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用音符承愿 用歌声传法

不是演唱会,没有舞台效果。这是一场分享,一首首歌,却让在场的人,听见了故事,想起了初心。这一夜,歌声悄然入心,情感在心头回荡。
李寿全莅临麻坡静思堂,用音符说故事。【摄影:林美福】

李寿全来了!
“咦?这名字好熟悉……”

直到听见〈张三的歌〉、〈一样的月光〉、〈天天天蓝〉、〈明天会更好〉,许多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他!”

他是民歌时代的推动者,唱出一代人的青春理想。1985年,更号召群星合唱〈明天会更好〉,以音乐传递爱与和平,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

2025年7月10日,李寿全老师首次踏入麻坡静思堂,举办音乐分享会。四百一十三位志工与民众相聚,没有华丽舞台,没有绚烂灯光,只有一位音乐人静静站在台上,以歌声说法、以故事传心。这是一场音声弘法的心灵飨宴,唤醒了众人心中的那一念初心。

◎ 以歌传心音 以法入人行

李老师一开始就以轻松语调自我介绍:“台上的这个人,曾在1980年代发行过唱片,也曾当过一段时间的歌手。”

他幽默地说:“如果抱着看演唱会的心态,可能会失望,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在台上说说唱唱,但是没有关系啦,反正也没有收门票。”一句话惹得全场哄堂大笑。

“我要带你到处去飞翔……”一首〈张三的歌〉,轻快又自由,正是许多人青春的写照,一开唱便唤起满场共鸣,台下观众纷纷轻声合唱,气氛温馨。

接着,从〈盘山过岭〉、〈咱的心惦置这〉、〈你是我的天使〉、〈人生的路〉,再到志工熟悉的〈无量法门〉与〈立愿文〉,每一首都是一段生命故事,也是一段慈济人行愿的印记。

他说,写歌不是灵感乍现,而是对生命的提问、对法的体会、对人间的关怀。音符如水,润泽人心,在静思道场,成就一场愿与行的交会。

李寿全说说唱唱,以歌声说法、以故事传心。【摄影:林美福】

◎ 初心结音缘 法情系人间

1986年发行个人专辑后,他选择退出幕前,转往幕后制作。他笑说,当歌手要应付各种场合、还不能太诚实,甚至连隐私也会失去;相比之下,他更喜欢自在地走在街上、带孩子买尿布的平凡日子。

1993年,他受邀为慈济医学院(今为慈济大学)谱写校歌,自此与慈济结下深厚音缘。他说,那是他第一次踏入花莲、第一次见到上人,也是第一次真正接触慈济人——从那刻起,便开启了三十多年的法情之路。

“创作慈济歌曲,不只是写歌,而是一场修行,要从法中体会,从生命中提炼。”

三十年来,他以音符承载慈济精神,也用旋律书写慈济人的愿力。许多经藏演绎的曲目、日常诵唱的经文、慈济典礼的重要歌曲,背后皆有他深耕音声、以法入音的用心。

◎ 一首立愿文 同行共愿行

“传承法脉心相系,弘扬宗门志不移。慈济因缘会珍惜,静思法髓无量义。吾等弟子当谨记,敬请上人莫忧虑……”

当李老师带领全场合唱〈立愿文〉,那一刻,静思堂内肃穆庄严,歌声如潮,缓缓涌动。有人悄然拭泪,有人双手合十,安住于静。

“有一次,上人坐在大殿中,听着满堂弟子唱这首歌,没有伴奏,就这样清清地唱。”李老师回忆:“我当时心想,这首歌,其实不是我写的——它是属于慈济的,是所有弟子写给上人的心声。”

人人皆可唱,人人皆有愿。

他说:“写这首歌,不是刻意创作,而是看见弟子对上人的情感,自然流露而成。”

“我最常观察的,是弟子与上人说话的样子。有人紧张得冒汗,有人一开口就哽咽……那是真心,那是真情。”

这首歌,成为慈济道场共同的语言,不为表演,只为发愿。每一声“我愿意”,都是一分虔诚的承担;每一段旋律,都是弟子与上人心灵的连结。

一首〈立愿文〉,深深触动麻坡负责人苏瑞珠(左一)的心弦。【摄影:罗宗进】

慈济麻坡负责人苏瑞珠(慈沐)听见〈立愿文〉时,双眼泛红。

“当大家一起唱诵,我不自觉双手合掌,仿佛上人就在面前。”

那一刻,音符化为愿力,凝聚了弟子对上人的思念与承担。她感慨,身为弟子,最大的心愿就是不让上人操心;特别是当她亲眼见证麻坡静思堂作为弘法道场的建立,更觉得应该发心承担,弘扬宗门,延续慧命。

而当〈盘山过岭〉响起,副歌尾声连续九次呼唤“慈济人对师父行”,她的心深受触动。“这九次呼唤,不是随意写的,而是希望慈济人能世世代代跟着师父走下去,不只是我们,还有未来。”

她眼含热泪,语气坚定:“这分传承,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要把慈济真正做下去,做得踏实,做得恒久。”

◎ 无量法门诵 静心同愿行

“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无量法门,悉现在前,得大智慧,通达诸法。”

站在台上,李老师娓娓道来〈无量法门〉的创作因缘。这首曲子,他反覆尝试,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旋律。直到有一夜,他梦见向上人顶礼,却见上人转身离去。他惊醒后,回到办公桌前,望着那张抄写三十二字偈语的纸条,旋即提笔完成谱曲。

“不是我谱出来的,是法带着我走。”

当晚,众人齐声唱诵,歌声中收摄了愿力与初心。那旋律,唱出了“静”,也唱见了“心”,更凝聚起无量无边的人间愿行。

“听到〈无量法门〉的那一刻,我眼泪几乎要落下了。”黄湄岚(虑缨)感动地说,〈无量法门〉是她走进慈济的起点,也是她修行的记忆。2010年,她首次参与《无量义经》经藏演绎,正是从这首曲子开始,踏上慈济的法海旅程。

“李老师不只是作曲、写词而已,而是用音乐把上人的思想、慈济的精神,写成歌,唱进我们的生命。”

对海外的慈济人而言,亲近上人的机会有限,然而透过李老师的音乐,总能感受到上人的深情与智慧。这分心灵的连结,正是慈济人共同的信仰与承担。

“我们虽在海外,心却从未离开上人。”她坚定而深情地说:“李老师写下的是慈济的路,我们走的,是人间菩萨道。”

黄湄岚(右二)形容,这场音乐会如同心灵朝礼,满载法喜。【摄影:罗宗进】

黄湄岚感恩这场音乐会所带来的法喜与因缘。她说,虽只是短短一个小时,却像是一场灵魂深处的朝礼。一首〈无量法门〉,既是回忆,也是提醒;既是启发,更是一场重新立愿的契机。

◎ 歌声传法义 愿力入心行

“他的歌声有故事,一唱出来,画面感就在脑海浮现,真的很动人。”
“他的音乐贴近上人的心,自带法味,听来格外感动。”

何书蕾(慈书)分享,当天下午彩排时,李老师轻装简便、独自到场,没有助理,没有排场,但只要一开口,整个空间的氛围便悄然转变。

当晚,最触动她的,是〈盘山过岭〉与〈立愿文〉。前者让她感受到上人当年建医院的艰辛与愿力;后者则与她的“回家”记忆紧密相系。

她忆起,当年回台湾参加人医年会,第一次听到〈立愿文〉时,全场几乎泪流满面。每一次再听,都像穿越时光,回到那个发愿的瞬间,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而今,再次听见〈盘山过岭〉,更感受到沉淀之后的弘法力量。

刘竹菁(懿菁)则深受〈盘山过岭〉感动。对她而言,这首歌不仅描绘了上人创办慈济、建设医院的艰难历程,更蕴含着承担的勇气与愿力的成就。

“特别是建医院时,六亿元的预算仅募得二十分之一,那画面太震撼,让我深深敬佩上人背负重担、仍坚毅前行的心志。”

她说,慈济的歌,是引领众人收摄内心的旋律,更是行愿路上不迷失、不退转的指引。

“〈无量法门〉与〈立愿文〉,几乎是每位慈济人都能朗朗上口的法音,早已成为我们修行路上的同行伴侣。”在她心中,李老师的音乐,从不是单纯的旋律与歌词,而是一种摄心的力量。

“慈济的活动若少了这些佛曲,就像少了沉淀与归心的力量。这些歌,能让我们的心由外而内地收摄,静静沉浸在法的氛围里。”

在潘籹熹(蓝衣者)心中,李老师的音乐,是能摄心的声音力量。【摄影:罗宗进】

潘籹熹(慈曙)则在首次近距离聆听李老师分享时,感受到一种由歌入心、由心见法的共鸣。每一首歌背后的故事,都让她看见了内心的回响。

其中,〈人生的路〉特别触动了她。“人生本就曲曲折折,面对困难或考验时,我们要懂得转念,这正是我在慈济学到的。”在这首歌里,她仿佛听见了自己的心声,也感受到音符中流动的正向力量。

“李老师的歌,总是充满正能量。不论是生活的所见所闻,或是上人的慈示,他都能化作一首首触动人心的歌。”

当晚,熟悉的旋律一一响起,她静静聆听,悄然落泪。

“唱着〈立愿文〉时,我仿佛感受到他当年看见上人的那一幕……那分感动,写在歌词里,也走进了我们的心。”

这场分享会,让大家不只听见歌声,更从彼此的共鸣与感动中,感受到人文的温度、精神的力量,也更深刻体会每一首歌词背后所蕴含的慈济情怀与修行精神。

◎ 初识静思堂 心系音缘情

第一次踏入静思堂的民众尤新奇,只为了李寿全而来。

“我十多岁开始听李寿全的歌,到现在超过四十年了。”

从黑胶唱片、卡带,到数位音乐,媒介不断更迭,却改变不了他对这位歌者的喜爱。尤新奇说,当他在住家花园的社群群组里,看到“李寿全老师即将莅临麻坡静思堂”的讯息,毫不犹豫地报名参与,也因此第一次踏进了慈济的道场。

尤新奇看着李老师如今投入慈济,唱出慈悲与智慧的音声,他由衷感佩。【摄影:罗宗进】

四十多年过去,当年那位留着胡子、唱着社会观察与青春叛逆的创作人,如今在道场里唱起了〈人生的路〉。对尤新奇而言,这样的转变虽出乎意料,却也格外动人。

“他变了,也没变。”尤新奇微笑着说,“只是从叛逆变沉稳,从唱自己的愿望,到唱慈济人的愿力。”

虽然当晚没有听到熟悉的老歌,但那首〈人生的路〉仍让他深受触动。“人生就是这样,曲曲折折。老师现在唱的歌比较深,或许我还体会不到,但真诚是听得见的。”

他一直很欣赏李寿全老师的自然与纯粹:“不用舞台设计,不用特别打扮,就拿着一把吉他,一个人唱,这样就很好。”

看着老师如今投入慈济,唱出慈悲与智慧的音声,他由衷感佩:“我觉得慈济真的改变了他,而他的歌,也正在改变别人。”

尤新奇笑说:“或许现在的年轻人还不熟这些歌,但或许有一天,他们会像我们当年唱〈张三的歌〉一样,唱着〈立愿文〉,唱着慈济的歌,一辈子都记得。”

那晚,他听着〈张三的歌〉,回味年少的心弦;听着那些未曾熟悉的慈济歌曲,也悄然唱入了他的心中。

◎ 一念成永恒 法音永流传

音乐会尾声,李寿全老师以〈一念永恒〉作结,轻声娓娓,道出这首歌的缘起与心意。

“这首歌,是我在疫情期间,将上人从小木屋修行到创办慈济的历程,写成一首很短的歌。我希望大家在听的时候,能感受到上人的法相、举止与精神。”

轻柔的旋律缓缓流淌,众人静静聆听,仿佛看见上人一甲子以来的人间行愿。

李老师说,灵感的泉源,来自上人、来自慈济人的坚定与纯粹,“爱上人、愿同行”的心,总是深深感动着他。

“一首歌虽短,却承载历程与愿力。我希望透过音乐,传递上人的精神,传给更多人。”

正如歌名〈一念永恒〉,慈济的每一念、每一行,皆从一念初心出发,历久弥新,恒常不灭。

没有盛大的舞台,没有绚烂的灯光,却有一场用心歌咏的法音飨宴。【摄影:林美福】

这一夜,大家不只听见歌声,更从彼此的共鸣与感动中,感受到人文的温度、精神的力量,也更深刻体会每一首歌词背后所蕴含的慈济情怀与修行精神。

愿,从一念而生;歌,随愿长行。
在人间的音声中,这分静思愿力,将永恒流传。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