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摩摩喳喳遇上桃子 跨州友好交流

一碗传统甜品摩摩喳喳(Bubur cha cha)遇上桃子,再加上三杯咖啡乌,就组成道地的英文版“十指口诀”(BoBoCaCa PEaCH 3CO),也是资源分类、环保教育的开始!笑声过后,哈雅蒂老师赞叹志工的创意,也体会不起眼的十根手指,作用甚大。
哈雅蒂老师(左一)赞叹志工用婴儿服制成袖套的创意。【摄影:罗秀莲】

2025年10月16日清早,来自柔佛州东甲县一行十二人、在Akademi Hayati Alam(简称环保中心)的负责人哈雅蒂老师(Dr Hayati Saleh)带领下,抵达马六甲爱极乐慈济环保教育站(简称环保教育站)参访。除了哈雅蒂和两位助理外,还有东甲县的各单位代表、马来村长和原住民。

于2024年成立的Akademi Hayati Alam主要从经济、环境和文化三大范畴,推广环境保护和永续教育,同时打造绿色经济。打从去年开始,他们在政府及各机构单位支持下,推行环保计划,制定策略,为社区寻求解决方案,朝向零废弃物目标。 

“我们主要在马来族群社区推广厨余堆肥教育,希望民众了解,保护地球从家中垃圾分类开始,不要为地球再添负担。”哈雅蒂老师说。

然而宣导过程真不容易,他们计划成立资源回收站,需多方收集参考各单位经验。一次哈雅蒂老师驶车经过爱极乐工业区,赫然发现这里有一个环保教育站,她个人先前往了解,发现内有乾坤,于是在一个月后,率领各人一起到来,大家怀着共同的目标──了解慈济的环保运作,带回经验落实社区,协助推动环保计划。

慈济志工分享纸张回收种类。【摄影:戴秉汶】

◎ 探索回收再生奥秘

慈济志工了解他们的需求,志工杨明富(济择)带着他们从资源分类、资源回收处理、二手辅具、二手书籍、电器维修等区,再走入教育展区,聆听慈济环保缘起和环境教育。

站在玻璃橱柜布置成土埋场模型前,众人仔细观看,有人问,这些土埋场下的垃圾会腐化吗?志工回答说,很难,即使可以,也需要很长的时日;他们认同说:“或许几十年后再挖出来,它仍是一张完整的塑料袋。”

从土埋场负载到四大不调、塑料和海洋危机、冰山融化、温室效应等,种种都是引人提高警觉的情况,但是来到大爱感恩科技,众人赞叹连连,没想到塑料瓶可以化身成柔软的毛毯予人温暖,环保兼具慈善良能,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志工向参访者解析没有经过资源回收步骤的土埋场堆积最高,相反地,回收再造资源将减少土埋场和土地的负担。【摄影:罗秀莲】

来自柔佛州国立大学预科班(Kolej Matrikulasi Johor)的讲师诺艾妮(Noor Aini Kamin)透露:“我没想到环保不只可以保护地球,还可以做慈善,而且我真的被二手辅具吸引。过去我们经常是需要的东西就去买,没想到这里有一个二手辅具中心,经维修后还可以无偿借出,真的很好。” 

“今天的参访,有些对我来说是新知识,好像矿泉水瓶变成丝可做衣服,这真的很有趣。我对绿色科技感兴趣,我也有学生正在从事相关国际间的绿色科技的项目研究,因此我必须汲取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而且我的学生也有兴趣投身在社区服务,将来我们会联络慈济马六甲,让学生也来做志工服务,贡献良能。” 

◎ 寓教于乐环保语言

这是一场双向交流与互动的参访,慈济志工将环保知识简易化,让学习更有趣。例如政府强调的环保行动是3R(Reduce,Reuse,Recycle),环保中心强调4R(增加React行动)慈济提倡5R(增加Refuse和Repair)和升级再造(Upcycling),志工杨明富将5R结合身体语言,例如双手打叉就是refuse,双手转圈就是Reuse等等,让众人在笑声中,一下子就把5R记住了。

除此之外,慈济“环保十指口诀”很容易朗朗上口,但是中文的“瓶瓶罐罐纸电一三五七”,要如何让友族也能记得呢?志工发挥巧思,变成BoBoCaCa PEaCH 3CO——(Bo(Bottle)Bo(Bottle)Ca(Can)Ca(Can)P(Paper)Ea(Electrical Appliances)C(Clothing)H(Hardware)3C(Communications)O(Others),也即时、接地气地说:“一碗摩摩喳喳遇上桃子,再加上三杯咖啡乌,就是十指口诀啦!”

志工结合身体语言诠释5R ,让学习更有趣。【摄影:罗秀莲】

慈济绿智教育农场志工也现场分享栽种的无农药植物及堆肥方式,还邀请酵道孝道成员分享如何使用酵素,更吸睛的是志工黄秀莲(懿祥)和团队的Upcycling成品,小小塑胶罐穿几个洞口,就能变成牙刷座。哈雅蒂老师告诉助理说,他们可以教导幼教小朋友们做这类手工;另外还有婴儿服装缝制成的袖套,都让在场参与者意想不到。

带回一罐酵素的助理西蒂玛斯妮拉(Siti Masnira Ibrahim)欢喜说:“今天的参访很有趣,没想到不必花钱都可以做出这么漂亮的手工,志工真的太有创意了。而且环保展区用平时丢弃的青色矿泉水瓶打造成布展区的主要设计,很特别也很吸引,我想如果有朝一日,我们有环保站的话,也许可以参考这一类的设计。” 

“堆肥方面,哈雅蒂老师已经在教我们用干叶子和厨余制作酵素。老师说,在环保中心工作,必须学习做,才有办法与人分享。这次带回酵素,我想可以清洗水果、碗碟等等,最重要是取材天然,不必担心任何化学副作用,这是很棒的学习之旅。”

酵道孝道成员向参访者讲述酵素的功用和好处。【摄影:罗秀莲】
助理西蒂玛斯妮拉(右)专心聆听分享,认为此趟参访很有趣。【摄影:余根财】

◎ 理解回收更深意义

“一般人对环保的想法,首先是想到'金钱',为了补贴家用,但是来到慈济很奇怪,为何志工拼命做回收,目的却不是为了钱?后来听了解说才明白,保护地球的干净很重要,而且是为了下一代。”很草根的沙烈先生(Salleh Adam)腼腆分享道。

他是东甲县一个马来村庄的村长,这次随团首次来到环保教育站。予他而言,最吸引的是医疗辅具,好像医用病床,志工维修后,再借出去帮助有需要的人,而且完全免费,真正是发挥助人的功能。而且听见志工都是义务、无偿来环保教育站付出的时候,他很惊讶。他说,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大家一起来为地球而付出,真的很难得。 

“我也觉得需要教育村民,让他们有更高的醒觉,知道保护环境很重要,希望我们的子子孙孙,也能处在美丽的地球。”他说。
 
哈雅蒂老师最后赠予慈济自己亲手缝制的结缘品,并道出“双手万能”的想法:“一双手,对我们来说再平常不过;我们天天用双手吃饭,做事,没想到也可以用它来成为教材,真正可以发挥超越我们想象且有意义的功能。”

村长沙烈先生(中)对塑料瓶回收再制的过程啧啧称奇。【摄影:罗秀莲】

“谢谢慈济让我们来参访,增长知识之余,也打开我们的思维:了解双手大功能,还可发挥创意,只要动脑筋、不必刻意请购,都可以出现不同的成品,运用在生活中。” 

“慈济马六甲的环保已经起跑三十年,累积许多经验,而我们还在起步中。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希望日后还能继续相互交流。”哈雅蒂老师相信,这次跨州交流只是起点。未来将结合所学,推动更多在地环保教育,让绿色行动在友族社区发芽、茁壮。 

这是一场跨州绿色伙伴的友好交流,当双手拾起瓶罐、分类回收,到缝制结缘品与制作酵素,都是人类与地球之间最真诚的互动,而这一场真诚与心灵的对话,更是友善互动的开始。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