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家庭悲剧在马六甲上演。李玲惠校长更坚信“生命教育”的推动,已刻不容缓。在资讯爆炸、情感淡漠的时代,教育能否成为一道光?若能引导孩子看见自己、理解世界,或许就能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2025年6月22日,由慈济教联会志工主办的两场连贯课程,于吉隆坡慈济静思堂展开,吸引超过一百二十位来自各地的学校代表与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索教育的深层价值。
课程内容环环相扣,上午场以“从教育的光到生命的光”为主题,引领与会者反思教育本质与使命;下午场则转入实作环节。透过设计丰富的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肯定,也让学生在体验中打开视野有所领悟。
此次讲师团队由来自台湾花莲慈济大学附属中学的李玲惠校长、徐振家主任、吴佳炎老师,以及台湾慈济志工、生命教育讲师陈宥宪(诚杰),共同引领与会者走入教育的核心与光亮。

◎生命教育之光 突破教育界线
“这是我第七十二趟来马来西亚。”从事教育工作已四十年的李玲惠校长,以温和语气开启话题。她此行乃应雪隆和南马多所独中与小学邀请展开巡回,希望以慈济教育核心精神—— 感恩、尊重、爱,引导教师们看见孩子内在的良善与潜能,从根本扭转教育风气。
李校长多年投入教育人力培育,素有“人影响人”的深刻体悟。她常对教师们说:“每个孩子都是善的种子,需要我们用心呵护与引导。除了传授知识,更要守住教育本质——尊重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因为他们值得我们珍惜。”
巡回首日抵达马六甲,当地发生了一宗家庭悲剧,不仅冲击社区,更深深动摇教育工作者的心。受害者为华人、亦是教育者家庭成员,事件震撼校园与家长;老师的心理受到很大打击,家长也开始自问:“孩子要怎么教?”李校长语气沉重。为此,她不断调整讲题,期望为教育者与父母注入正能量,让他们不轻言放弃。
就这类式青少年的问题,雪隆当地学校特邀请李校长讲述生命教育。因此,这一趟,校长特别邀请志工陈宥宪,一位年轻视障者,用他的生命经历鼓励学生从困厄的人生中,重新找到光。让学生从他勇敢面对生命的故事中看见,即使身处黑暗,也能找到光亮。
一位独中学生在讲座后写下:“找到光,就有方向;有了方向,生命就有勇气。”这句话成了最深刻的回响。

◎成为他人之光 启发教育深义
李校长相信,即便是微小的光,也能照亮他人。同时引述证严上人所言: “我们是萤火虫,但聚集起来,就是一群光。 ”她进一步阐述:教育本质,乃为拔苦、复为说法。 “我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育品格与心灵,让每一位孩子成为守善的种子。在每场演讲、课程与工作坊,我与团队以具体行动与人文关怀,引导孩子与家长从迷惘中找到力量。”
马六甲退休教师刘荣禧,曾任教三十六年。他说:“教育者就是以生命推动另一个生命,他们的光像风,推动云朵互相前进。” 培育学生应是父母与教师双方的责任。除了教导学生课业,也要让他们了解生命教育。今天讲座会里藉由陈宥宪的“重生”,寓意着老师也是学生所需要的那一道心灵的光,引导他们向对的方向持续前进。
刘荣禧回想李校长十二年前在全马的巡回讲座会中,曾提到不会随意更换电话号码,就是因为曾对学生许下承诺,自己永远会是在他们失意时,其中一位愿意倾听的人。
刘荣禧目前也是马六甲慈济课辅班的国语科目导师。他说:“退休只是个形式,不要样样都'休'了…… ”他笑说,学无止境,教学相长,他要当学生的终生之师,更不会因退休而与学生的关系划上休止符。

◎以生命作教材 启蒙心灵之光
李校长特别邀请台湾慈济志工陈宥宪分享自己经历:从车祸失明、一度绝望到重拾人生、成为他人生命中“提灯者”的心路历程。这段真实故事传递出一个关键信息——觉察。
所谓觉察,包含自我觉察与社会觉察。前者是透过内省与反思,认识自身的情绪变化与生命价值;后者则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与苦难,进而培养出关怀社会、悲悯众生的心。

廖淑妤老师来自吉隆坡尊孔独中,与李校长有近二十年深厚情谊。她最感动的是陈宥宪的故事:“他从光明跌入黑暗,却选择站起来,那份挣扎与重建,我完全能感同身受。”她回忆自己曾听一位老师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守好自己的位置,也能发挥关键力量。”这成为她教育之路的信念支柱。
她相信:“也许当下的一句鼓励,孩子不一定记得,但是某天某刻,那句话就会浮现于脑海,成为他们重新出发的力量。”

张育娟是安亲班老师,她形容:“光是一种吸引人,也能指引人的力量,它能照亮别人的路,也温暖自己。”在她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成为那道光,灌溉孩子尚未萌芽的种子。
“成为孩子们的灯塔”让李校长深受触动,生命教育是突破旧有教育方式而诞生的。她微笑地说:“不是只有当下陪伴,而是在未来孩子跌倒时,还能想起老师的那句话——那一点温暖,就可能救了他一命。”也正因如此,她对那位视障分享者印象深刻:“他把自己的双眼捐赠给全世界,用坚持与超越,穿透了我的心。”

◎五力注入教学 点亮孩子心灯
在实作工作坊中,李玲惠校长引导与会教师深入讨论两个核心问题:“如何设计生命教育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以加深记忆、内化学习?”这两项议题引发现场热烈回响,大家踊跃分享经验与想法。
工作坊同时聚焦于社会情绪学习( SEL )的五大核心能力——自我觉察、自我管理、社会觉察、人际技巧与负责任的决策——这五个面向已成为当代教育重塑教学模式与深化人文关怀的关键动力。透过深入浅出的实例与引导,李校长期望协助教师们更清晰地理解SEL在教学现场的实际应用与转化可能。

“知了,还要行。”来自巴生教育集团的邓淑莹校长,在初闻慈济举办社会情绪学习课程时( SEL ) ,就被深深吸引。对她而言,教育的关键不只是“知道”,更在于“如何去实践”。
邓校长认为, SEL不只是辅助工具,更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她强调,这不仅不会影响学业,反而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情绪、了解自己,从而提升学习力与生活适应力。 “很多家长担心SEL会拖慢成绩,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帮助孩子更全面发展的关键。”
这是她第一次参与李玲惠校长的课程。过去虽然久仰其名,但直到亲身体验,才真正感受到课程中蕴含的情感与智慧。 “她设计的体验活动充满感动,让孩子透过感触而改变,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当李玲惠校长谈及数日前马六甲发生的家庭悲剧时,语带沉重地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难道我们不能预防吗?”这句话深深引发她自身的深思,她说: “我们要做的,是教会他们认识自己,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知道自己是谁,拥有什么,才能在人际互动与社会中立足。”
在这个资讯爆炸、价值混乱的时代,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常因社交媒体的影响而迷惘,甚至感到孤单与无助。唯有从小培养他们看见自己、理解他人、认识世界的能力,才能真正为生命奠定稳固的基础。
最后,她语带坚定:“慈济推动的生命教育,是我们社会最需要的暖流。这是一项社会工程,我们每个人都要一起做。”

●
李玲惠校长教育团队这趟马来西亚之旅,跨越课程、讲座与工作坊,折射出她对教育无比的热诚与对生命的敬惜。她以“一盏灯”的姿态穿梭校园与社区,点亮了无数教育者与孩子的心灵。她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只要它被点燃,就能温暖自己,也能照亮世界。”教育终究不只是学科知识,而是点亮生命、传递希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资料来源:蔡美清、陈逸敏、赖韶璋、江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