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黄金老师 用行动守护地球

“我又不会有下一代,为什么我要做环保?”、“一百年后,我都已经不在了,地球怎样关我什么事?”……这些疑问,是因为我们忘记了,人类和大自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真正守护地球的关键,是将环保意识与行动力传承下去。
陈淑环用行动来做环保,身体力行给学生最实际的教育,让环保不只是口号,而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摄影:李经志】

小时候没有人教导我们什么是社会、环境成本、消费者责任或公民角色。如果早在百年前,从家庭到学校就开始落实环保教育,如今的地球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

2005年,刚毕业踏入教职的慈济志工陈淑环,开始在班上带领学生收集环保资源如纸张,也会亲手从垃圾中拾取可回收资源。当时,“环保”对许多人来说仍是陌生的概念,学生们甚至戏称她为“cikgu sampah (垃圾老师)”,但她并未因此介怀或气馁,坚持运用许多善巧方法带动同事与学生亲手做环保,只因她深信“改变,从教育开始,教育非纸上谈兵,而是身体力行。环保教育,做就对了!”

◎ 环保教育 启于行动

回顾过往,陈淑环笑称父母替她取个好名字“陈家有位淑女爱做环保。”早在1994年,还是中学生时,便跟着阿姨参与慈济活动,假期晚上与两位同学一起搭上慈济环保回收车,挨家挨户回收资源,在慈济环保站做资源分类。大学时,她加入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简称慈青),学习更多环保知识,环保从此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三十年来,环保已融入我的日常,不做反而觉得奇怪、不自在,每个月的环保日已是全家人的例行活动,不麻烦也不曾忘记。反之还时时提醒自己要去广邀当地民众、家长和学生一起来参与。做环保已深植我的基因,做到很自然。”开朗的陈淑环笑着分享。

年轻的环保生力军在陈淑环(前排左三)的邀约带动下,学生一位接一位投入,一起为地球尽心力。【摄影:李经志】

大学毕业后,陈淑环在马六甲州和柔佛州边界的士兰道全寄宿技术中学教书。她在校园内的垃圾堆中捡拾瓶罐、纸张等回收物,每天放学将这些环保物载回离学校五十分钟车程外的家。年终时,环保资源暴增,她无法独力完成运送,就请慈济志工驾着回收车,在她和父亲陪同下,一起到学校载环保物。她做得很自然,但当时学生觉得这位新来的老师言行怪异,给她取了“cikgu sampah(垃圾老师)”的绰号。

“学生每天看我在捡垃圾,他们不认为那些东西可以用,觉得都是垃圾。后来我就在道德教育课举办见学之旅,带学生去参观马六甲的垃圾掩埋场,让他们亲眼见证垃圾山惊人的规模,思考垃圾的来源以及带来的影响。接着,带学生参与净滩活动,了解人类乱丢垃圾造成循环的污染和捡拾的辛劳。最后,走进慈济环保站,学习资源分类,及了解资源变卖所得转化为慈善助人金。”短短一年内,带动偏乡地区的孩子认识环保、做环保,最后学生尊称她为'cikgu emas(黄金老师)',他们终于明白了她所做的一切,陈淑环很是欣慰。

后来,她调任到市区的另一所学校,担任环保学会的顾问老师。在每个班级设置资源回收箱,并安排学生接触大自然,如爬山、观赏候鸟过境、造访森林研究中心等。她坚信,“当孩子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才能真正理解环保的意义。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落实它,知道环保爱地球,要做环保,但问题是怎么做?要给他们方法。”

陈淑环邀请慈济志工到学校举办环保讲座。图为志工与逾两百位育民中学的同学,分享环保资讯。【摄影:杨秀丽】
2006年,陈淑环带领士兰道技术中学的学生参访慈济环保站,并学习做分类。【摄影:罗秀娟】

◎ 环保种子 发芽茁壮

2007年,慈济武吉莪礼(Bukit Godek)环保点成立,陈淑环每月固定参与资源分类。即使两个孩子相继出生,一家四口仍未曾缺席。2013年,她调任至育民中学后,因学校离环保点较近,她开始邀请学生加入。2025年1 月,环保点迎来第两百次的环保日,正逢学校假期,历届投入做环保的学生,不管毕业在外地求学者,或是在籍生,也有出社会工作者,二十四人热闹齐聚一堂,边做环保、边话家常,环保点成了师生另类的情感联系处。

已毕业学生、如今也是一名老师的黄美仪,因为陈淑环的因缘,让她从不懂得环保到现在是环保实践者,除节省水、电资源,自备环保袋和用具之生活好习惯之外,采买前会思考物品之后去哪里?因此养成只买需要用品,减少网购大量浪费的包装,更喜欢在裸装商店购物,从食品到清洁剂、盥洗用品与生活用品,完全无包装的消耗、浪费和污染。

“刚开始我不懂环保,每个月和同学们跟着淑环老师做分类,逐渐变成一个习惯,之后自己会上网找寻环保资料,愈来愈深入了解,也增强行动力。从中学一直做环保,至今逾十年了!”她庆幸自己在中学时期遇到陈淑环老师,因为理解而行动。

黄美仪(左)因陈淑环(右)老师的影响,从不懂环保到成为实践者。如今她成为老师,将环保意识带入小学,教导下一代。【摄影:颜玉珠】

如今黄美仪也将环保意识带入任教的小学,例如带学生外出比赛,请学生自备环保餐具,请学生拒绝塑胶膜包装簿子等,减少一次性的浪费,也会从学校将可回收资源带来慈济做回收。她坦言,只能在自己岗位上尽力而为,能影响一个是一个!孩子是看着大人的行为学习,很多时候大人觉得做环保麻烦而不做,从小家庭没有这方面的教育和行动,无法培养孩子环保意识。

◎ 学生觉醒 实践力量

2025年2月16日是每月的环保日,刚考完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的孙温皇和庄政龙再次来到慈济武吉莪礼环保点做环保,两人就读中学四年级时受陈淑环老师邀约而开启环保之行。

孙温皇回忆起,当初陈淑环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环保的重要性,但真正来到现场,才惊觉原来许多物品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也意识到“旧了就换新”的消费习惯其实带来巨大浪费。意识到自己浪费的习惯,开始较为珍惜物品,也会想到有一群人默默在后面很辛苦努力地守护地球而付出,开始在家做资源回收。“如果每个家庭都愿意从源头做好分类,环保站的志工就能减轻许多负担。”

庄政龙补充说明,以前以为塑胶就是塑胶,来到环保点做分类才知道,还要分硬塑胶、软塑胶,甚至有些是不可回收的。透过亲手分类,他学会了正确的回收方法,也把这些知识带回家,教导家人确切地做好家里的资源分类。

此外,两人也见证陈淑环老师在校园带动环保的热忱与坚持。在各教室设置纸类和塑胶类回收箱,培养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及自己动手做分类的习惯。每天放学,班上同学需将回收箱送至资源集中区堆放。每星期二至三天,晨读前二十分钟,陈淑环老师带着一群主动投入环保的学生进行资源分类。路过的学生看到大家忙着处理各班级的回收物,不管当场是否加入协助,至少培养对自己手上的回收物负责,过程都是学习。这些资源由陈淑环亲自搬上车载送到环保点,忙工作还要忙环保,却甘之如饴。

孙温皇(左)和庄政龙(右)受陈淑环老师邀约投入做环保,从中有所觉醒,并将环保实践在生活中。【摄影:颜玉珠】

孙温皇敬佩地说:“有时老师会利用周会几分钟上台和大家说环保,老师很会把握时间分享环保。以前的老师单纯讲要爱护地球,但淑环老师是带着大家实际做,从做中体会和学习,印象比较深刻,效果比较好。”

庄政龙称赞陈淑环是言行一致的人,很用心在推动环保。如看见学生把纸丢进垃圾桶,她会亲自捡拾纸张,也会请学生们捡起来,放入环保回收箱里。看见回收区有不能回收的物品,老师会一再利用周会几分钟时间重复呼吁和提醒资源分类项目,也会举办环保讲座,或带我们去校外听演讲等。“老师让我们的视野更广,不只是在课业上!只要每个人出自己一分力,自备环保袋、环保餐具,家里做分类等,慢慢地去做,环保生活化并不难。”  

另一名中四生陈书洲,今天初次参与环保分类后震撼不已,“垃圾丢出去就丢出去了,从未想过去了哪里?家里也从未做回收。今天看到这么多回收物,才知道我们的浪费有多惊人!”他决定回家与父母分享,希望从家庭开始改变。

◎ 影响传承 世代共行 

陈淑环的环保路上,也影响了身边的同事。从2018年投入,2024年退休,至今仍在环保点与老师和学生们相聚做环保的陈美频老师回忆:“对淑环老师第一印象就是一直在讲环保。当初自己对环保虽有意识,却不知从何开始,是淑环老师邀约我来做环保,给了我方法,到现在环保已是生活的一部分,越做越快乐。”

这几年陈美频有着深刻体悟,她表示环保不只是文字、言论上,而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大家都缺乏这个观念。环保,一定要从生活中落实去做,一定要父母从家庭中带动孩子做。

不管在职或是已退休老师,还是毕业或是在籍生,师生齐聚一堂做环保。右一为陈美频老师。【摄影:黄玉花】
陈淑环带动先生(蓝衣者)和两位孩子(左一陈上毅、左二陈上岳)做环保,已是全家的日常活动。【摄影:颜玉珠】

另一边陈淑环的先生和两个儿子熟练地打开一袋袋资源做分类,偶尔从回收物里收到惊喜和惊吓。垃圾与资源参杂,飘散出恶臭,或是捡到一些有价值的宝物,让变卖的爱心加倍捐出,这些都是他们做环保的日常。

十七岁的儿子陈上毅表示,自己从在母亲的肚子就开始做环保,从小跟着父母亲做环保,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没有所谓麻烦不做,不方便不做,偷懒不做,更不会肮脏不做。如今一旁六岁的小表弟也自在地穿梭在回收物中,从资源中发现宝物而自得其乐。

陈上毅成长过程与一般人大不同,受母亲影响,他身上也有着环保DNA。只要看见同学不环保行为,他会勇于表达和提醒,把握机会与大家分享环保观,纠正错误的行为。他直言,很多人觉得环保是老人家的事,其实年轻人更应该投入,因为这是我们的未来。

“最棒的教育就是'落实行动'。自己用行动来做环保,身体力行给学生最实际的教育,就这么简单。”陈淑环说。

从自己做起,带动家庭、带入校园,一路身体力行。陈淑环期待,环保也能成为其他学生的生活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下一步,她计划邀请家长一起来做环保,让环保意识从家庭深根,进而扩展至整个社区。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为地球留下一片净土,让环保不只是口号,而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