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慈济教育 二十九年不变的坚持

2023年,慈济马六甲分会迈入三十年,其中教育志业秉持“教之以理,育之以德”,跨越时空二十九年的坚持,期待用品格教育改变世界,多一点坚持,世界就能不一样!
慈济马六甲分会教育志业秉持“教之以理,育之以德”,跨越时空二十九年的坚持,期待用品格教育改变世界。【摄影:郭巧云】

静思语:
“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坏事不能多我一人。 ”
“心中常存善解、包容、感恩、知足、惜福。”
“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 ”
“说好话,如口吐莲花;说坏话,如口吐毒蛇。 ”……

《静思语》一书,是证严上人在面对不同的人、事、物,即境开示,没有高深的佛理,只有生活中的点滴,如孩子教养、婆媳相处、感情问题、道德修养之道等,以深入浅出的智慧之语,启发爱心与善念。

教育,是慈济四大志业(慈善、医疗、教育、人文)之一。上人开示:“教育要从心做起。”慈济教育,重视人文涵养,透过生活化,将静思语内化成良知良能,非立竿见影,而是一项长期的陪伴工程,需要时间与空间的酝酿。这种爱的启发,爱的行动,就是慈济人文,贯串慈济教育的精神轴心。

◎ 向下扎根 培养孩子良好品格

1994年,马六甲专为六至十二岁孩子开办“慈济快乐儿童精进班”(简称儿童班),以佛法生活化的教育,以爱培育种子,踏出马六甲慈济社区教育的第一步。2005年,转型为儿童亲子成长班(简称亲子班),以体验、讲述故事、省思、静思与生活实践,静思语五段式教学引导学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品格。随着马六甲儿童班的转型,慈济南马分支据点也陆续开办亲子班。

慈济青少年亲子成长班(简称慈少班),让学子在儿童班结业或小学毕业后,有机会继续接受慈济教育,学习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帮助孩子发掘潜能等。之后,在多所大专院校里成立“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简称慈青)。

随着一批批孩子逐渐长大,有些成家立业,有些在国外深造,有些成为慈济志工,有些则已孕育下一代,延续慈济教育理念,让孩子就读慈济大爱幼儿园,参与亲子班课程等,坚持以慈济人文奠定孩子的品格发展。

十多岁的郑日涌(前排左一)参加慈少活动,开心地与伙伴留下合影。【照片:慈济马六甲分会文史组提供】
郑日涌从慈少、慈青,如今与太太受证成为志工,孩子也接续在慈济教育环境中成长。【照片:郑日涌提供】

三十六岁的郑日涌(诚涌)在吉隆坡银行任职,1999年小学六年级便随着父母亲出席慈济活动,一路参与慈少和慈青。毕业后投入志工行列,目前夫妻俩皆为慈济受证志工,而孩子从四岁便就读慈济国际学校,如今已七岁。

慈济着重人文教育,以感恩、尊重、爱为本。郑日涌表示,在慈济善与爱的环境,让他学会“事圆理圆人圆”,对于他一路成长过程中的待人处事,入社会工作,及夫妻、家庭关系等有很大助益。“孩子从小给她善的启发,社会就能多一分善的力量。”

“向下扎根,向上茂盛”希望在慈济教育的陪伴下,孩子们一路成长茁壮,不仅增长知识,并能由外而内形塑,成为有礼有德,诚正信实的良好品格。

◎ 翻转教育 从心出发以爱相伴

1994年,台湾教师联谊会(简称教联会)成员首次飞抵马六甲推广静思语教学,隔年即成立马六甲教联会,是慈济在海外第一个教联会。一群满怀爱心以善为本的老师,吸取台湾静思语教学经验与知识,将之内化后,再以“老师心、菩萨心”的精神,将静思语善的力量不断带入校园,进而影响家庭及社会。

从事教育之余,教联会老师也亲身参与慈济慈善访贫,及其他慈济志业活动,并带着学生从付出中实践静思语精神,成为马六甲静思语教学的一大特色。

教联会草创期成员之一的志工罗绣甄(慈瑞),1990年初任教职,班上二十多位学生,仅十人准时交作业,在严格的打骂教育下,一个月后只剩下两、三人不交。三年后转调他校教导“考试班”,承受校长与家长的压力,订下测验满分的高标准,少一分打一下。一学期打坏三根藤鞭,将藤鞭教育视为教学的最高准则。

志工罗绣甄(右一)带动快乐儿童精进班学生学习。【照片:慈济马六甲分会文史组提供】

直到1995年8月参加静思语教学讲座,台湾教联会老师分享班级经营心得与静思语“只有孩子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孩子”、“嘴巴、脾气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如当头棒喝。罗绣甄终于明白为什么打骂教育,学生仍屡犯不改,优异的孩子却敬而远之。

她说:“缺乏同理心!感恩遇到慈济,我全力支持静思语教学。”此后,她经常以静思语警惕自己,让他人可以从自己身上验证,感受到静思语的力量。

同时,罗绣甄也开始随着志工参与慈善访视,当她首次走入贫户,家徒四壁,不禁想起过去,对学生的批评,撕碎学生的习字本,还有藤鞭落在学生掌心等,她忏悔:“我天真以为送文具,就能改善贫穷孩子成绩,却没有考虑过学生的能力与家庭,忽略'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很多'孩子的问题'。”

如今罗绣甄从教职退休,承担慈济马六甲分会执行长,静思语持续成为她带动慈济各志业会务的智慧法语。

罗绣甄(右三)关心学校的学生,发现孩子家庭出现问题,与慈济展开后续关怀,母亲往生后协助安排姐妹生活。【摄影:杨秀丽】

◎ 亲子成长 从学校到家庭实践

2001年6月,马六甲慈济大爱幼儿园正式开办,不定期举办“亲师交流会”,及每周透过《亲子桥》联络簿,针对孩子的学习、行为做交流,除了掌握家长的需求,也带动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

四岁的黄楷朋不仅会顶嘴,还会用带有恨意的眼光瞪人,接连换了几家幼儿园,让黄福源(济鸿)与陈淑萍(慈源)夫妻俩操心不已。直到2005年入读大爱幼儿园,不到半年时间儿子的行为举止有显著改善。

“老师很有爱心、耐心跟孩子沟通。老师也建议我们多赞美孩子,导正打骂教育观念。透过《亲子桥》,老师将当周所学的静思语记录在簿子上,父母亲从中获知孩子学习状况,同时记录孩子如何将所学实践在生活里。无形中,家长和小孩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改变。”陈淑萍分享。

陈淑萍夫妻见证大爱幼儿园教育,紧密的亲师生关系,影响孩子,延伸至父母,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摄影:李诗蕾】

每当火爆性格的妈妈发脾气,黄楷朋会说:“妈咪,您很'厉害',从早上开始就一直口吐毒蛇(骂人)。”他还会不时提醒:“爸爸,您怎么用保丽龙打包?不环保!”、“妈咪,您把动物的妈咪杀掉了,那它的孩子怎么办?要是我们不吃,就没人杀它了。”……

老师用很多故事来引导孩子体会和实践静思语,潜移默化下,黄楷朋实践在生活中,督促父母注意言行举止,灌输父母环保观念,甚至影响全家持素,让父母开始醒觉身教及言教之重要。孩子的转变,大人的成长,陈淑萍夫妻深受感动,2006年双双加入慈济志工行列。

一双儿女从慈济大爱幼儿园、亲子班、慈少班,如今十九岁的女儿黄楷琦在外州就读,活跃于慈青活动,黄楷朋则就读台湾慈济大学,从物理治疗科系毕业,准备考证照。

透过慈少活动的承担与策划,学习处事态度和团队精神。图为慈少工作坊,黄楷琦(左三)向家长讲解她煮意大利麺的过程。【摄影:黄玉花】

透过慈少与慈青活动,黄楷朋和黄楷琦比一般同龄孩子更独立、成熟与懂事,这让夫妻俩最引以为傲,因而孩子在外地就学,夫妻俩很放心。

◎ 爱的行动 世界多大自己决定

志工林玉招(慈恬)有感孩子在大爱幼儿园接触静思语教学有潜移默化的改变,可是孩子进入正规学校后,与静思语脱节,深感惋惜。于是2005年3月,举办第一期慈济大爱妈妈成长班。结业后,大爱妈妈走入华文小学,于校园晨光时间,透过话剧、游戏体验、手语团康等多元化方式进行静思语教学。

大爱妈妈成员也有机会与学生家长互动,邀约他们参加课程,许多家长为了提升自己,或是面对亲子问题,也加入了大爱妈妈成长班。

台湾大爱妈妈团队走入马六甲鼎华小学,带动马六甲大爱妈妈团队演绎,寓教于乐的静思语剧场深获学生的喜爱。【摄影:张福林】

2004年,孩子就读大爱幼儿园,透过老师接引,家长姚晓玲(慈昱)从幼教的爱心妈妈成为大爱妈妈成员。从幕后规划到台前主持,她深刻体会走出家门,勇敢站出来学习,亲子才能同步成长。

从什么都不懂的妈妈,到能带动团队,培养人才,更懂得放手让团队培育新人,退居幕后陪伴。姚晓玲说:“我是做小贩生意,华文不强、不懂电脑,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如今已化身为e世代的妈妈。并将自己当妈妈的情绪困扰、育儿压力、夫妻相处的矛盾等作为借镜,希望能帮助其他妈妈在课程中找到妙法。”从付出中找到当好妈妈的秘诀,悟出把别人的孩子教好,自己的孩子才有安全的生长环境;从小爱找到大爱的真谛。

孩子就读小学,高真卿(懿琪)于2012年参与大爱妈妈成长班,隔年走入小学带动静思语教学。内向不善言辞的她,曾迷惑自己学到什么?对孩子有何助益?三个月后,静思语改变她的信念,看待事情角度变得不同,并从投入中找到大爱妈妈的价值。“格局愈大,就不会小心眼!态度决定人的高度。”找到投入的使命感,看见价值所在,改变自己才能够改变孩子,同时相信自己拥有改变社会的力量。

她不讳言,从不会做简报、不会找资料、不会剪接,到现在能独当一面。“孩子在小学阶段,自己就像保姆,照料日常生活。上中学,自己如顾问,孩子不会做简报,不会制作影片等,我竟然可以教孩子。高中时,自己化身为孩子的分析师、辅导家、激励讲师。 ”

姚晓玲(左一)从幕后规划到台前主持,她深刻体会走出家门,勇敢站出来学习,亲子才能同步成长。【摄影:黄玉花】
家庭主妇高真卿(右三)从不会做简报、不会找资料、不会剪接,投入大爱妈妈课程学习所获,看见自己价值。【摄影:黄玉花】

2011年姚晓玲受证慈济委员,承担大爱妈妈组长一职,是马六甲大爱妈妈团队幕后重要推手。2021年高真卿也受证了,接手承担大爱妈妈和气组长。两人皆从小爱家庭走入大爱世界,最终自己收获良多。

慈济教育,以静思语作为德育主轴,透过适合各年龄层参与的课程,涵盖真善美的“生活教育”,自爱爱人、尊重生命的“生命教育”,付出无所求的“服务教育”,潜移默化,内化成个人价值的品格,也是慈济马六甲分会对于教育二十九年不变的坚持。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