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销售的卓佲錗,几乎每一天早出晚归,鲜少有机会和孩子外出。他说,一年有两次可以请假,他把其中一次保留给慈济,只因两个儿子很期待这次的户外活动,尤其么儿卓俊翰,一周前就开始打电话提醒人在外地的他,活动前一晚还声声叮咛,让他忍不住问:“你们到底在期待什么?”孩子们说:“因为我们可以出去走走了!”
两个儿子都没想到,他们被安排去非常特别的地方,大儿子卓忠锦被警官鞭笞犯人的情形吓倒了,么儿看见孤儿很难过,心想:“为什么他们的爸爸妈妈抛弃他们?”当下就想跟平时爱作弄他的爸爸说声“爱你”,别扭的爸爸却躲开了。
深爱孩子的父母,无不期盼带孩子出游增广见闻,有些人迫于经济和时间的压力,无法达成愿望,更有面临交通短缺或基本生活开销都成问题的弱势家庭,全家出游更是成了奢望。
于是2024年6月30日早晨,在社工与志工精心安排与载送下,马六甲八十位照顾户亲子率先集合在慈济爱极乐环保教育站,再依年龄分三组:小学生到福利院(Pusat Jagaan Kanak-Kanak Ceria)当送爱天使,故称“爱心天使队”;中学生则是前往监狱博物馆的“探索自由队”;家长及幼儿留在环保教育站,组成“呼唤大地队”,认识所处生活环境的危机,学习如何在生活中保护地球。
◎ 参访孤儿院 让爱传下去
十四位“爱心天使队”乘搭志工车子抵达福利院后,借团康游戏让彼此更熟络。院童虽是孤儿,和到访的孩子们唱着唱着,融洽在一块儿,不分身份或你我,脸上绽开笑容,玩得不亦乐乎。大伙儿再从室内走到户外空地玩起游戏——“幸福快递员”及“让爱传下去”,从游戏中辨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物品,尽兴玩乐,开朗的笑声此起彼落,仿佛快乐就是那么简单。获胜的队伍还获得志工特别准备的小礼品,孩子们握在手里,心满意足写在脸上。
打破隔阂后,院长再一一介绍院童的家庭背景。他们有些是父母离异或犯罪入狱,导致孩童被送来孤儿院,其中有华裔、印裔,年龄从二岁至十八岁不等。这些孩童在福利院里,基本生活并不充裕,更欠缺父母的爱;院长因此祝福在场拥有父母疼爱的孩子们,努力读书回报父母恩。之后,照顾户孩子也在院童带领下参观他们的住宿环境,发现他们的房间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摆设既简单又干净。
来自单亲家庭的希玛菈(Hemala A/P Visualingam)不禁想起自己尚有母亲的照顾和疼爱,因而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略为羞涩的她,在校课业表现优秀,平时也会把房间打理好。聆听院长一番话后,她期望能更发奋图强,以好成绩回报母亲。
希玛菈的母亲葛南怡(Kannangi A/P Mukutalayan)自从丈夫去世后,一肩扛起养育四个女儿的重担。她到希玛菈的学校食堂当助理,既无交通工具,亦没有驾照,每天清晨六点半,就带着女儿乘搭雇主的车出门。早出晚归的日子,累得筋疲力尽,根本无法带孩子出游。听到慈济举办户外活动,她毫不犹豫报名参加。今早,她不但携带四个女儿,也连同家婆和妹妹共七人,齐来参加学习之旅。除了么女希玛菈,另有两个女儿到监狱博物馆,她则留在环保教育站。她感恩这趟学习之旅,让她有所收获,除了学到省水省电,她也知道如何分辨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物品。她会尝试整理身边的环保物,并尽一分责任来守护地球。
美好的时光匆匆流逝,临行前,学员们送上亲手制作的花束给福利院孩子,临别依依,有孩子忍不住询问,还有机会再来探访新朋友吗?
◎ 监狱博物馆 警惕不犯错
二十五人“自由探索队”乘坐巴士到监狱博物馆,探索因犯罪而自由受限的生活。孩子们在监狱官仔细讲解及接待下,越过长廊,走过公共澡堂、临时扣留所、绞刑室等。囚室内部结构和牢门各有不同,有些只是狭长的四面墙,有些附有蹲厕,有些只提供粪桶及薄薄的床垫。
志工透露,打从进入博物馆的监狱文物展示室开始,耳边就传来声声惨叫,原来是影片播放受刑者被鞭笞的苦况。为了让青春期孩子起警惕心,负责讲解的监狱官还现场示范鞭笞过程,当有力的挥鞭“啪!啪!”打在囚犯身上,有孩子忍不住掩耳,诉说着声音的可怕,从中也警惕自己,不要踏上犯罪之路。
中学生苏慧盈、妹妹苏慧琪和母亲结伴参与这次户外活动。事后姐妹俩不约而同写下心得。苏慧盈说:“一开始对监狱的了解仅是关押犯人,让人失去自由罢了,但今天去了博物馆才发现,其实在监狱的生活是那么可怕,冲凉、吃饭、睡觉都毫无隐私可言,甚至也没有手机电脑,只有书籍可以打发时间。我也是第一次才知道,原来被判死刑的方式有多种,还有绞刑……如果我是犯人,一个月才能见一次家人,而且不能自由自在、想干嘛就干嘛,我觉得我会度日如年。”
苏慧琪则写道:“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鞭刑,负责人虽然鞭打在假人身上,但我依然感到十分震撼,因为那声音非常响亮,我相信受刑的人一定非常痛,还有影片播放鞭打犯人时、流血受伤的画面,真的十分恐怖。原来在监狱里,行动被限制,犯人是完全没有自由的。参观监狱博物馆其实是在警惕我们,无论成年或未成年,在做任何事情前,必须先三思,切勿冲动鲁莽而犯错。”
◎ 环保教育站 人人护地球
由家长、幼儿组成的“呼叫大地队”留在爱极乐环保教育站,分别参访布展区、书海阁、资源分类区、惜福区和“永续环境教育”展览馆。
从亚罗牙也(Alor Gajah)过来参与的印裔家长卡斯杜丽(Kasturi A/P Viganasan)很认真聆听志工在每一站的解说。她触摸着青色丝线,了解看似无用的塑胶瓶在高科技处理下,软的则化成丝、编织成赈灾毛毯、衣服等;硬的则制成福慧床、福慧椅等等,她惊讶也赞叹不已。
在法庭从事清洁工的卡斯杜丽,自从丈夫往生后,和两位孩子相依为命,平时生活节约,却能收集旧衣服、塑料瓶等,捐给拾荒者;孩子们都没有驾照,她最多只能走路到附近杂货店购物,鲜少有机会出游。如今志工载送第一次来到环保教育站,她很珍惜多学习的机会,不只辨识更多可回收、不可回收物品,也理解自己可以再节约一些,以让食物光盘,或将回收的塑料瓶清洗干净再转交他人,以减少地球的负担。
“我很惊讶,没想到铝箔包居然可以制成屋瓦,真了不起……”陪伴妈妈仄宛(Che Wan binti Yusof)过来的娜塔莎(Natasha Binti Abughani)欣喜长知识了。她说,在家一直有回收铝罐、宝特瓶和纸皮,最初是为了增加收入而做,渐渐地看见周遭都是垃圾,她也俯身捡拾,是为了环境整洁而捡起手中垃圾。
“后来我明白,减少垃圾和资源回收,对保护地球很重要,而且我们必须耐心分类。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担心会引来小动物如蛇、蟑螂。我认为更加要做好,因为小小动作,可以产生大大影响,让更多人明白我们在做什么,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响应。”
今天,她更加明白大环境的好坏与人类行动息息相关,因此她也调整生活方式,减少使用塑胶,以可重复使用的物品替代,履行保护地球责任。
妈妈仄宛笑说,今天听了有趣故事,也第一次听“地球妈妈”的说辞,后来她才理解,地球也像母亲一样,孕育着世间万物,无怨无悔,她感同身受。
●
三地亲子最后集合回环保教育站,带着满满心得赋归。
志工创造机会,让亲子一起出游,培养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拥有美好难忘的时光;同时也在传递爱,告诉还有许多人在关心、陪伴他们,期待假以时日,他们也成为帮助人的人,让善的循环不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