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环保特攻队 做人有温度做事有态度

抵达环保站,黄桂强自然地拿起扫把扫地,杨泽沛则将装满资源的袋子打包搬去集中区,郑兴喜和周进光将物品搬至各分类区。每个星期六,由四人开启环保站的运作,协助整理环境,处理事前预备工作,如同打理自家般用心,让后来的志工轻松投入分类,也为外出回收做热身。
杨泽沛(左一)从一个人默默做,到与郑兴喜(左二)、黄桂强(右二)及周进光(右一)组成“特攻队”,落实精实管理概念,发挥更大的力量。 【摄影:郭巧云】

由志工周进光(本凯)、郑兴喜(惟喜)、杨泽沛(惟沛)、黄桂强(惟泽)组成的四人环保团队自封“星期六环保特攻队”。一年多来每个星期六风雨无阻,前往五金店、旅店、杂货店、修车厂、饮食店、诊所、住宅区等做回收,逐渐建立与商家的默契,奠定做人有温度,做事有态度之原则和培养起革命情感。

杨泽沛直言,过去十多年来孤军奋战,从接收民众电话,安排回收路线,驾回收车到处收,乃至搬抬物资等,都是一人独力完成,经常忙到中午十二点,才匆忙赶去工作,耽误工作进度之外,体力的负荷和时间安排难免让他起烦恼。

如今有团队的互相支援,建立做事的原则,烦恼逐渐减少,越做越欢喜。 “一个人做很辛苦,两个人做可以松口气,三人以上团队就很有力气!”

黄桂强开玩笑说:“泽沛已经孵出我们三只小鸡来。”

 ◎ 承担 看见团队重要

回顾2018年,志工刘木兰(慈霈)提出加强民众环保意识之计划,决议透过增加社区回收的路线,目标锁定在商店和老人族群,鼓励商家和长者在家也能一起爱护大地。

当年杨泽沛正好提名周进光承担社区环保干事,然而周进光未投入慈济做志工前,认为捡回收物是穷人和有需要的人才会做的事,即便2015年参与慈济,本身有洁癖也无法放下身段做环保,仅止于将自家的回收资源送到环保站。

周进光说:“既然承担环保干事就要负责,社区决议我们干事就要配合推动。我不会驾卡车,就邀另一位环保干事郑兴喜协助。”

于是两人开始柏灵玉(Peringgit Jaya)商店区进行回收的运作,此新路线由志工吴仪荣(惟端)引荐,志工在当地商店做宣导而成立。第一个月回收资源量不多,两人足以应付。志工持续前往店家呼吁和宣导,第二个月资源量暴增,郑兴喜邀约太太陈玉菊(虑和)齐来协助,吴仪荣和刘木兰也陆续来支援。

周进光(左)上了精实管理顾问李玉珍老师的课,了解做事系统化、组织化有利于传承和运作,于是邀约更多伙伴一起来做。【摄影:郭巧云】

初次接触环保回收,原本只是默默做,碰上精实管理顾问李玉珍老师前来马六甲授课,了解做事系统化、组织化有利于传承和运作,周进光便邀约杨泽沛和黄桂强加入。他坦言,杨泽沛驾着回收车外出做回收已十多年,形单影只到处去载环保物;有时民众打电话请他安排时间去载资源,但碍于工作忙碌无法即刻配合民众的要求,或是有时大型电器,他一人也无法搬抬,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体会唯有透过团队运作,才能发挥大力量,才能做得欢喜自在。

◎ 入心 做中觉的感动

回收路线陆续增加,团队着手重新规划,也从每个月一次做回收,延伸至每星期六。一个月四个星期各自固定方向,民众渐能掌握并配合志工的回收路线和时间。

周进光说:“东一家西一家请志工去回收,往返时间的浪费,以及商家误以为志工随时都有空,对我们有所期待。”为减少志工上班无法配合的困恼、民众等待的误会,以及后续承接的志工能有迹可循,他希望透过系统化和制度化的安排,让民众、志工更清楚。

然而,对于回收的刻板印象和具有洁癖的周进光而言,每个星期六坐着回收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做回收,需要克服自我的障碍。当初抱持“爱地球”的单纯一念心而承担,投入做回收第二次就因资源过多载不完,只好忍痛借出自己刚买的新车,他无奈地说:“我的车又才买几个月,挣扎很久才将回收物放上车。回家后,我洗了两个小时,还喷上香水。”

此外,脏的物品他也选择性不拿,郑兴喜则默默地做,不知过了多久,他才动手协助。他笑说:“两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任务。”即便现在每搬完一个地方,他就要洗净双手一次,才上车继续往下一个点前进,但对他而言已跨出一大步。

对于回收的刻板印象和具有洁癖的周进光而言,每个星期六收回收物,需要克服自我的障碍。【摄影:郭巧云】

身为工程公司老板曾被同业看见他在做回收,偷偷拍照上传到社交群组,取笑他去收垃圾。当时周进光心念一转,认为往后他更能坦然与他们宣导环保观念。他说:“做环保让我学会放下许多执着和欲望!”他也深刻体会“做中学,学中觉”的意涵,感触地说:“没有做永远只是理论,实际去做才能入心,无形中改变自我,了解上人净化人心之意义。”

一年多来,郑兴喜见证他的改变:“很有责任心,他承担后就很用心投入,即使初期因怕脏没有动手做,我从不讲就自己做。我能体谅他需要时间,由他去看、去观察,唯有自我感动,自然愿意做也才会长久。”
 
◎ 力量 来自团队依靠

郑兴喜投入夜市和社区回收约八年,时常一个人或是夫妻俩驾着回收车收资源,曾经觉得很辛苦,但久而久之内心却很满足,如同心灵也做了环保。现在做环保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没有负担。

总是默默做事又贴心的郑兴喜,让周进光从中学习做事的态度。现在团队成员下班后也会前来支援他做夜市回收,郑兴喜感受到团队的情谊与凝聚力。他解释,从三楼搬下回收物依旧很辛苦,做到整身痛,脚抽筋,但有团队互助,内心很欢喜,因做事有了情感,身累心不累!

杨泽沛感受到团队自动自发补位的精神说:“团队好处就是大家相互有依靠,当收到民众的讯息我们都会放上'环保特攻队'联络平台,大家主动调配时间,可以排出时间者,相互搭配共同完成任务,从未计较。”

由于杨泽沛本身星期六需要上班,早上十点便须离开,后续都是靠团队完成,但是他未曾听到任何埋怨,只有投入的欢喜。他开心地表示,现在他的烦恼不再是回收时间的安排,而是时间不够用来做环保!

遇上停车场高度较低卡车无法进入至​​旅店的回收区,大家设法解决,自备装设轮子的大桶,透过运送方式接力上回收车。【摄影:郭巧云】
杨泽沛(惟沛)翻查垃圾桶检查是否有资源可回收。这些原本将被丢进垃圾场的资源,经过团队努力变成回收再利用的资源。【摄影:郭巧云】

回收的过程难免遇到考验,例如初期回收某家旅店资源时,停车场高度较低,卡车无法进入旅店的回收区,志工只好自备装设轮子的大桶,透过运送方式接力上回收车。清洁人员将回收物和垃圾掺杂,异味难闻,团队持续与管理层沟通等等。

疫情期间旅店生意受影响,停车场无照明系统,杨泽沛和黄桂强只能摸黑推着大桶,周进光和郑兴喜协助利用手机照明,杨泽沛有感而发说:“这样的情况,假如一个人来回收要如何完成呢!”团队也会多花一点时间绕去旅店的垃圾集中区,在垃圾桶里找寻被遗漏丢弃的资源,减少资源进入垃圾场。

◎ 启程 扩大善的影响

民众林秀文女士经营杂货店,数十年来,店里的回收资源全都给慈济。她说:“我们没有时间送去环保站,丢掉又很可惜,志工愿意上门收,我们就收拾整齐,给予相互方便。做好事又保护地球,很好!”

曾经一度志工无法再上门收取而中断,近年看见星期六团队每周固定来收取,她称赞表示,这一群人固定来收,减少空间堆放的烦恼,她乐意将资源再度交给慈济。周进光闻言,这是团队给民众的承诺,一定要遵守,很重要!每周有固定路线,如资源太多影响到进度,团队会利用平常日去追上进度或是与民众沟通,不影响下周的作业为主。

民众林秀文女士经营杂货店,店里的回收资源全都捐给慈济。【摄影:郭巧云】

另一位在柏灵玉社区开小吃店的老板陈运海,一见到志工便谈天说笑,逗得大家哈哈笑。以前他把资源当作垃圾丢弃,后来听志工宣导后开始留下资源给慈济。他说:“志工要来回收前会传讯息给我,我就将瓶罐等搬到店外。”待志工上门,他和志工接力将店内其余的资源拿到回收车。他感恩志工提供便利性,让自己为环保出一分力。

如今,住宅区的民众熟悉志工回收时间,会提前把资源集合在某户家门口等志工前来回收,年长者也会相互提醒左邻右舍回收时间。回收车开入住宅区,让长者在家也能响应环保,邻里或路人看见会来询问,慢慢扩大影响力。

黄桂强希望团队是一个启程,能做出一个样本,其他社区的志工可以参考并融入当地的需求做调整。他期待,日后民众一想到慈济,便会主动将回收物交给慈济循环再利用。保护地球之外,资源变卖转换成善款,无形中做好事,造福更多人。

回收车开入住宅区,让长者在家也能响应环保,邻里或路人看见也会来询问,慢慢扩大环保回收影响力。 【摄影:周进光】
黄桂强希望这个团队能做出一个样本,让其他社区的志工可以参考并融入当地的需求做调整。【摄影:郭巧云】

回收从每个月一次,半年后增加至每星期一次;资源从一卡车,到现在每个月约十二卡车以上的数量。这些原本将被丢进垃圾场的资源,经过团队努力变成回收再利用的资源。 “星期六环保特攻队”成员互相感恩,彼此相伴,感受到做事的温度和态度,感情越紧密,回收之路也越走越平坦。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