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爱护地球 从舌尖上的饮食开始

买太多不小心摆到过期的食物,丢掉;不喜欢吃或是吃不完的菜肴,倒掉;农作物卖相不佳或是不符合消费者选购标准,淘汰。习以为常的行为,是否想过这些食物最终到了哪里?会为地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每天在各处,都有不少吃不完的食物,被丢弃在垃圾桶。【摄影:甘浩祯】

全球有七十八亿人口,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们大肆浪费的生活型态,造成三分之一的食物、约十三亿公吨,被家庭、餐厅、零售商、机构、酒店业者丢弃;而其中有百分之十四甚至尚未送达通路即遭丢弃。讽刺的是,世界另一边有十亿人口正在挨饿,而这些被浪费的食物量足够解决他们的饥饿问题。

被丢弃的食物碳排放量高​​达四十四亿吨,占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百分之八至十,不仅浪费也造成环境巨大的破坏。如果将这些被浪费的食物当成是一个国家,它将成为全球第三大碳排放量的来源国,仅次于中国的一百零七亿吨和美国的五十八亿吨。

2015年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SDGs)订下2030年、每人每年平均减少百分之五十的食物浪费。即使没有人故意买食物来扔掉,但每天被丢掉的食物应该被重视。

◎ 惜食有余 “食”在大力量

现代人生活过于享受,除了要求包装精美,食材严选美观,造成贩售的蔬菜总是被削头去尾、或一层层剥掉卖相不佳的菜叶;面包则要求新鲜,当日制作卖不完的面包一天内就变成厨余。饮食变得如此讲究与挑剔,无节制的欲望享受,造成大量食物的浪费而不自知。

根据统计,浪费食物的国家排名表,马来西亚占第九名,平均每人每年浪费的食物约一百公斤,每年约有五百六十万公吨的食物被丢弃,其数量足以提供二百九十七万人每天的三餐。

马来西亚在浪费食物国家排名占第九名,平均每人每年浪费约一百公斤食物!垃圾土埋场每天都收到大量的厨余。【摄影:杨秀丽】

眼见全球粮食的浪费与饥荒产生极端现象,证严上人在2011年底开始推动“八分饱、两分助人好”运动,呼吁民众珍惜食物资源,吃八分饱就好,累积余下的两分拿来帮助他人,除了是惜福的体现,更希望人人懂得知足与感恩。

马六甲慈济志工响应上人的呼吁,逐步将食物环保观落实在生活中,并走入社区向大众推广“八分饱、两分助人好”之观念。人人唯有疼惜大地资粮,才能消除饥馑。

◎ 少一道菜 多一分的爱

志工廖裕玲(虑裕)是生意人,平时要求光鲜亮丽的外表,衣服、化妆品、美发、美容等所费不赀;应酬讲排场,餐桌上永远是吃不完的佳肴,绝不打包带走。她说:“打包食物没有面子,吃不完餐厅会处理。我不曾想过,自己是在浪费食物。”

2010年罹患癌症,廖裕玲形容,生活如同天堂掉入地狱,陷入极度忧郁,封闭自我。在商场结识的慈济志工苏美贞(慈谐)上门关怀。她力邀廖裕玲参与慈济活动,直至2012年实际投入成为志工,廖裕玲的生活型态逐渐改变。她惭愧地说:“回想自己以前生活的浪费,真的很心痛!钱总是赚不够,生活靠物质享受来支撑幸福感。”

感恩疾病,让她有机会投入慈济,生活态度大转弯,让一向认为捐钱就是在做好事的她,突然茅塞顿开:“原来,省下一道菜的钱也可以帮人。”

廖裕玲开始减少家里的食物消费,餐桌上不再出现山珍海味,包括外出用餐也一样,坚持节制的饮食习惯,不再有隔夜菜或是丢弃食物的行为,也减少商场上的应酬,享受简单吃的幸福。 “省下在外无谓的消费,我可以捐出来当救灾用,让这些钱发挥大功用。”

志工廖裕玲改变大肆浪费的饮食习惯,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助人或与人结善缘。图为她每个星期准备点心与义诊中心志工和医护人员分享。【摄影:颜玉珠】

转荤为素,投入环保站做分类,廖裕玲主动供应环保站志工每星期一次的餐点。在马六甲义诊中心当医疗志工,同样地每个星期准备食物如炒面、炒米粉、糕点等与大家结缘。一星期有两天至三天与众人分享素食,她开心地说:“我不会因为退休没有收入而影响生活品质,反而将生活中饮食浪费的钱节省下来与大家结缘,做得很欢喜! ”

此外,廖裕玲见证生活中不乱买且在家落实资源回收后,家里最多的垃圾反而是厨余,她将厨余用来制作堆肥、酵素。她分享:“现在我家的垃圾一个星期才一小包呢!”

从奢侈铺张,到现在连果皮、菜渣等厨余都不浪费再循环使用,廖裕玲发现身心愈来愈安乐与富足!

◎ 回归简朴 永续的起点

王及文一家只买真正需要的食材份量,每隔三天上市场采买新鲜蔬果,冰箱不囤积食物,避免买太多吃不完或过期损耗的浪费。【摄影:王及文】

根据英国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封城期间,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在家烹饪,减少外食的机会,食物浪费因而减少了百分之二十。

志工王及文(诚碲)从小家里节俭的生活习惯,即便至今三位兄弟姐妹都已出社会工作,不曾因生活的便利与外界的诱惑而改变。

“我家的冰箱几乎没什么在用,妈妈两、三天就上市场采买蔬菜水果,回来只放在常温保存,需要冰的新鲜菇类、豆腐、豆干、酱料才用到冰箱。我们家一路来只买真正需要的,若买太多吃不完只是造成无谓的浪费。”

采买时,王及文的母亲只购买一家五口需要的量,不囤货。由于母亲已固定每一餐的食物量,无形中养成他们一家不随意在外用餐,也没有吃小点心的习惯,他说:“如果吃下点心,晚餐就吃不完,会浪费!”久而久之对于食物,王及文没有太多欲望。

王及文坦言,对于一些人而言,他的生活模式或许很奇特。但是想想以前,人们不就如此过生活吗?只是现代人享受便利性惯了,而忘记人类生活的本质。

◎ 剩食盛食 食物零浪费

消费端制造剩食的原因很多了,可能因为买太多吃不下、不喜欢吃或食物放到过期等等,或是因为对食材和保存方法不熟悉,以及未能掌握使用量,以致于将还能食用的食材丢弃,或只买外观漂亮的食材。每个决定都让食材命运大不同,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回归惜食。

超市里的蔬果,只要外貌不佳、包装破损或是快过期的商品,就会直接被丢弃,光鲜亮丽的背后,也制造了无数的剩食。食物还没上桌,就被丢进垃圾桶,最后送进土埋场。你、我能为此做点改变!

志工陈春菊将剩饭变化成隔天的餐点,简单方便又不浪费食物。【摄影:颜玉珠】

独居的志工陈春菊(慈椽)说:“吃剩菜对健康不好,我绝不吃剩菜,但倒掉又浪费也造成环境负担,所以我都将菜吃完。”煮一人份食物不易,需要加点变化,让饮食更多元化。因此,她会将剩饭变化成隔天的餐点,如粥、炒饭或是自行研发制作成米菜饼。

志工蔡育丹家中绝不剩菜,如有剩饭就变成营养的米浆。果皮、菜渣也利用来堆肥,减少粮食送进土埋场。【摄影:李经志】】

她将剩饭拌入蒸熟的马铃薯,再加入个人喜爱的蔬菜,拌匀后压成饼状,下锅煎成金黄色,一个个充满米香的米饼便完成,当点心或是正餐既方便又不浪费!

另一位志工蔡育丹(慈儒)则把剩饭当作隔日的早餐。她分享说:“只要将隔夜饭倒入料理机,加入煮熟的黑豆、马豆、黑木耳、坚果、红枣等,搅拌成营养又好喝的米浆,随意加入自己喜爱的食材,便可变化出不同口味。”

因为超市都是固定分量包装成一袋袋精致的蔬菜,很不环保!她偏爱去传统市场,需要多少食材买多少。有时直接向邻近小菜农购买,支持在地小农之外,又可以减少蔬菜从农场运送到消费者手上所造成的浪费。

此外,蔡育丹家中的果皮、菜渣也回归自然,回收再用来做堆肥,不让粮食送进土埋场,保持对环境最有利的自我管理方式。

减少粮食浪费,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自然破坏,是人类减少对环境影响最简单的方法之一;让我们从“减少”做起,建立爱食惜食的概念,透过“再使用”,减少消耗与浪费,让食物物尽其用,朝向永续的饮食方式!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