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留存历史的使命 由我们共同承担

慈济的每一分善行,都是照亮暗角的一束光。透过真实故事的记录与传播,得以启发更多人的善心。然而,若无人记录,这段珍贵的历史见证将化为空白。科技时代,透过手机的便捷,若能掌握技术、善用AI工具,不仅提升图文影记录的专业与效率,也让美善故事流传得更远、更深。
慈济志工参加图文影课程,学习专业技巧,善用手机,为慈济留历史。【摄影:饶于莉】

“虽曲终人散,但我们的心一直同在,期待我们为慈济记录历史的热忱永不熄灭,而这分使命靠谁来延续?”当司仪郑素娇(慈冉)抛出这个问题,在座学员异口同声地喊道:“靠大家!”

在这股热情与共鸣声中,“慈济南马志工图文影(手机)课程”于2025年3月22日,在麻坡静思堂圆满落幕。来自马六甲分会暨南马据点共一百零二位慈济志工,携手踏上留存慈济历史的旅程,正式启动这项重要的使命。

◎ 手机时代 随时随地记录

台湾“慈济笔耕队”于1989年正式成立,由志工详实记载推动慈济志业的过程,透过文章,传播慈济精神。1996年,“慈济影视映像志工联谊会”成立,志工自备器材、精进技术,协助大爱电视台节目制作。慈济马六甲也紧跟台湾本会脚步,于志业推动初期,开始留下图文影纪录。

2003年,人文志工整合文字、图像与影音,最初草拟名为“文化三合一”,证严上人慈示,更应该“人事理三合一”,臻而求真、求善、求美,达到“真善美三合一”,因此正式命名为“人文真善美志工”。团队致力于报“真”、导“正”,留存历史,传扬人文精神,让真善美“文史流芳”。

过去,若要为慈济留下珍贵历史,需仰赖专业摄录设备的门槛使许多人却步。然而,数码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一切——手机成为最方便的影像记录工具,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捕捉感动的瞬间。

此次课程以手机为记录载体,学习基础摄影以提升构图、光影运用与影像表达能力;录影课则让志工掌握动态影像叙事技巧,让影片更具故事性;而文字课重头戏传授人工智能(AI)辅助撰写与采访,提高效率,让第一次接触的志工也能轻易上手。

师资群除了来自马六甲和麻坡的资深人文真善美志工,更有来自雪隆分会的五位志工远道而来助缘,主讲手机录影技巧。

来自慈济南马的一百零二位志工,齐聚麻坡静思堂,参加图文影课程。【摄影:邓遂嵘】

◎ 定格镜头 捕捉感动瞬间

“一张照片,可以唤起感动;一段影像,可以承载历史。”在摄影课程中,为了让志工更专业地记录慈济活动,课程不仅涵盖摄影基础,如三分法、框架式构图、光线掌握与稳定拍摄等,还深入探讨如何透过影像讲故事,让画面更具感染力。多位资深摄影志工包括李经志(惟劲)、陈联喜(惟勤)及廖志勇(惟劼)等人,除了分享概念,也透过实务操作与案例,引导学员拍出契合主题内容且富有情感的照片,更能够打动人心,传递慈济精神。

后期处理也是提升照片质感的重要环节,曝光调整,水平修正与裁切等,确保影像更清晰、更具专业感。同时透过社交平台传播,让影像纪录能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来自麻坡的志工林瑞星(惟翔)深刻体会影像记录的价值。他感慨道:“如果没有照片,许多善行终将被遗忘。透过影像,我们不仅记录当下,更是在为慈济留存历史。”

参与慈济活动多年,他希望让自己的纪录更有品质,同时能够减轻团队成员的工作负担。“以前我们拍照后,会把所有图档交给相关负责人筛选处理,但这次课程让我学会如何挑选重点照片,不仅让影像纪录更加有系统,也让新闻报导更聚焦。”

他回忆起一次社区关怀的经历,让他对拍摄产生了更深的感触。“我们关怀了十多年的其中一个家庭,当时最小的孩子才两三岁,如今已经考入大学;在孩子与志工拥抱道别的感人画面出现时,我却错过了按下快门的瞬间。”这让他领悟到,摄影必须用心去感受,它不仅需掌握技术,更考验观察与预判的能力。

在摄影课程中,除了传授基础摄影技巧,也让学员了解如何拍出会说故事的照片。【摄影:邓遂嵘】
志工林瑞星(右)领悟到,摄影必须用心去感受,它不仅需掌握技术,更考验观察与预判的能力。【摄影:邓遂嵘】

来自居銮的苏玉花(欲和),分享了她自疫情行管令期间,开始影像记录的心路历程:“当时慈济发放物资,没人记录,我便主动拿起手机录影,从此开始学习如何用影像说故事。”五年来,她持续记录善行,并精进自学剪辑,让新闻作品得以在大爱台播出。

她坦言,录影与摄影是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录影对我而言比较容易,画面流动能传达情境;而摄影则需要更细腻的构图与故事性。”

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拍摄,是记录一位双腿截肢的照顾户。多年来,慈济志工为他安装无障碍设施、改善家居环境,让他的活动范围从厨房延伸至客厅。“影像不仅能记录这些改变,也让大众看见社会暗角的需要。”这次课程让她学会如何透过光线、角度与画面故事性来拍摄更有温度的照片,未来将应用于社区纪录工作中。

志工苏玉花(左蓝衣者)从摄影课程中,学会如何透过光线、角度与画面故事性来拍摄更有温度的照片,未来将应用于社区纪录工作中。【摄影:邓遂嵘】

◎ 传递温情 科技提升效率

证严上人曾提及,“会说话、会写字,就会写文章”,鼓励志工“以笔耕耘慈济福田”,“以拓荒者勇毅不懈的精神,写出慈济众多感人的故事”。

在资讯爆炸的时代,人人可以轻易地透过网络迅速获取资料。为提升志工的报导撰写能力,资深笔耕同仁罗秀娟(慈(日旬) )、杨春燕(虑倩)和颜玉珠(虑坚)规划了三大单元课程,分别是“如何用文字打动人心”、“采访的技巧与重要性”和“运用手机与AI提升文章撰写效率”。

志工李秀兰很开心学习到新知识,希望接引更多人加入笔耕行列,记录宝贵的历史。【摄影:黄玉花】

慈济人文真善美以报“真”导“正”为原则,实报内容,但若能让文字赋予优美及温度,再从文字描述中增添“画面感”,同时展现出慈济人文,更能打动读者的心,进而启发善念。在实作讨论期间,学员表示认同罗秀娟所分享的,用生动的文字描述细节,更能将感人的故事完整呈现。虽然大家都知道要写出有“温度”的文字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但她们更不愿流于平淡地完成任务,而是期待自己所撰写的文章能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成为一股清流,带来温暖与深度。

淡边联络处负责人李秀兰(慈永)多年来承担撰写重任,遗憾地提及:因为志工不多,又缺乏做记录的人,淡边有很多历史都没办法被留下来。即使有照片,但没有图解也完全没有留存文字资料,无法彰显其价值,感到非常心疼。

她坦言:“采访最具挑战性,即便事前准备充分,仍可能无法引导出理想的内容。”课程中,透过杨春燕轻松幽默的实例分享,让志工理解如何用访谈丰富故事细节,使新闻报导更具价值。

颜玉珠去年回台湾参加人文真善美课程,首次接触录音转文字的便携。于是本次的课程中,她分享如何从AI发想范本提问、采访内容大纲,使用录音档转文字档,如何以AI辅助文章架构,整个报导流程仅需一台手机即可完成。

同时,在课程实作,志工尝试使用AI辅助写作,快速完成报导,颠覆了传统手写逐字稿的繁琐过程。李秀兰开心表示,有AI辅助,其实笔耕并不难,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乐意撰写文稿,为慈济留历史。她表示回去后要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才能掌握所学,学以致用。

“以前要边听录音边打字,如今AI能直接转档并整理,提升了效率。”芙蓉联络处人文真善美干事简秀芳(慈布)惊喜地表示,今天的课程除了学习到撰写技巧、采访技巧之外,连对科技一窍不通的她,也学会了使用AI辅助撰写。“真的是让我们省了不少时间,真是收获满满的一天!”

对科技一窍不通的简秀芳(左蓝衣者)学会了使用AI辅助撰写,提升作业效率。【摄影:黄玉花】
文字组学员学习使用手机作业,善用AI辅助,完成一篇文字报导。【摄影:黄玉花】

◎ 传承经验 留存宝贵史料

来自哥打丁宜的徐佛赐(济璿),参加了手机录影课程。当地志工人手不足,勘灾、举办活动,都苦于缺乏影像记录的支援。“有时发生突发事件,没有人能帮忙拍摄,我只能自己拍起来。”

此次课程让他掌握了新闻分镜、构图取景与采访技巧,“我更能完整地记录活动,让这些珍贵的慈济历史得以保存,进而启发更多人走入社会行善。”

资深录影志工许国进(左一)远道而来传承手机录影经验与技术。【摄影:饶于莉】
年轻志工邱恩琪(黑衣者)从录影课中大开眼界,并学习到更多元的呈现方式。【摄影:饶于莉】

来自麻坡的年轻志工邱恩琪分享:“我一直都很喜欢拍照和录影,之前曾经协助师姑(同仁)拍照、录影和制作影片。”

已掌握基本技巧,本来抱着观望态度来参加录影课程,没想到意外地收获良多。“我从来不知道原来录影有180度角规则。”她举例,只要遵循这个规则,便能确保视觉上的观感舒服。而在实作环节群组讨论,更让她打破原有的录影手法,她发现原来有很多不一样且有趣的呈现方式能够尝试。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智能辅助工具提供便捷,让留史工作更得心应手,技术与设备不再是门槛。

用心即是专业,只要用心用爱辛勤耕耘,每一次快门的按下,每一段文字的书写,都是为慈济留下珍贵的历史印记,将正向的价值观与善法传递给更多人,让善与爱得以流传出去。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