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以茶会友 廿年不辍

一口清淡质朴的茶,含有百种滋味,或悲欢离合,或阴晴圆缺,细细品茗,阅读人生。“静思茶道”至今二十岁了,是马六甲社教中心成立最早的课程之一,探寻故事源头,得从师资说起。
品一口茶,清淡与质朴,心若富足,滋味亦富足。【摄影:郭巧云】

静思茶道有别于其他茶道或茶艺的课程,其关键在于“静思”二字。摘录自《静思茶道》书籍,证严上人慈示:“社会祥和需要'静思',若大家能用恬静的心念观看世间万物,就能看出人性与万物本质的真善美,而不会被虚幻不实的假相迷惑而起人事纷争,这就是智慧。”

“静思茶道”推广的是朴实无华的理念,借奉茶行茶之间,将礼节与美感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打从2003年10月18日,“慈济大学马六甲社会教育推广中心”正式成立,“静思茶道”是最早开办的其中一项课程,除了疫情期间上课比较受限以外,每年持续开班,有学生课后还会再来,也有学生陆续跟随老师已十年。

其中有一学员学泡绿茶,发现原来绿茶经不起高温冲泡,味道会变得苦涩,这令他想起与孩子相处方式。当时孩子正值青春期,倘若家长用高姿态来压制孩子,只会让孩子愈来愈“苦涩”,或越加叛逆;相反地若放低姿态,就像用低温来冲泡绿茶一样,其味道更能释放出来,孩子愈能自在分享自己的心情。

学员的体会与分享鼓舞了师资和志工,深感一次次课程宛如《无量义经》所言的“微渧先堕”,一点一滴滋润人心向善,以致开班至今二十年不辍。

开办多年的静思茶道,接引人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让茶饮变成一种修身养性之道。【摄影:郭巧云】

◎ 弃咖啡 转喝茶

“静思茶道”师资是在马六甲开设茶庄的余治明老师(已故)和太太赖秀銮(慈晏),两人为了探讨相关课程,曾经数次自费到台湾,接受相关课程的密集培训,也是获得慈济大学海外结业证书的第一届学生。

谈起自家的喝茶文化,赖秀銮透露,自小身处在十二口的大家庭,母亲每天冲泡一大壶“菊宝”、“铁观音”等茶,家庭成员随时可饮用或回冲,其颜色深褐、味道苦涩,当时她以为这就是茶的原味。

与先生结缡后,两人从事广告设计,先生经常在茶餐室谈生意,一天三五杯咖啡是常事。直到1988年,夫妻俩到台湾旅行,发现无论去到工厂、店家还是朋友家,当地人都喜欢以茶待客。一杯琥珀色的乌龙茶下肚,其味并不苦涩,反而清香回甘,有解腻疗效,还可作药汤。尤其讨喜且小巧优雅的茶具,吸引了喜爱中国传统文物的夫妻俩的目光,当下请购回家。

回国以后,他们立即行动学习,并到茶叶原产地——中国,探讨茶叶的成分与品种、养生与保健;或一连几天在茶园,和当地茶农了解种茶、采茶和制茶技术,认为唯有先了解茶的本质,才更懂得如何泡出一壶好茶。 

“茶叶的味道会因地理和气候而改变。就像中国以北如日本和杭州,气候较为寒冷,产出的茶叶味道清淡,如绿茶、龙井茶;中国南部地区如斯里兰卡和印度,四季如夏,适合栽种味道浓郁的红茶。反观在台湾,因为地形好,可以盛产清香的高山茶、乌龙茶。”赖秀銮说。

自从学会泡茶以后,余治明老师(简称:余老师)不再喝咖啡,反而积极推广喝茶保健,家人也渐改喝茶。他和太太经常到茶坊去和志趣相投的茶友们切磋茶艺,或邀生意往来的朋友品茶。 

1993年,他们在马六甲一家购物商场内经营茶馆,数年后转到红屋一带旅游区开设茶庄,专从中国等不同产地进口茶叶,再以大众化的价格推销出去。他们也在茶庄接待游客,或开设短短三、五小时课程,旨在推广品质好、对身体好、疗效佳的优质好茶,为了自身健康而学做茶。 

◎ 好茶者 邀授课

这分用心,吸引了喜爱品茶的已故志工陈炳煌(济御)。当时2003年慈济马六甲分会有开办社教中心的构想,欲寻找本地师资。一次陈炳煌来茶庄请购茶壶,见余老师谈吐博学,动念询问是否愿意到慈济社教中心开设“静思茶道”,他欣然允承。

试办期间,余老师总是天马行空,许多出其不意的点子,也爱把店里的茶器及各种与茶艺相关的物品,统统带去班上分享。直到2003年8月18日至24日,志工邀余老师夫妇及两位花道班师资一同自费到台湾接受密集培训,夫妻俩才进一步理解茶亦有道,“静思茶道”不仅是保健或懂得泡一壶好茶而已,参与者还得静心思考待人处事礼节。

例如在行茶过程中,观想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心;奉茶时抱持感恩、尊重、爱三心,饮茶时观想三好——心发好愿、口说好话、身行好事;赖秀銮说,这也是静思茶道所著重“八礼法”的其中三礼法。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的基础;我们可以借此课程,让人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生活再进一步提升,让茶饮变成一种修身养性之道。”赖秀銮进一步说明。

已故余治明老师,泡得一壶好茶,也是令不少学生怀念的好老师。【照片:慈济马六甲分会文史组提供】
从小在喝茶家庭长大的赖秀銮,因为茶道而丰富了人生。【照片:慈济马六甲分会文史组提供】

然而在地人的饮茶文化还需多培养及多推广,因此回国后,夫妻俩重新编排静思茶道课程,从最基础认识茶器、茶花、茶食等开始,再谈到制茶、品茶、喝茶的好处,最后是待人处事的八礼法。

赖秀銮补充说,日常人人都习惯用右手提物,或处理一些事情,但是经台湾静思精舍师父指导,才晓得左右手都可交替使用。例如行茶时,一手提起茶壶,另一手提起茶杯或茶海等,同时行动的小小动作,可以帮助左右脑思考及运用。他们将课文学不到的知识,实践运用在课堂。

此外课程内容也会因时代需求作调整,例如近几年珍珠奶茶深受年轻人喜爱。赖秀銮于是教导学员冲泡水果茶,以大量水果搭配乌龙茶、普洱、小叶红茶等,引导人人回归淳朴自然,品尝到一壶清香、酸甜兼具的好茶。

◎ 茶会友 茶体验

2023年10月12日是年度第二梯次静思茶道的最后一堂课,现场举办“无我茶会”,每位学员自备喜爱的茶叶,在二胡、古筝伴奏下,众师生以茶会友。 

“我最喜欢是最后一堂课,感觉好像是把过去所教的知识融汇一起,在此时此刻展现,也是一个总结。大家一起来呈献自己手艺,一起交流,这样的感觉也很好!”

今年第二次上课的学员余妍霖,深为当晚的文艺气息所感动,一时兴之所至,现场吟了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华乐伴奏,茶会顿时生色不少。她很喜欢静思茶道之美,认为可以学习自然、亲切、简朴和素雅的本色,也富有内涵,让人的心容易沉淀下来。而且她也特别欣赏赖秀銮老师身上所散发的清净庄严、恬静优雅气息,可以在退休年龄,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够与人分享,这是同样年届退休的她最向往的事。

二次参加的学员余妍霖被茶会氛围打动,一时兴起,现场吟诗,华乐也随之伴奏。【摄影:郭巧云】
年轻学员刘美欣热衷于泡茶,也爱将所学知识化作行动,将茶饮与同事、老板及更多人分享。【摄影:郭巧云】

年轻学员刘美欣带来了肉桂茶,在茶会中与其他学员分享。她在一家咖啡馆工作,却热衷于泡茶,也爱将课堂上学习的泡茶知识与同事分享,老板会客时常让她大显身手。这次在同事老板鼓励下,第二次参加课程,鼓励她深入学习。她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如何泡好一杯茶,其味道清香回甘但不苦涩,过程需将茶叶用量和泡茶程序拿捏好。

十年前开始学习,过后一直当随班志工的陈爱琴,即使中途怀孕暂停好几年,后来还是回来接轨。她很细心,每堂课都提前过来协助老师准备学员的茶食和所需用品,减轻老师许多琐碎工作。 

“能够为别人服务也是一种快乐,尤其我觉得茶道是一种可以静下心来,修禅定功夫的一堂课。”她曾经从事一天十七个小时的高职,生活极度高压,即使旅游也不得闲,所以来静思茶道可以让匆匆忙忙的自己静下心来,透过泡茶学习放松与专注,享受个人Me time。 

十年间重复回来静思茶道课程当志工的陈爱琴,享受服务人群的快乐。【摄影:郭巧云】

“至今还是会想念余老师,他经常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让我得到启发和反省自己,茶道课程也更有趣。即使余老师不在了,我还是会经常到茶庄品茶。” 

2019年,余治明老师因病辞世,赖秀銮毅然接下先生的棒子,继续为静思茶道班授课,为推广茶道和茶艺而努力;而且在茶庄只要遇见志同道合或有兴趣者,都会鼓励对方到社教中心上课。

◎ 弃繁华 返归真

早年余老师到台湾上课,深被上人德行感动,没想到瘦弱躯体的出家师父,一肩扛起天下众多事。自此一改艺术家习气,长胡子不再留,潜意识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当上人的手或脚、帮上人做些事也很不错。”

因此,不仅仅在静思茶道班授课,余老师也把太太赖秀銮“布施”出来,全力支持她参与志工活动、接受培训,并于2009年受证为慈济委员。

藉由投入志工活动,赖秀銮对人生有了更深刻体会,一次探访独居老人,以每月福利金三百令吉过活,这还不包括缴付百多令吉的租金。“三百令吉如何维持一个月?”她反思自己,后来在志工积极奔走下,该独居老人成功申请多一项政府补助。

也有一个因病而贫的个案,因为中风无法打理居家,整个环境堆满了垃圾,慈济人为他二次大扫除,参与其中的赖秀銮不禁深思“断舍离”的意义。

从吉隆坡打拼、在马六甲安居,夫妻俩为了自己和下一代,曾经拥有四间屋子,每月的供期却很压力和负担,后来他们逐步调整自己,最后卖掉两间屋子,卸下心灵重担,没有追求太多,两人终于感到轻松与自在。

每每晚餐后,就是全家喝茶闲聊时刻,赖秀銮会泡一壶好茶,孩子们好奇围过来,这是全家气氛最放松时刻,幸福时光莫过于此。

静思茶道开启一道心的法门,使人从中美化自心与生活,过着心地富有的幸福人生。

今年马六甲慈济社教中心成立廿年,静思茶道也二十岁了!在来临的社教二十周年庆,静思茶道也提供体验课,身为课程师资、也是该项活动的副协调,赖秀銮欢迎更多爱茶和品茶之人,一起来体验品茶之乐及香袋制作!
 
昵称马六甲社教中心“校长”何翠英(慈翠)是第一届茶道班学员和随班志工,她深刻有感课程能持续二十年非常不易,它尤其可以传承给年轻一代,加强对于朴实的饮茶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认知。 

先了解茶叶的本质,才更懂得如何泡出一壶好茶,赖秀銮在课堂上教学员辨认茶的类别。【摄影:郭巧云】
茶道课程推广的是朴实无华的理念,并将待人处事礼节与美感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摄影:郭巧云】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