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28日,慈济马六甲分会亲子成长班(简称:亲子班)一百零三位家长与孩子,随着志工脚步走入各社区,共关怀五十多户弱势家庭,并探访两个机构组织(残智障院、敬老院)。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故事,成为孩子最真实的生命教材,引导他们反观自己,懂得珍惜父母的疼爱与家庭的温暖。
大伙各自于就近的慈济社区共修处或是慈济环保站集合,出发前,志工先行简介慈济的慈善志业起源。在慈济爱极乐环保教育站,志工李敏珠(慈沛)特别与亲子们分享“感恩户”的意涵——慈济不称“受助户”,而是“感恩户”,因为正是他们的存在,提醒世人无常,让人懂得珍惜当下,也给了众人实践付出的机会。“志工们秉持'感恩、尊重、爱'的原则陪伴,不仅改善生活困境,更希望帮助他们建立自立能力,甚至未来能'翻转手心助人',把爱传递下去。”
◎ 逆境中发光 孩子的生命教育
志工和亲子班成员陆续出发到各“感恩户”家,其中一组在鲁容(Duyong)社区,西蒂(Siti Aishah Binti Arshad)一家开心迎接志工与亲子们的到来。
“将来要当一名医生,感恩父母亲的辛劳。”今年小学四年级的努法蒂拉(Nur Fadhilah)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愿望。年纪虽小,却已历经许多难以想象的考验——两岁时罹患肾癌,一颗肾被切除,长年奔波于吉隆坡与马六甲之间接受治疗,如今仍需每月往返医院做检查。体质虚弱,经常腹泻生病,还要面对高血压与心脏肥大的挑战,无法上体育课,母亲需要特别照料。看着长年为她奔波辛劳的父母亲,懂事的她,希望长大后有能力孝敬父母亲,因而即使身体状况而须经常请假缺课,她却依然用功读书,上学期更拿下全班第一名。

努法蒂拉分享自己的学习秘诀:“我上课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马上问老师。缺课时,我会打电话给同学了解课业,再自己追上进度。每天放学后也自主学习,不懂就请教妈妈。”
母亲西蒂分享,三个孩子没有补习,却自律又懂事,还在课业、运动、歌唱等领域多有成就。亲子班家长吴薇雯听后十分感动,反思自己平日常抱怨孩子调皮,却忽略了“健康就是最大的祝福”。她感慨道:“看到西蒂一肩扛起女儿的病情、婆婆的血癌,还要面对丈夫因压力出事,仍把家庭照顾得井井有条,让我明白妈妈不只是照顾者,更是影响孩子品格与家庭氛围的灵魂人物。”看到案家孩子如此懂事,虽然面临困境,却一个比一个坚强懂事,大儿子能自理生活,甚至能帮忙做家务;女儿虽然经常往返医院,但成绩优秀,还立志成为医生;小儿子则希望将来成为警察,展现责任感与自信心。这些都和母亲的教育与榜样息息相关。
互动中,吴薇雯的孩子害羞不敢开口,志工廖裕玲(虑裕)鼓励孩子们互动交流。七岁的杨紫淇鼓起勇气,把准备好的布偶送给努法蒂拉三兄妹,并分享自己未来的愿望是“做一位有爱的妈妈”。她说:“自己上课时常不专心,要学习专心听课。但我跟努法蒂拉姐姐一样喜欢上学,生病也想要去上学,不喜欢缺课。”这番话让在场的妈妈和志工都很欣慰。她也提到,从这次访视中学到“不要小看自己”。即使身体有病痛,努法蒂拉依然努力,没有放弃学习,这让她懂得自信与坚持的重要。

一旁好动的杨顺尧兄弟在访视过程中坐不住,身体扭来扭去,会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而分心。但杨顺尧对于屋子内陈列着许多奖杯却记忆深刻:“我数学很厉害跟努法蒂拉一样,但是其他科不是很好,我上课没有专心听课,不懂就去安亲班问老师,但是老师只给答案,所以还是不懂。”他反省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坦言需要改进。

◎ 用心做清理 在助人中学感恩
另一组亲子班成员林协锋一家,则走进了五十多岁的邱文霖家中。邱文霖因癫痫病,仅读到小学二年级,父亲早逝,母亲入住安老院后费用由姐姐们共同负担,但因误解与猜忌,与家人关系紧张,生活陷入孤立。
长年服药的他常跌倒,虽能自理但环境脏乱。这次探访,孩子们分工合作,有人擦拭窗户、有人修剪杂草,也有孩子爬上高处清理风扇灰尘。孩子们第一次亲身做这些家务,既真实又新鲜。志工还引导邱文霖一起打扫厕所,让他感受参与的价值,也露出久违的笑容。
小学六年级的林靖洤第一次拿着工具爬上高处,清理风扇上厚厚的灰尘,他并不害怕,只因了解案主独居又因病缠身需要人协助,为自己能出一分力而感到开心笑着说:“原来我也可以做到!”
平时家务都是父母亲处理,尤其风扇更是父亲负责清理,未曾想过自己也要为家贡献一分力。当今日亲自完成打扫,可以体会父母亲的辛劳,允诺将学习做家务减轻父母负担。妈妈翁雍洁坦言,现代的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有时父母亲会觉得做家务并非是孩子优先需要做的事。

她说:“今天孩子能主动帮忙,而且做得很认真,给孩子机会去接触学习,真正学到付出与感恩。希望孩子可以感受我们不只是为自己生活,我们也可以助人一把,互助世界会更好。”此外,这次活动提醒翁雍洁要规划家庭分工,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责任,培养独立性。
平时陪伴孩子上课的翁雍洁,这次也邀请先生林协锋一同参与。他全程帮忙清理蜘蛛网,笑着说:“慈济办很多活动,真的是需要很多人一起参与,如果只是少数人做会很辛苦。一人做一点,事情就容易完成,一分小的力量就可以给予别人助力。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值得更多人来参与。”
大人和孩子们完成清扫后,脸上带著成就感。志工谢征林(济渌)指出,虽然邱文霖生活在困境中,但他并非抗拒协助,只是因病情与误解而陷入孤立。这次孩子们的到访,不仅清理了环境,也给予他久违的陪伴与关怀。
◎ 除草共庆生 为孤老点亮笑颜
在乌绒巴西(Ujong Pasir)社区,志工与亲子班学员们走进年长的梅广圆夫妇家中,不仅带去关怀,更为刚迎来七十五岁生日的梅广圆准备了一场简朴却温馨的庆生活动。孩子们的清亮歌声响起,志工与家长们围坐身旁齐唱生日歌,让这对孤老夫妻久违的家中响起笑声与温暖。
“今天这么热闹,好像过年一样。已经很多年没有这样多人陪我过生日了,真的很感动。”梅广圆眼里闪着泪光。回忆往昔,他的生日总是简单度过——一碗面线、一个水煮蛋,与妻子在厨房角落低声互祝。那分平凡与孤单,在今日的笑声里被深深抚慰。

坐在一旁的太太,因膝盖疼痛与听力受损而行动不便,长年依赖丈夫照顾。今日在孩子们的歌声和志工的祝福中,她眼神里闪烁着久违的喜悦,轻声说:“孩子们的歌声很动听,今天真的很快乐。”
梅广圆也和大伙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早年在建筑工地辛勤打拼,却因气喘与胃病缠身,十多年前病情恶化,只能彻底停工。为了维持生计,他曾短暂当守卫,但终究敌不过病体,陆续靠着积蓄、公积金(EPF)度日,如今以政府补助,以及偶尔朋友接济过活。生活拮据的他坦言:“向慈济求援,我们很不好意思,但朋友们也不可能长期帮忙。感恩慈济补助生活费。”
志工陈立蕙(明梨)发现屋旁的小菜园已经长满了杂草。过去梅广圆尚能自己整理,如今因气喘频繁发作、体力不足而无力打理。当志工提议带孩子们帮忙整理时,他一度担心麻烦大家,直到听见志工解释:“这是孩子们学习助人的好机会,能亲自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他才点头答应。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当小园丁,帮爷爷奶奶整理菜园!”志工鼓励着。孩子们立刻兴奋行动,有人弯腰拔草,有人清理枯枝落叶,还有孩子主动把角落的垃圾装袋。家长们也纷纷加入,一同弯下腰出力。
不到一小时,原本杂乱的菜园焕然一新,绿意重现。梅广圆望着眼前的改变,眼眶泛红:“你们帮了我一个大忙,这些草我真的拔不动了。看到孩子们这么用心,我心里很温暖。”

亲子班学员王馨笑着说:“我平时也会去慈济小菜园帮忙,虽然很累,但很快乐。今天帮爷爷奶奶拔草,让他们家更干净,他们开心,我也很开心,学到要帮助别人。”另一位孩子郑慈萱则羞涩分享:“我本来不想拔草,怕脏,可是看到爷爷奶奶不能动,我们帮他们做,他们很开心,我也觉得快乐。我想下次再来,可以唱歌给他们听。”
家长王志刚也深有感触:“平时孩子在家里很少有机会接触年长者。今天亲眼看到案主夫妇的生活状况,相信孩子回去后一定会更懂得珍惜。对我们父母来说,这也是很好的教育。”
慈济亲子班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透过行动带领孩子学习善良,体会付出的价值。这一天的探访,正是一堂最真实的生命教育。陈立蕙欣慰地说:“孩子们的双手,不只是拔除了菜园的杂草,也在心田里种下了爱的种子。”
临别前,梅广圆紧握志工的手,动情地说:“谢谢你们,今天让我觉得很幸福。”
●
回到各社区慈济道场,亲子们分享各自的心得感受。这场访视虽短暂,却在案家与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记。案主的笑容、家长的体悟、孩子的梦想,以及大家的汗水与笑声,都拼凑成最动人的画面,也成为孩子们最好的生命教育课。
今日亲子同行,走进社区,不只是一次慈善行动,更是一分善念的传承。在一次次互动中,孩子们学会同理与感恩;在温暖的行动中,让善的种子在人人心中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