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睡过头,因为不想错过精舍师父和刘济雨师兄的课程,今早真的很紧张,但满心法喜。”志工胡美丽(慈俞)坦言。因为生病,已经很久没参加实体课程,所以特别期待。前一晚凌晨一点就开始准备……
2024年4月28日,因缘殊胜,台湾花莲静思精舍的德勷师父、德格师父、德渊师父、德泰师父,台湾慈济副总执行长林静憪(林副总)及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副执行长刘济雨,莅临吉隆坡慈济静思堂,在“大精进日”为学员授课。逾一千六百位慈诚委员、培训及见习志工把握因缘亲近精舍师父,一起汲法精进,讲经堂和感恩堂皆座无虚席。
一系列丰富课程让学员们收益颇丰,同时也提升了对静思法脉的精神理念。
◎殷殷叮咛 精进闻法
在“如何守护好一念心”课程中,德勷师父和德渊师父以温馨座谈的方式为静思弟子解疑释惑。学员们仿佛在“饮一杯智慧的水”,茅塞顿开。
“上人告诉我们要盘点生命,我们有没有真正做到?”德勷师父慈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明师难遇、菩萨道更是难行,我们应当殷勤精进修行。
德勷师父以“盲龟浮木”的故事提醒大家得人身的可贵。 “盲龟百年才能把头伸出水一次,还要在茫茫大海中遇到一根浮木并从孔洞探头出来,更是非常难的事。因此,我们应珍惜难得的人身,报答父母恩。”
德勷师父叮咛道:“佛法难闻今已闻、明师难遇今已遇。上人用生命说法增长弟子慧命,希望弟子闻法入心。我们要珍惜师徒之缘,报师恩,以佛心师志,行菩萨道。”
菩萨道难行今已行;德勷师父开示:“慈济菩萨道不难行,只要大家一起手拉手走就不孤单,一股力量就出来了。”
“学”到“觉”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或遇到挫折,习气也不易改。德勷师父鼓励大家:“没关系,只要在八识田中下定决心改变,并且常训练,必能改掉习气。”
德渊师父则鼓励懂中文的志工精进闻法。 “非洲、泥泊尔、印度等地的志工不谙中文,但也学会了手语和静思语,更何况我们能'原汁原味'听上人的法。”师父期许大家参与“晨钟起薰法香”并互相分享,以此促进凝聚力,共同在菩萨道上前进。
◎温馨开示 心开意解
难得有机会与精舍师父在同一个时空交流,大家把握因缘提出心中的疑惑。
有人问:“做慈济如果只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对吗?”德勷师父认为没有对与错,但失去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好可惜。德勷师父慈示:“若五十多年前,上人只做喜欢做的事,也不会有今天的慈济。我们要学习随处养心,若遇到考验,要心怀感恩,就不会起烦恼。”
德勷师父也分享上人的教诲:“有位师姊说她的嫂嫂很傻,别人骂她都听不懂。上人说这是一种福报,因为听不懂,就不会被影响心情。”
下一个提问是:“最近台湾发生地震,天灾人祸频传,要如何把心安住?”德勷师父开示:“四大不调与人心息息相关,水灾是贪念引起、火灾是瞋引发、风灾是无明造成、地震则是心不平。唯有把心调整好才能改变环境,进而影响社会和国家。”
“我知道做错应该道歉,但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放下身段,要如何突破自己?” 德渊师父为此提问解答:“放下身段不容易,但好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德渊师父以自己为例,分享过去走路时不小心与人相撞,第一个念头是“你没长眼睛吗?”但在修行的过程中逐渐自我反省。如今若与人相撞,很自然地会先道歉,这是好习惯的养成。
许多学员听完师父开示顿时心开意解,管曼祯(虑浤)便是其中一位。
“我得了癌症二十年,现在它醒来了……”管曼祯癌症复发,正在接受化疗的她以感恩和平常心面对,把握因缘参与精进日。 “四位精舍师父过来,我怎能错过!尤其是刘济雨师兄的课程,妙语如珠,连广东话都讲出来了,真的很精彩!”
在“如何守护一念心”的课程,她印象深刻的是德勷师父说,慈济有两个“下”,一个是“放下”,另一个是“把握当下”。她承担癌友互助会组长,十年间见证许多人生的无常,常提醒自己要学习放下。 “自己的业自己了,我相信上人所说,我们要做来囤。所以我很感恩这次的化疗,我没有副作用。”
管曼祯期许自己把握当下,要更精进,尤其是多闻法。 “我习气重,有时说话理直气壮,容易伤人。我需要虚心学习用圆融的方法、好言好语待人。”
◎师徒情深 动人心弦
林副总在台上细说与上人的师徒情,台下的学员无不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
跟随上人四十余载,对林副总而言,最重要的学习是“分秒不空过”及“勤于发掘问题,用心在当下”,时时发挥智慧,善用每颗细胞。
林副总娓娓道来慈济因缘。她在二十多岁时接触慈济,当时从事会计工作且热爱打高尔夫球,她笑说:“我打得最好时是十八洞打三十七杆!”
上人得知林副总擅长会计工作,希望她能帮忙管理账务。她二话不说答应了,心里盘算着:“只要我每周少打一天球,就可以来做善事了。”
当她向上人了解对账务的期望时,上人说:“我是宗教家。佛法说'菩萨畏因、罗汉畏果',我希望做到'因清净'。要诚正信实,清楚地记载每位捐款者每一年、甚至一辈子的捐款。”
林副总坦言曾因一起误会而起退转心。一日, 林副总见有人想将一斗米供养给精舍却被拒,但却见师父将米倒入米缸,误以为师父言行不一,心想:“这里是骗人的地方,明天不要来了!”后来得知师父是将米买下转赠有需要的人,她顿时感到惭愧。 “我恨不得地上有个洞让我钻进去,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从此,林副总全心投入,不仅三百六十五天无休,更是二十四小时待命,她幽默地说:“我就如同7-Eleven,你们可以随时联络我。”她无私奉献的精神获全场掌声肯定。
1979年,上人在慈委联谊会上表达了想在花莲盖医院的愿景,林副总对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她回忆道:“突然间,大殿的空气凝固了。我宛如'初生之犊不怕虎',站起来举手说:'上人,我愿意追随您,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把医院盖好,我愿意放弃我的工作……'”
兴建医院的过程充满艰辛。从寻找土地开始便面临重重困难和障碍。募心募款也是巨大的挑战,在在考验大家的智慧、毅力和勇气。
听说硬体容易软体难,但林副总不相信。经过一番努力后,医院启用时只有三位医生愿意来东部服务。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内科医生,十个月后却说要离开。为了挽留这位医生,林副总几乎每天到台大医院求情。她每次满怀希望出门,却失望而返。在绝望时,甚至萌生寻死的念头。当林副总描述这段经历时,现场的学员不禁为她捏一把冷汗,感到不舍。
“当时是晚上八点,我站在台大医院门口,外面下着大雨,心想明天该如何面对上人。我徘徊在路口,不知道脸上的是雨水还是泪水。突然有个念头闪过:'有!走上快车道,就能结束烦恼!'当我的脚正要伸出去,忽然另一个念头告诉我:'不行!明天报纸登出来,你要置上人和慈济于何地?'于是,我硬生生地把脚收了回来……”
经历无数风雨,一切渐趋稳定。上人的方向始终未变,坚定地实践爱的医疗,建造一所守护生命、健康和爱的医院。从筚路蓝缕至今,上人一直以身作则、以爱为管理。尽管身体瘦弱,走路已不如从前,但仍努力挺直腰杆,坚毅地向前走,将爱和关怀送到全世界。
“我希望往生时,在脚底写上'慈济'两个字,来生有人看到,就会帮我寻回静思精舍。 ”林副总透露了自己的心愿,并期许大家借事练心,心手相连,生生世世在慈济世界造福人群。
◎学习愿力 愿扛米箩
学员们感佩林副总佛心师志的精神,视她为学习榜样。
慈济砂拉越美里副负责人方文光(济依)从东马前来静思堂上课,他认为每位静思弟子都应该学习林副总的精神和愿力。他表示:“尽管盖慈济医院面临重重困难,林副总仍然跪在上人面前,表达生生世世跟随上人,这笃定的信念和愿力,是我们都要学习的。”
美里正在筹建静思堂。虽然之前感到压力很大,但参与大精进课程后,他得到更多推动力。 “压力源于信心、毅力和坚定心不足,跟随资深志工所走过的路,给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方文光了解募心很重要。 “静思堂落成后,需要很多志工,我们会努力让更多人认识慈济,进而愿意加入慈济大家庭。”
听着林副总分享与上人的师徒情,毕业慈青郑咏贤回想起2024年1月于台湾参与岁末祝福的情景。 “师公上人就像静憪师姊分享的一样。在精舍师父搀扶下,总是挺直腰杆,以最庄严的形象步入讲经堂……”上人轻轻的一个动作,不经意成了弟子最佳的身教。
当林副总描述跟随上人建院的艰辛,上人瘦弱的身影触动了郑咏贤的内心,不舍的眼泪夺眶而出。
甫毕业的郑咏贤在台湾参与“全球慈青干部研习营”时,向上人许下承诺:“我发愿尽快完成培训课程,回台受证;邀约更多的慈青来承担人文真善美……”林副总的“莫忘初心”,再次提醒他遇到挫折时,找回初发心。
●
听过精舍师父的开示和林副总的师徒故事,必能为学员们注入正能量,继而坚定追随上人的决心,沿着慈济菩萨道勇往直前,精进不懈。
(资料来源:张晓婷、李嘉莹、刘仪敏、陈思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