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特拉高原环保教育站十周年了,志工不忘在这因缘殊胜的日子,一一发简讯邀约环保大德、慈济“Food Care社区关怀计划”、“Kita1Keluarga守望相助”和“Kita1Keluarga 2.0守望相助”慈善纾困计划下的受惠者,还有甘榜武吉兰棕灾区的村长和村民前来观礼、叙旧。
布特拉高原环保教育站原是一栋店屋,属马来西亚顶级手套集团名下产物,由于空置已久,业主发心无偿让慈济使用,于是布特拉高原社区志工将之辟为环保教育站,楼下是资源回收站,楼上作为志工活动场地。 2012年3月31日,布特拉高原环保教育站正式启用,它不仅是资源回收站,亦是社区志工共修的心灵之家。
从无到有,匆匆十年。看板上的活动照片,记录着环保志工烙下的大爱足迹,留下一篇篇值得一书的环保发展史,印证了时间会带走一切,也可以成就一切。
2022年4月23日的周年纪念日暨爱洒,志工不忘在这因缘殊胜的日子,依照过去发放名册时留下的通讯资料一一发简讯,邀约慈济“Food Care社区关怀计划”、“Kita1Keluarga守望相助” (K1K 1.0)和“Kita1Keluarga 2.0守望相助”慈善纾困计划(K1K 2.0)下的受惠者,还有甘榜武吉兰棕( Kampung Bukit Lanchong )灾区的村长和村民前来观礼、叙旧,后续关怀他们的近况。
志工精心设计场地,规划出竹筒回娘家区、环保认知与分类区、环保影片观赏区、环保讲座、募心区等,让出席者以分站方式走访各区,汲取环保意识,也让大家知道“为什么要做环保?” , “怎样做环保?” 。二十人成一组的参访嘉宾,每走一站,就可以在派发的小卡上盖章认证,最后凭卡领取结缘品。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周年纪念活动暨爱洒靠的是志工们的合和互协,协调志工崔文杰面对的不是人事问题,他非常感恩志工们不论身份、地位,即便是实业家,都能放下身段投入活动的策划。
挑战他的是场地太小,楼上楼下两边跑,如何规划成四个分站,在在都要用心再用心。于是他把回收物集中在一处、搭帐篷扩大场地;善用“人带人”的方式,解决人力不足的困扰。他说:“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就能成就一件事。”
人帮我 我帮人
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以来,慈济发放食物、纾困金等各种援助,一解受困者的燃眉之急。 2021年12月的一场大水灾,从收容所发放毛毯衣物,灾区清扫家园、发放祝福金,志工一路陪伴甘榜武吉兰棕村民走过这一段艰辛的日子,结下不少善缘。
本着“过去人帮我,今日我帮人”的精神,甘榜武吉兰棕村民及“Food Care社区关怀计划”、“K1K 1.0”和“K1K 2.0”的受惠者,趁着十周年的今天,带着慈济过去结缘的竹筒扑满,回捐所存的善款。当硬币沿着剖开的竹筒滑下容器,铿锵铿锵响,煞是悦耳;钱虽不多,但意义大。
拉姆娜( Ramnah Bt Bakar)自行动管制令开始就失业,面临经济危机,领过两次慈济提供的食物援助。她感激地说:“慈济发放的物资是非常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厨房必需品。后来,我上网找慈济资料时,发现它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大团体。它慈悲为怀,帮助任何有困难的人。”
她续说:“我尽量每天投竹筒,它不会影响我的生活。只要自己能力所及,我都乐意做善事,因为这让我感到开心。”
当接到电话邀约她出席环保教育站十周年纪念时,拉姆娜在想,“这个团体真诚帮助困苦的人,我一定要出席。”从活动中,她获得很多新知识,特别是一些被丢弃的资源居然可以成为有价值的物品如衣物、毛毯等,让她大开眼界。
“我已六十五岁了,在能力范围内,我愿意出一点力。我会告诉朋友和邻居以后把可以回收的资源交给我,然后由我转送到环保站。以后出外购买食物时,我会自备容器;上菜市买菜时也会自备环保袋,落实环保。”
扎丽娜( Zarina Bt Sulaiman )也是第三次来环保教育站。她感激地说:“在行动管制令期间,我得到慈济的食物援助,如新鲜蔬菜、水果、米等粮食。村子发生严重水灾时,慈济又发放一千令吉援助金给我们。”
当接到电话邀约出席慈济环保教育站十周年纪念的活动时,她欣然答应。她说:“以前我以为垃圾就是垃圾,今天听到志工说垃圾可以变黄金、黄金变爱心、爱心可以助人,我很认同这点。虽然我无法在金钱上帮助别人,但是可以在环保方面出一分力。”
在第一次领取食物辅助时,她以为那是慈济一次性的援助,岂知水灾后,志工到她家探访,让她惊讶慈济这个团体再度出现。她感动地说:“这个团体不分种族援助贫困人的善举让我非常感动,因此,我会每天投竹筒、发善念。我要学习影片中沙烈先生( Encik Saleh) 那样积极做环保,也会教导亲戚、朋友和邻居一起做。”
“以前总是把垃圾丢掉,不知道原来我们每天制造那么多垃圾。四天的垃圾量竟然高达双峰塔的高度!看到这个讯息。我真的吓了一跳!我要学习做酵素,用它来洗碗、杀菌和抹地板。”扎丽娜表示自己今天收获满满。
撑起这一头家
布特拉高原环保教育站十周年,而在环保教育站有十年之久的黄玉华(虑琅)和钟秀梅见证它的稳健成长。
“我很佩服证严上人的法,他说出来的法很真实,不是空谈。”身为基督徒的黄玉华自环保教育站启用以来,她一直都在。
当年被推荐为环保点公关的岗位时,她问:“为什么选我?”人家回复她:“因为你的微笑。”她这才知道:“哦!原来微笑也是一种布施。”
又有教友质问:“你是基督徒,怎么可以做慈济?”她回答:“对的事,做就对了;做慈济就是做对的事,我做得很心安。 ”
再有人问七十六岁的她:“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出来做?”她很快就回应:“要活就要动。 ”
“人家给你做,你就要接下来;不会做,有人教;做不好,就交棒。”想当年环保教育站人少少,心宽念纯接下环保教育站站长,黄玉华边做边学。曾经被大家昵称“土地婆”的她,走出丧夫之恸,踏入环保教育站的大门,撑起这一头“家”。
“一件事情由年轻人来做,只要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但交给年长者可能可要花好几个小时,人越多越好。”所以她最大的愿望是接引更多年轻人,因此走到哪里,她逢人便问:“你认识慈济吗?”被她接引的人大都从环保入门而成为慈济人。
说起六十八岁的钟秀梅,黄玉华赞叹:“她哦,她是女人当男人用。 ”勤做环保救地球、社区厨房当香积、福田志工做打扫,钟秀梅以平常心做慈济,不求回报。
“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钟秀梅说。所以家有喜事,身为“家”的一员,几天前,她先把环保教育站清扫一番,以迎接来观礼的民众。
从小养成节俭的习惯,对于废物利用、资源回收的观念根深蒂固,做环保对她来说,是一件平常不过的事。从身体力行做环保到静下心来听经闻法,她不再为小事与家人起争执、体会“你对我错”的道理。
看着环保教育站的成长,自己也跟著成长。即将受证成为上人弟子的她说:“做环保,我很有成就感;我会继续做,让环保越做越好!”
●
两年前,甘榜武吉兰棕阿斯米村长( Azmi Bin Hashim )因新型冠状病毒与慈济有了接触。从那时起,双方保持密切联系。他说:“慈济给予村民的各种援助,如水患时协助清扫屋子、发放援助金等,身为村长的我要向慈济致谢。”
当天与随行者出席十周年纪念,在环保教育站走了一趟环保观摩之旅后,交流会上,志工跟村长提起在甘榜武吉兰棕推动环保的可行性;村阿斯米村长透露,灾后留下六千多吨的垃圾,的确该让村民省思造成水灾的因素。
他初步盘算开斋节后将与村里的委员会讨论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在村内的民众礼堂推行环保运动,灌输环保意识。而志工向他建议慈济乐意大力协助,包括在民众礼堂办环保展、人力上的支援或环保种子的培训等。
阿斯米村长有推动环保的意愿,志工乐观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