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砂拉越义诊重启 爱在偏乡蔓延

“有钱才能看医生,没钱就没得医,只能等像你们这样的免费医疗服务才能做检查……”这句话出自村民帕伦之口,道出了所有鲁宋拉古村民的心声。 【摄影:纪玟伶】

 “有钱才能看医生,没钱就没得医,只能等像你们这样的免费医疗服务才能做检查……”这句话虽出自村民帕伦之口,却道出了所有鲁宋拉古村民的心声。山区医疗资源匮乏,村民生活贫困,许多人因无法及时就医而丧命,帕伦的姐姐就是一例。 “我姐原本只是发烧感冒,但没钱送她到城里医院,就这样走了……”她的声音充满无奈。

鲁宋拉古(Lusong Laku)位于砂拉越布拉甲(Belaga Sarawak)内陆,是本南族(Penan)原住民的迁徙安置区。这里以绵密的原始森林和壮丽的“鲁宋拉古瀑布”自然景观而闻名。

传统上,本南族是游牧民族,以狩猎采集为生,擅长制作吹箭、藤编篮子等手工艺品。在砂拉越政府的重新安置计划下,许多本南人已经定居在村庄。政府为他们建设长屋,提供诊所、卫生、教育等设施,鲁宋拉古便是其中的安置区之一。

前往鲁宋拉古的道路是一般都市居民难以想像的蜿蜒颠簸。从民都鲁出发,乘坐四轮驱动车全程需要十至十二个小时。最后五个小时的车程尤其令人难忘且印象深刻。车子行驶在崎岖不平、沙尘滚滚的木山路上,若不紧紧抓着车内扶手,身体会东歪西倒,稍不留神头部就可能会撞向玻璃窗。

虽然车子摇晃不已令身体难受,但沿途时而出现如画美景,却又让人心旷神怡。特别是在傍晚时分,夕阳、远山及茅草丛相辉映,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大家纷纷下车拍照,捕捉那瞬间的优美景色。

交通不便是造成山区医疗资源匮乏的原因之一。鲁宋拉古的政府卫生诊所(Klinik Kesihatan)没有医生常驻,仅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包括接产、基本医疗保健和为普通病症患者开药等。当地儿童普遍存在营养不良和体重过轻的问题。为此,诊所每月为妇女提供烹饪示范,教导正确的饮食习惯。小孩最常见的疾病是肺炎。由于陆路交通不便,遇到需要紧急送院的情况,只能通过直升机将病患送往最近的医院。

来回城市的交通费昂贵,是一般村民难以负担的。因此,生病时他们通常只能到政府卫生诊所领药服用。义诊活动对村民来说,是梦寐以求的机会。

义诊团队于鲁宋拉古之瀑布景点合影留念。【摄影:陈佩莉】

◎经历蜿蜒山路 守护村民健康

慈济与民都鲁四轮驱动车探险俱乐部(Kelab Cabaran Pacuan 4 Roda Bintulu)早在2017年便开始合作,启动了“砂拉越偏乡义诊”活动。团队希望走入深山,关怀偏乡村民,透过举办义诊活动为他们的健康把关。然而,这项几乎每年一次的义诊活动,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被迫暂停。随着疫情解封,义诊活动终于在2024年重启!

2024年7月20日,由国际慈济人医会( TIMA )、慈济志工及民都鲁四轮驱动车探险俱乐部共两百七十四人组成的义诊团队,从民都鲁( Bintulu )浩浩荡荡地出发。八十五辆四轮驱动车在曲折蜿蜒的山路颠簸前行近十一个小时,最终抵达目的地。

尽管经历了长途跋涉和舟车劳顿,团队隔天(7月21日)一大清早依然精神奕奕地抵达义诊现场——鲁宋拉古小学(Sekolah Kebangsaan Lusong Laku),并开始进行场地布置。这次义诊除了设有西医、中医、牙科、小儿科以及超音波检查等科别,还提供义剪和洗头虱服务。其中,牙科诊区通常最受欢迎,前来就诊的村民最多。

另外,村民经常面对身体酸痛问题,这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中医师柯彩云(懿沺)指出:“村民大部分从事劳力工作,如在油棕园工作,经常搬重物和长时间步行,手脚酸痛是很正常的。我们中医会为他们进行针灸治疗,提供药物和膏药贴,以减轻他们当前的疼痛。”虽然大多数村民首次尝试中医疗法,但经过针灸、拔罐等治疗后,他们无不对中医的疗效赞不绝口。

义诊团队攀山越岭,进到内陆偏乡为村民们提供各项医疗及卫生服务。【摄影:摄影:黄贤贤】
中医师柯彩云(懿沺)表示大多数村民首次尝试中医疗法,无不对其效果赞不绝口。【摄影:陈佩莉】

◎医疗资源匮乏 义诊展颜欢笑

早上八点半,场地刚布置完成,木南(Munan Budau)和帕伦(Paron Utok)这对老夫妇便来到现场。他们从民宿老板彼得何(Peter Hoo)那里得知义诊活动,于是一大早就随车队前来就诊。

帕伦拄着拐杖一拐一拐地走路,原来她是长短脚。在西医诊区,她向医生诉说背部疼痛,医生安排她做超音波扫描,结果发现她腹部有肿块。因此,写了一封转诊信,建议她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随后,她前往中医诊区。中医师为她进行针灸治疗以缓解背部疼痛,同时还为她做了推拿和矫正,以改善长短脚的问题。

山区医疗资源匮乏,加上村民生活贫困,导致许多人无法及时就医,令村民深感无奈。她还透露,许多村民因无法及时得到治疗而丧命,她的姐姐便是一个例子。 “我姐原本只是发烧感冒,但因为没钱送她到城里医院就医,就这样走了……”她的声音中充满了无奈。

帕伦看诊后,满怀感激地表示:“很开心,也非常感恩医生们来为我们服务。医生们都很细心,现在我的背部舒服多了,希望你们以后能再回来为我们看病。”

帕伦的丈夫木南今年七十岁。老夫妻俩靠卖自耕的水果维持生计,每月收入不足马币一百令吉,生活拮据。木南透露他们育有五个孩子,但各自都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在城里讨生活不容易,孩子们也无能力奉养父母。

木南向医生反映腰酸背疼、排尿不顺。经超音波扫描诊断,他的右肾有结石,需要到医院接受治疗。木南表示会安排孩子回家接送他们去医院。他说:“希望就医后会好起来。”

为缓解腰酸背疼,中医师为他进行拔罐和针灸治疗。首次体验针灸的木南笑着说:“刚开始看到身上插针,有点害怕,但对疼痛很有帮助。万分感恩医生从远方来为我们服务。”

七十岁的村民卓克(Jok Batok),四十四年前患上麻疯病。虽然曾到古晋接受超过一年的治疗,但仍难逃截去右下肢的命运。截肢后,卓克装上了义肢,但十一年来一直未能前往民都鲁复诊。获悉有医疗团队前来义诊,卓克一大早就带着厚厚的病历本来到现场,他渴望再次见到医生。

此外,卓克还希望能拔除蛀牙,以解除这一个月来的牙痛之苦。由于卫生诊所没有牙科服务,村民牙痛只能吃止痛药或忍痛。对他来说,此次义诊宛如救星降临。卓克由衷地说:“我们一直在期盼有医生来到鲁宋拉古,真心希望你们能再来为我们看诊。”

木南感谢医生为村民进行医疗服务,他也进行了拔罐和针灸治疗,以缓解腰酸背疼的困扰。【摄影:纪玟伶】
卓克一大早就带着厚厚的病历本来到现场,渴望再次见到医生的他由衷说道:“我们一直在期盼有医生来到鲁宋拉古。真心希望你们能再次来为我们看诊。” 【摄影:纪玟伶】

三十六岁的村民苏朗(Surang Jayeng)是当地学校的保安。他虽然年轻力壮,但因左臂疼痛,无法抬起手臂,困扰不已。尽管知道此次义诊提供针灸疗法,但他仍然不敢尝试。苏朗坦言:“我一看到针就害怕,一向对针倍感恐惧。”

后来,苏朗从刚尝试过针灸的友人口中得知,针灸疗法确实有效。最终,他克服了心理障碍,鼓起勇气登记尝试针灸疗法。出乎意料的是,经过针灸后,苏朗的症状虽没有立即好转,再经医师推拿后,苏朗的手臂终于可以举起来了。

中年妇女德雷玛(Derema Leunung)饱受手脚肿痛之苦已超过一年,她满脸忧愁地说:“我在家没做工也痛,做农活时更痛!走远一点也不行。”对于走路为日常的村民来说,这样的疼痛困扰他们的生活。

德雷玛首次尝试针灸治疗,结束后眉开眼笑地说:“我的脚不痛了,真的非常好!”

德雷玛的弟弟得知针灸能纾缓疼痛,原本不敢尝试针灸的他也重新登记,要求中医师为他针灸。

德雷玛饱受手脚肿痛之苦已超过一年。她首次尝试针灸治疗,结束后眉开眼笑地说:“我的脚不痛了,真的非常好!” 【摄影:纪玟伶】

◎乘舟前来看诊 医生安爸爸心

除了附近长屋的村民,中午时分,还有不少来自更内陆的村庄村民前来诊疗。即使需要乘坐小船两个小时才能抵达义诊现场,他们也把握这难得的机会来寻求医疗服务。林贡(Lim Gong)便是其中一位。

林贡一家五口住在弄阿比村(Kampung Long Abit),是一名渔夫。他开小船载着小女儿阿玛都(Amathul Munirih)来到义诊现场。昨天,阿玛都腰部疼痛再次发作,这问题已经持续了一个月之久,让林贡担心不已,一直怀疑是肾脏出了问题。

获知此次的义诊活动,林贡迫不及待带女儿前来看病。医疗团队细心讨论了阿玛都的疼痛症状,为她进行了超音波扫描和尿液检查,发现肾脏并无异常。为了进一步确认,团队安排卫生局的“飞行医生”下次来鲁宋拉古服务时为她验血。

经过检查,得悉女儿的健康无大碍,林贡终于放下心中大石。他说:“女儿经常脸色苍白,没有胃口,昨天还痛到哭,真令人担心。今天医生说女儿没事,还给了药,非常感恩。我安心了!”

林贡(左)驾船两三个小时,载着小女儿阿玛都来到义诊现场看病。在得知爱女无大碍后,终于放下心中大石。【摄影:何维美】

“我真心希望你们再来为我们看诊……”几乎每位受访者皆如此表达心中的期盼。这也反映出当地村民对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

人间总是处处充满温情和希望。人医会团队秉持着“用自己的生命走入他人的生命,去抢救、关怀、给予希望”的大爱精神,重新启动“砂拉越偏乡义诊”活动,为更多偏乡的乡亲提供服务。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