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八旬妇跌倒成轮椅族 靠复健站起来

家中长辈跌倒受伤开刀后,担心再跌倒,以安全为由,认为坐轮椅比较好;长期坐轮椅失去行动力,不只会加速双脚的退化,很快就会出现失能、忧郁的现象,也衍生出沉重的长期照护问题。
物理治疗师陈秀凤针对李阿嬷身体状况,安排疗程,锻炼双脚肌力。【摄影:颜玉珠】

还能动就不要一直坐,还能坐就不要一直躺。年过六十五岁肌肉会快速流失。因此老年人一旦坐轮椅、卧床,肌力会在没有使用的情况下短时间陷入衰退的恶性循环,很快就会出现失能、忧郁的现象,生活品质也会截然不同。

陈女士意识到母亲自从坐上轮椅,双脚僵硬肿胀,凡事依赖家人协助,变得沉默寡欢。担心母亲余生与轮椅为伴,她前来慈济想要借一些爱心辅具,自己在家教导母亲做复健。没想到,这一举动却改变母亲与一家人的命运。

八十七岁的李阿嬷今年(2024年)2月跌倒,大腿骨开刀,在医院待了一阵子后,因为疼痛完全无法翻身,长期卧床而有褥疮,脚也逐渐僵硬和肿胀。出院时,她已失去行走的能力,虚弱到连坐上轮椅都需要他人搀扶,双手也无法使力,日常生活需要家人协助。

“医院有安排做复健,但做了三次后,院方就说不用来了,可以自己在家做复健。”陈女士伤心地表示,当时母亲连脚板都僵硬到无法自然地上下弯曲移动,更别说走路了,而当时所教导的复健动作,没有依据母亲的年龄与生理状况来调整,许多动作非其所能做到,身体完全没有进展。

母亲失能后,出门一趟不易,单是将母亲移动到车上都相当费劲,姐妹们只能尽力而为,陈女士决定自己在家教导母亲做复健。

◎ 感恩 无偿医疗关怀协助

曾听闻慈济有提供爱心辅具服务,陈女士前来慈济马六甲分会询问与借一些适合的辅具。志工向她介绍,慈济不只有提供爱心辅具,慈济义诊中心也提供义诊和物理治疗服务,她马上帮母亲预约。

物理治疗师陈秀凤评估病患状况,虽然骨折还无法做太多的复健动作,但仍需要锻炼肌肉;使用轮椅看似安全,却丧失了运动锻炼的机会,使得肌肉更加萎缩,并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此阶段需确保病患的肌肉没有流失,还要逐步锻炼她的肌力。开刀的部位要避免骨头移位,复健动作不会动到这部分,但是开刀那只脚其他部分还是需要做一些简单的动作,维持肌肉,不能因大腿骨受伤就整只脚完全不动它。”

陈秀凤强调,错误的观念导致多数老人家身体萎缩,家属因担心父母亲再次跌倒,让病患习惯性躺着或是依赖轮椅或是其他,逐渐失去日常生活能力,自然而然肌肉会萎缩,恶性循环连带影响到心肺功能等内脏机能。“当我看见李阿嬷的状况,即使脚的手术后还无踏地,可以从其他身体部分先做复健。”

复健一段时间,李阿嬷已能利用辅助器行走。图为志工赵淑沁(左一)和医疗同仁周丽梅陪伴阿嬷做复健。【摄影:颜玉珠】
年老坐轮椅不该被放弃也绝非不可逆,马六甲慈济义诊中心提供物理治疗,让李阿嬷重新站起来,恢复正常生活轨道,生活更有尊严。【摄影:颜玉珠】

从3月到8月,陈女士持续每个星期带母亲来做复健。“一来母亲可以活动身体,二来可以看看人和讲讲话,现在来这里会跟大家聊天、开开玩笑,心情很好。”陈女士倍感安慰地说。

李阿嬷逐步地进步,间接点燃她恢复自主生活的心念,回家主动勤做复健,脸上也出现久违的笑容。如今李阿嬷在家完全不用坐轮椅,拿着行走辅助器可以行动自如,站立、坐下也能依赖自己的双手支撑与使力。虽然老人家脚力还未完全恢复,无法长距离的行走,但已能摆脱长期坐轮椅的状态,生活逐步恢复正常轨道,家人也终能松一口气。

回忆几个月前,陈女士红着眼眶表示,初期二十四小时在旁照顾,每天晚上几乎每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需要起身,因母亲即使穿上尿布,但是大小便仍执意用马桶,每天晚上都无法入睡,还需储备体力应付日常生活,例如洗澡、如厕、起床等等,母亲非常依赖,还需抱着母亲协助她移动,瘦小的她体力早已超出所能负荷,以及长期照顾的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让她看不见照顾的尽头。

“长期照顾者的辛劳绝非外人可以体会到的艰辛,真的身心俱疲。慈济提供物理治疗的服务很好,对于我们这样有需要的家庭帮助很大,还有专业的护士协助处理褥疮。这里的物理治疗师很有耐心,依照母亲的能力逐步调整复健动作,关心病患,让病患很安心也愿意敞开心门,讲出心里的话,看见母亲身心都在进步中,真的很谢谢!”陈女士满怀感恩地说。

◎ 点燃 全家与人生的希望

李阿嬷原以为余生将坐着轮椅,凡事得依靠女儿,连自己的家也回不了。没想到在母女坚持复健下,7月的某天,李阿嬷一步一步走上三楼回到自己家,这是她自从2月开刀后第一次踏上回家路。

“很开心!我住三楼没有电梯,先搬到另一位已出嫁的女儿家居住。还是习惯自己家,能回家真好!现在要出门来慈济复健,我自己一步步走下来,再一步步走上去。不会累,中间也不用休息。”李阿嬷分享自己成果的喜悦。

陈女士欢喜地表示,能够“回家”对老人家意义不一样。回到家看见母亲凡事更独立自主,循序渐进找回生活自主权,母亲也愈来愈开朗。物理治疗师陈秀凤见证母女的努力,看见李阿嬷积极的态度,以及自信正面的思维,如今重新站起来摆脱轮椅,为阿嬷深感开心。

李阿嬷一步一步走上三楼回到自己家,四个多月的复健,终于欢喜踏上回家路。【摄影:颜玉珠】

志工赵淑沁向李阿嬷开玩笑说:“做十下,要不要送我们多一下呢?”李阿嬷不只多做一下,还多做一个循环十下,逗得陈秀凤与赵淑沁笑开怀。

赵淑沁表示,李阿嬷很喜欢开玩笑!阿嬷是她陪伴物理治疗师服务病患、最年长的成功个案。“阿嬷很棒,有些病患会不想做、没意愿,但是阿嬷很愿意配合物理治疗师的指示,看见阿嬷一天天的进步,真的很开心!”

回顾初期赵淑沁见到阿嬷坐着轮椅进来诊间,脚肿胀,肢体异常虚弱无力,连抬脚等很多复健动作也无法做到。看着物理治疗师依照她的身体状况,逐步调整复健疗程,阿嬷很配合,女儿也很积极,才能有今天的成果。

陈女士坦言,照顾的辛苦,让她回想母亲从小照顾子女,饿了、尿布湿了、生病了……不分昼夜,再累再辛苦为了照顾孩子辛劳地付出。如今母亲年老生病,为人子女当然要尽力照顾母亲,回报父母恩。“现在母亲需要的生活协助已经变少了,母亲身心健康,相对的我的身心压力也减轻许多。”

老,的确是生命无可避免的过程。年老坐轮椅,传统认为失能就只会愈来愈严重,只能无奈接受而无积极作为。其实应该要透过训练回复生活能力,给予这些需要的家庭迈出第一步的支持与鼓励。

年老坐轮椅不该被放弃也绝非不可逆,马六甲慈济义诊中心提供物理治疗给予B 40 (注一)群体,透过适当的协助让病患重回正常生活轨道,意味着不再是家人与社会的负担,生活更有尊严。

注一: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2019年的数据显示,政府依据不同阶层的家庭收入,将国民分类为三大组别:即Bottom(低收入)、Medium(中等收入)、Top(高收入)。根据官方解释,B40是Bottom 40%的意思,也就是在马来西亚家庭收入中,家庭收入最低的40%。低收入族群的家庭收入是低于RM4,850。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