情飞往东马山打根,开启五天四夜的志工服务之旅。【摄影:刘玉丽】

◎集训培训 培养默契

除了假期和考试周,人文室安排每个星期三一个小时半的培训。让慈少彼此认识,培养团队默契,也为山打根送爱之旅做准备。

2024年6月27日,人文室还召集慈少进行了最后的集训和行程叮咛。蔡雯薇老师带领大家练习互动歌曲〈 Rasa Sayang 〉,以便能与山打根无国籍同学互动。蔡雯薇老师还以游戏互动和影片呈现,启发慈少们沟通和互动的重要性以及有效沟通的方法。

蔡雯薇老师(右)还以游戏互动和影片呈现,启发慈少们沟通和互动的重要性和有效沟通的方法。【摄影:叶佳宁】

集训当天,陈德泉老师细心叮咛慈少们外出要时时保持慈济国际学校慈少应该要有的行仪。整齐的队伍,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他还提醒慈少们要带着开心的心情出发,时时脸带笑容,主动帮忙,积极回应,带动无国籍学生。

为了感恩山打根的志工用心的安排合适的行程和活动给慈少这次的志工服务计划,人文室同仁吴雪仪带领慈少们准备了一首歌曲的手语表演〈谢谢你们〉 ,准备在圆缘的时候呈现。同时,吴雪仪也趁集训的时候,教导慈少制作手工蜻蜓,送给山打根无国籍学习中心的老师与学生。

陈德泉老师叮咛慈少们外出要时时保持慈济国际学校慈少应该要有的行仪。他期许慈少们要带着开心的心情出发,时时脸带笑容,主动帮忙,积极回应,带动无国籍学生。【摄影:叶佳宁】
人文室同仁吴雪仪带领慈少们准备了一首歌曲的手语表演〈谢谢你们〉 ,准备在圆缘的时候呈现。【摄影:刘玉丽】

◎用心学习 细心观察

什么是社会硏究学?人文室主任杨美婷分享,社会硏究学既是硏究人与地点、文化和社会实践以及价値观和习惯。慈少们的志工服务团,必须学习、观察和记录无国籍居民在山打根的点滴,然后把记录成果和心得整理清楚,回校后分享给没机会参与的同学们。

陪伴慈少到山打根的慈懿爸爸黄镜维在集训日当天,给慈少们分享了关于沙巴州的风土人情。他以沙巴的地理、历史、人口、宗教进行分享和分析,让慈少们对于沙巴无国籍居民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对自己这次的旅程目的更有使命感。

黄镜维还在午餐时间分享食的礼仪,从摆放餐具、举放椅子,到坐下用餐,有条不紊。慈少们用心学习,很快就学会了。

人文室主任杨美婷分享社会硏究学。慈少们的志工服务团,必须学习、观察和记录无国籍居民在山打根的点滴,然后把记录成果和心得分享给没机会参与的同学们。【摄影:刘玉丽】
慈懿爸爸黄镜维(右一)在午餐时间分享食的礼仪。他请家长们放心,这段期间,慈懿爸爸妈妈就是慈少的爸爸妈妈,会以爸爸妈妈的心陪伴和照顾慈少们。【摄影:叶佳宁】

十年级毅力班的林华信一直有陪伴妈妈参与社区的慈济活动,对慈少特别向往,所以当学校成立慈少社,他即刻把握机会参加。林华信觉得参与慈少让他有机会学习到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

林华信期待这趟旅程能带给无国籍学生快乐,也希望他们能从慈少准备的人文课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身为组长的林华信觉得这趟旅程不是普通的旅行,而是代表学校的志工服务团。所以慈少们的言行举止和礼仪很重要,他会时时提醒自己,也会提醒其他慈少注意言行和礼仪。

◎沙巴山 打根之旅

2024年6月29日,早上八时,慈少们准时在机场集合完毕,带着雀跃的心情飞往山打根,开启五天四夜的志工服务之旅。这五天,慈少们参与义诊、家访、发放、环保、带动人文课程和参访垃圾山,行程满满。

这五天四夜,山打根志工全程陪伴,还包办了慈少们每一天的餐食,最后一晚的圆缘,还准备了素食自助餐。对于山打根志工的陪伴与照顾,慈少们满满的感恩。

“谢谢所有默默奉献的人……”慈少们除了呈现〈谢谢你们〉手语表达对山打根志工的感恩外,还亲手制作了一幅“爱心树” 。图是由慈少陈楷恒作画,每一位学生都在一根手指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印在陈楷恒画好的树上,两个手指印,成就一个爱心,满满的爱心挂在树上,成就一棵独一无二的“爱心树”。 “爱心树”由林华信和张玮芯代表慈少送给山打根慈济志工代表龚德益和黄守芬。

对山打根志工表达感恩的“爱心树”由林华信和张玮芯代表慈少送给山打根慈济志工代表龚德益和黄守芬。 【摄影:刘玉丽】

◎开拓视野 感恩父母

不少慈少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出远门,少了父母的陪伴,很多日常生活都必须自己操办,这让慈少深刻的体验到父母不在身边的分别。慈懿爸爸黄镜维趁此机会分享了他的成长之路。

黄镜维小时候是新村里的小霸王,顽皮、霸道、爱打架。十三岁离家升学,因为不想回家割胶,靠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好的成绩。爸爸为了助他圆梦,把他送到遥远的加拿大升学。第一次出国就到遥远且寒冷的加拿大,黄镜维必须独自面对很多生活上和学业上的问题。

人在异乡,特别想家,科技不发达的七十年代,没有越洋电话,也没有电邮。黄镜维开始写家书。他把对家的思念都写在信中。二十二年前,黄镜维爸爸往生,他从爸爸的床头找到他留学时写回家的家书。每一封家书爸爸都保存得很好,这让他非常得感动。

黄镜维以自身的经验,鼓励慈少们写家书回家,表达对父母的爱与感恩。离家数天的慈少们听了黄境维的分享,也触动了心底对父母的感恩。他们找到自己最舒服的角落,默默的思念着父母,回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点滴,静静地把思念化为文字。老师们还准备了信封和邮票,帮慈少们把家书寄回家。

证严法师期许黄镜维陪伴慈济的年轻人,这促使他这十四年来一直秉持以身作则的原则在陪伴慈少,也在慈济学校承担慈懿爸爸。他把握机会陪伴第一届的慈少到山打根送爱:“这一趟旅程,流程规划非常丰富,涵盖了慈济的慈善、医疗、教育、人文与环保。学生有机会身历其境体验无国籍居民与学生的生活。这不是旅行,是人生最重要的旅程。”

慈少离家背境,父母难免会担心。黄镜维请家长们放心,这段期间,慈懿爸爸、妈妈就是慈少的爸爸、妈妈,会以爸爸妈妈的心陪伴和照顾慈少们。 “无国籍村的木桥又高又晃,当慈少害怕退缩的时候,我们陪伴、鼓励,以身作则,牵着他的手,引领着他。让他正视挑战,勇敢面对。有我们的陪伴,慈少闯过一关又一关,越来越勇敢,越来越自信。”

黄镜维分享说这次的陪伴经验,让他更笃定的走在陪伴年轻人的道路上“也许我不会教导孩子读书,也不会教导孩子怎样做人,可是我可以一直陪伴孩子,鼓励他们,给予他们信心。”

慈懿爸爸黄镜维分享他的成长之路。他鼓励慈少们写家书回家给父母,表达对父母的爱与感恩。 【摄影:刘玉丽】

◎爱的教育 把爱传出去

经过五天四夜的旅程,林华信兴奋的表示:“这趟旅程远远超越了我来之前的各种期待!在带动人文课和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开心,他们的笑容是我最大的收获。”林华信表示这趟旅程打开了他的视野,也丰富了他的见识。学生们给他的拥抱让他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是学生眼中的大哥哥,他也可以成为别人的榜样。

林华信特别感恩无国籍学习中心的老师沙鲁(Mr Shahrul)不断的帮助他翻译和带动学生。这次难忘的旅程,林华信希望明年还有机会继续参与志工服务。

山打根志工龚德益给慈少爱的勉励。他了解这趟旅程,慈少经历了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他很欣慰看到慈少们面对不熟悉的语言、脏乱的环境、危险的桥,都能一一克服。他觉得这次的志工服务,是爱的教育、爱的循环。他期许慈少把爱传出去,把经验和心得跟更多的同学分享,让这份爱可以一直流传下去。

无国籍学习中心的校长陈秋虹转达,学生们都在问“大哥哥、大姐姐今天还会来我们学校吗?”当被告知慈少们今天回西马,学生们都很失望。陈秋虹校长安慰学生:“大哥哥、大姐姐也在学习,你们给了他们学习的机会,也在他们身上学习到新的东西。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成就。”

林华信特别感恩无国籍学习中心的老师沙鲁(Mr Shahrul)不断的帮助他翻译和带动学生。这次难忘的旅程,林华信希望明年还有机会继续参与志工服务。 【摄影:刘玉丽】】

2024年7月3日,山打根送爱之旅圆满结束。启程回西马的早晨,巴士把握短暂的空挡,转到无国籍学习中心楼下,让慈少与学生做最后的道别。五天四夜的志工服务之旅圆满结束,短短的相聚结下深深的缘分,大家心中充满感恩。彼此隔着车窗招手和比爱心,传递彼此的爱与感恩。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