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内障患者而言,“模糊”是一天天堆积的无力;对有爱的人而言,“让人重见光明”是一份责任。慈济与VISTA眼科再次携手,以专业为桥、以慈悲为灯,让无力求医的患者,看见清晰的世界,也看见社会的温度。
2025年4月21日, VISTA眼科专科总部迎来一场别具意义的签署仪式——VISTA眼科与慈济雪隆分会再度携手,正式启动第二届“百人白内障慈善手术计划”,为渴望重见清晰世界的患者,带来实质的希望与改变。与此同时,总部的手术室内,正准备迎接二十一位患者,为他们点亮重生的光明。
◎一纸约定 百道光亮
这场合作,结合了VISTA眼科的医疗专业与慈济志工在社区深耕的关怀力量,由VISTA执行长邢静宜与慈济雪隆分會副执行长林美美(懿云)代表雙方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将针对低收入族群,提供免费白内障手术与后续照护,特别是那些因经济困境,迟迟无法接受治疗的病患。
邢静宜分享,许多白内障患者原本可以透过简单手术恢复视力,却因知识或资源不足,一步步走向视茫。 “透过与慈济合作,我们可以专注在医疗技术上,而慈济志工则负责前端的病患需求提報与社区关怀。这是一种医疗与慈善共构的模式,让整个计画发挥得更完整。”
她补充:“我们重视的不是做了多少手术,而是这每一刀背后,是我们对人的关怀与爱。”这句话一出,现场不自觉响起掌声。
林美美则以温柔语气回应:“对我们来说,这不只是一个医疗计划,而是一个改变生命的机会。每一位接受手术的病患,背后是一个家庭重拾希望、重新看见世界的故事。”
她进一步提到:“这'一百'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百位病患、一百个家庭、一百次人生的转弯。”
在双方代表签署下,这场象征“专业与慈悲”同行的合作迈入新里程。签署仪式后,双方见证代表一同合影留念,也为这场温柔但坚定的承诺——让更多人“看见希望”,画下明亮注脚。

◎一百次重见 光明的机会
“一百”这个数字,看似简单,却藏着深重的希望——那是一百位病患重见光明的机会,也是一百个家庭重新找回生活色彩的转捩点。
早在2021年, VISTA眼科中心便主动联系慈济,愿意捐出一百颗人工水晶体,为经济弱势的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手术。他们选择与慈济合作,不只是因为慈济与社区连结深厚,更看重慈济志工在评估与筛选上的细致与严谨——资源有限,就该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那年,九十多位病患顺利完成手术,重拾清晰视界。
这样的合作,也成为日後持续推动的动力。 2024年,慈济志工团队再度促成与VISTA的第二次携手。经过多月协调与筹备,终于在2025年3月16日,于吉隆坡慈濟静思堂举行大型眼疾筛检,由慈济人医会(TIMA)医生为一百一十六名参与者进行初步检查,筛出五十二位有白内障问题的患者。接着,团队根据病患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更深入的医学评估,从高血压、糖尿病控制情形,到驼背是否会影响手术姿势安全,每一项都不能马虎。
经过层层把关,最终只有二十一位患者符合手术条件,并于2025年4月21日,在VISTA眼科专科总部的手术室顺利完成手术。其余尚未使用的名额,慈济与VISTA将于未来半年内持续进行筛检,将光明的希望,带给更多符合条件的患者。
谈及最感动的一幕,协调志工陈冠锦(本超)提起一对父子,因经济困窘多年无法求医,获知全免手术时,父亲当场感动落泪,让他印象深刻。


◎志工一路相伴 长者重获光明
重见光明,不只是视力的恢复,更是一种对生活的再次拥抱。对受惠者苏秋吉来说,是独居生活中的一份踏实;对林老先生来说,是能重新阅读报纸的小确幸;而对参与这项计划的每一位志工与医者而言,则是一场真正让人看见希望的行动。
在VISTA眼科专科总部的等候室里…… “亮了,看得很亮、很清楚,呵呵! ”苏秋吉一边笑着,一边用眼神望向远方。手术结束后,志工彭郆媗立刻迎上前,轻扶她坐下,“经过这么多个小时,你也渴了!”郆媗递上一杯温水,眼神里满是关怀。
苏秋吉是一位独居长者,自20246年月起,志工彭郆媗便开始定期探访、协助日常所需。原本以为视力模糊是年老的自然现象,直到郆媗主动关心询问,才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白内障,于是便进一步安排检查与后续治疗。
手术这天,郆媗从接送到陪同,全程守候七个小时,不仅协助办理手续,也仔细聆听医生解说手术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顺利。她说:“老年人若在面对身体退化时,有人陪伴与支持,能大大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郆媗深感,这次手术不仅让秋吉重拾清晰视力,也让人看见社区关怀的重要。即使独居,长者也能在社会的温暖支持中,拥有希望与尊严地生活。


“不是很蒙啦,只是小东西看不清楚。”八十岁的林老先生轻声说着,眼神却早已不如从前清晰。一次例行家访中,志工谢徒生(诚祥)得知医生曾提及他罹患白内障,建议尽早处理。
徒生得知这次的义诊,便协助申请,并亲自陪同他前往眼科检查。经确诊,双眼皆有白内障,决定先替右眼安排手术。
手术这天,徒生一早便特地向公司请假,驱车前往林老先生的住处。 “我担心他自己来不方便,也怕他紧张,就决定陪到底。”徒生不仅接送,还全程留在诊所陪伴六个小时,协助办理手续,细心聆听医师说明手术流程,等待手术进行,照顾如家人。
术后,林老先生略显疲惫地坐在等候区,脸上却多了一丝轻松。 “这样老了,能做什么?看报纸是唯一的消遣,手术后眼睛看得清楚就开心了。”他的笑容中有一丝小小的雀跃。
这场手术,对林老先生而言,是重新看见的喜悦;对志工而言,是一种用行动说爱的实践。

◎专业结合慈善 医者仁心展现
对马来西亚眼科专科医生伊沙克( Dr. Mohd Ishaq bin Abdul Hakim )而言,这是他与慈济的首次合作,却也是一段深刻而美好的经验。他坦言,从患者前期的筛检、健康状况评估,到手术当天的流程安排,一切井然有序,令人赞赏。 “慈济的组织真的非常完善,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他语气中满是肯定。
伊沙克醫生相信,医疗不应止步于诊间,更应延伸至社会角落。他说:“透过这样的慈善计划,我们能为弱势患者提供与一般付费病患相同标准的治疗品质,这是医者该守的本分。”
他喜悦的分享术后感想:“看到病人手术后睁开眼、看见世界时的神情,真的让人很感动。他们可以回归正常生活,自己行动、自理生活,这就是我从医的最大动力。”
临别前,伊沙克笑着说:“希望这不是我们最后一次合作。未来若还有任何白内障慈善计划,请一定要再找我!”一句话,说出了他对这段温暖同行的诚挚期盼。

●
专业照亮肉眼的光明,慈悲则点亮心中的亮光。这条路之所以温暖,是因为有医者仁心的守护,有志工如亲人的陪伴,还有一群愿意为看不见的角落,默默点亮一盏盏希望之灯的人。
当慈善不只是给予,而是理解与同行;当医疗不只是治疗,而是爱的实践——这样的合作,早已超越了“手术计划”的范畴,它是一场场深刻而有力的生命转折。从模糊到清晰,从孤单到有人相伴——真正被看见的,不只是视线,而是人间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