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环保生活 扎根社区

座落在住宅区内的马六甲亚洲花园环保站,除了肩负教育推广,协助收集社区各类回收物,另一方面也培养惜物和减废的环保人文。 民众从环保认识慈济,进而环保站成为当地居民的活动中心,扎根社区。
社区民众和慈济志工或是走路,或是骑着脚踏车,或是摩托车,每星期固定走入社区的慈济亚洲花园环保站做环保。【摄影:颜玉珠】

亚洲花园(Taman Asean)住宅区、巷子的尽头,几位居民和慈济志工或步行,或骑着脚踏车,或骑着摩托车,一个个走入亚洲花园环保站,热情地相互寒暄问好,之后便熟门熟路拿着工具和环保物,开始当天的分类工作。

2015年3月22日,亚洲花园环保站正式开始运作,当时只有少数几位该社区与住在波格芒加(Pokok Mangga)的志工一起投入做分类。住在当地四十多年的志工田春香(慈苰)回忆表示,这里很难接引民众做环保,每次只是少数固定几位志工投入,邀约居民得到的回应几乎都说忙于家庭,没有时间。

但田春香从未气馁,一心朝着接引此住宅区的居民投入为目标。因她深知居住在此区有很多老人家,孩子在外地工作或是白天出门上班,家里只剩下两老,环保站开设在社区里,老人家走路或骑脚踏车就可以抵达。便利之外,做环保也能活动身体,与人交流聊聊天打发时间,动手动脑又可以做好事保护地球环境,一举数得!

慈济亚洲花园环保站座落在住宅区内,期盼环保概念能扎根社区,进而成为当地居民的活动中心。【摄影:颜玉珠】

◎ 人生变得不一样

每天田春香在社区内晨运,边走边留意家家户户的情况;其中她观察到某一户人家总是丢弃一些可回收物在家门外,她主动结识该户陈亚娇女士并与之交谈,说明环保物可以拿到社区内的环保站做回收,同时也邀约一起来环保站做环保。

陈亚娇女士长期以来都是以家庭为主,没有朋友圈,当时先生刚往生不久,让她顿失生活重心。白天女儿外出工作,她一个人在家总是胡思乱想。当田春香邀约做环保时,一听到“慈济”,陈亚娇马上联想到先生生病期间,病床是慈济无偿借出。一来想要感恩慈济,二来女儿看见她的寂寞,鼓励她到环保站做环保。

2019年7月,陈亚娇投入做环保至今,只要环保站开放,她一定前来报到,即使有时没开放,她也会骑着脚踏车前来,独自整理居民置放的环保物,保持环境的整洁。她边做边学,环保站里只要有人不甚清楚手中环保物的分类时,纷纷会询问陈亚娇,她也乐于分享。“塑胶袋有分好几种,你看,像这种会发出声音的,还有这个是软软的、没有声音的……”

陈亚娇的生活只局限于家庭,没有朋友交际圈,直到投入做环保,逐步开拓生活圈,人生变得不一样。【摄影:蔡育丹】

负责环保站事务的志工黄爱媋(慈弥)说:“陈亚娇是环保站的开心果,非常开朗,经常为大家带来欢乐。”陈亚娇笑着回应:“过去先生不喜欢我去外面与人交往,我没有朋友。来环保站做环保后,又参加社区跳舞班,才开始与人交流。真的很感恩田师姐邀约我做环保,让我的人生变得不一样。”

原本鼓励陈亚娇来做环保的女儿,看见母亲将她丢弃肮脏的环保物再捡回来回收,曾抱怨:“我丢,你又捡起来。”陈亚娇分享:“看见环保物可以回收却被丢弃,很可惜!我以前不知道,现在知道了就要做,我也向舞蹈班朋友宣导,鼓励大家将环保物带到环保站做回收。每次来环保站看见很多环保物就开心,表示愈来愈多人知道东西要回收,丢了就变成垃圾,回收就是资源,而且回收变卖的钱,慈济拿去帮助穷人。”

◎ 身心愈做愈健康

梁玉兰拿着刀边砍边拆,将一层层的洋芋片包装桶拆解分类。【摄影:颜玉珠】

住在田春香附近的梁玉兰女士,每回两人骑着脚踏车前来环保站,又一起结伴回家。 2016年梁玉兰的先生往生,孩子都居住在外地,突然面对独自生活的苦闷和空虚,田春香了解她平日甚少与人交往,于是与志工上门关怀,邀约她一起来环保站做环保,因而开启她投入环保之因缘。

“我在家就是看电视、看报纸,没事做,顶多出门买东西遇见一些居住在此区的小学同学打招呼寒暄几句。自从来这里做环保,比较开心没有那么多压力,不会在家胡思乱想。”

环保站,是梁玉兰每星期出门透气与人交流之地。手拿着刀,一边拆解,一边与人话家常,话题从家里的狗不爱吃狗食、彼此的身体状况、环保物拆解的难度,及现代人的浪费等等,偶尔夹着几句笑语。

一旁慈济长期援助的黄惠珍女士称赞梁玉兰是专业拆洋芋片包装桶高手。洋芋片包装桶是回收最头痛的东西之一,为了保护薯片“坚不可摧”,制造这类包装桶时需要多种材料混杂,因此回收过程中便要费力将这些材料逐一分离,包含金属底座、塑胶盖、金属材料的封口和衬了锡箔的纸板桶身,回收处理费工也又费时。

梁玉兰举刀边砍边拆,将一层层的包装拆解分类,不免感慨地表示,生活便利性也造成愈多污染,这些饼干包装愈做愈不环保,层层精美包装却忽略背后的污染,以前年代买饼干都是秤重量,简单方便又环保。

此外,做环保可以活动筋骨,让梁玉兰感受到身体的变化:“每回与大家一起做环保谈天说笑很开心,手脚相较灵活许多。感恩身体健康可以来付出,身体、心情都变好多了!”居住在吉隆坡的孩子很高兴母亲能走出家门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做环保,不时会特地将自家的环保物载回亚洲花园环保站做回收,以行动支持母亲与环保。

从只有少数几位志工投入做环保,一路走来,目前亚洲花园环保站每周二和三开放做环保分类,约有二十人投入。【摄影:颜玉珠】

田春香表示,环保站开在社区里,居民的环保物不用堆放在家,任何时间都可以直接拿来环保站,附近人家有空便主动来整理,尤其志工刘英(虑容)天天都过来整理环保物,保持环保站清洁。

社区环保站不是垃圾站,所收集的物件一定要做到清洁回收,有足够数量回收商会尽快载走,不长期堆积,有效管理不造成环境卫生问题,而大家也都自动自发协助管理。

◎ 环保站第二个家

“你路过有看见我种的花吗?”
“有,我前几天经过就看见了,很漂亮!”

孩子都住在外坡,志工彭劲森独居于此,与环保站同一条街道,环保站成了他生活的寄托。【摄影:颜玉珠】

平时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家种花草,环保日就会开心出门的八十岁志工彭劲森,欢喜地与大伙聊着自家的花草。孩子都住在外坡,他独居于此,与环保站同一条街道,环保站成了他生活的寄托,也参与夜间环保分类。疫情行动管制令期间,环保站暂无法运作,彭劲森一心挂念环保,会联络情同父女的黄爱媋从环保站拿一些纸类回家给他做分类。

“我从每个月一次环保点做环保,做到现在这里开环保站可以每星期都来做,很好喔!”彭劲森开心地分享做环保的喜悦,婉拒孩子邀约他搬到新山居住,他还是喜爱留在老家做环保、种花草,与环保站的大伙们建立如家人般的情感。

当大伙看见久违的李良明骑着脚踏车到来,开心地打招呼。左一句、右一句关怀不断,李良明笑得灿烂地解释:“开始做着装修的工作,新年期间赶工,过完年工作慢下来,今天没做工,我就来做环保。”

黄爱媋开心地鼓励,陈亚娇也为他感到开心,直嚷嚷地说:“真的变很多!”李良明是慈济关怀的照顾户,原与母亲相依为命;2018年因工作受伤不良于行,生活陷入困境而向慈济求援。由于生活大小事全都依赖七十多岁的母亲照料,加上对未来的恐惧与压力,常对母亲乱发脾气。

当初受志工邀约前来环保站付出,主要目的是让母子两人可以外出透透气,也可以让李良明活动身体当复健。如今李良明不仅能行动自如,还能开始打零工,大伙都为他感到开心。陈亚娇表示,当初刚到环保站发现李良明脾气不好,对母亲态度不佳,现在他很孝顺,走路也平稳多了。李良明笑着回应:“当初做环保,动作受限,无法使力,但我跟自己说一定可以,慢慢感受到筋骨比较松,身体也愈来愈有力。”当初李良明为感恩慈济援助而来做环保,现在做环保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与志工建立起如家人般的情感。

三个小时把原本堆积如山的环保物,一项项被分类再归位整齐。事后,大伙合力将环境打扫干净,才满足地踏上回家路。

慈济照顾户李良明(右一)感恩慈济援助而来做环保。现在只要有空一定主动投入,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建立起如家人般的情感。【摄影:颜玉珠】

从只有少数几位志工投入做环保,一路走来至今,目前亚洲花园环保站每周二和三开放做环保分类,约有二十人投入。它不仅接引当地居民,也邀约多位照顾户一同做环保,并善用楼上的空间作为活动中心,设计阅书阁和惜福区,也开办各项课程,如书法、环保袋、串珠。

黄爱媋有着满满的感恩说:“活动中心因为疫情影响而暂停开班,近期有人在询问何时再开办手工班。上人说量身订做,让志工可以发挥所长,吸引更多人前来环保站,除了将环保实践于生活,进而也能一起投入慈济活动,发挥环保站在第一线接引大众的功能。 ”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