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0日,慈济马六甲分会举办一年一度的访视培训课程,马六甲、淡边、麻坡、芙蓉、居銮、哥打丁宜和乌鲁地南,共三百零四位志工出席。规划此次课程的马六甲社工周丽珠(慈沄)表示,每年都会针对当年社会趋势和志工所需,编排合适的培训课程,今年特别融入急难议题和心理学。
她进一步解释说:“近年来天灾不断,社区志工需要了解紧急灾难发生时的动员与运作概念,才能及时送上关怀。另外访视界线的拿捏,如何跳脱自我情感去看待个案,志工必须调整好心情,才能在访视之路走得坚定而长远。”
同时她也将上人今年一直呼吁“法脉要传承,莫忘那一念,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之精神编排入课程,邀约志工回顾1999年在森美兰州发生的人畜共通立百病毒疫情,透过分享唤醒大家当时投入的点滴,也让后人从中有所感动,借此期盼人人莫忘当初投入慈济的那念初发心。同时也彰显文史记载完整的重要性,提醒学员用心撰写访视报告,让后人有迹可循,让感动人心的故事可以流传,产生爱的循环力量。
◎ 急难应变能力 打造社区网
不管是社区发生民宅火灾,或是豪雨造成小型淹水,还是大型跨州的水患,当志工遇上这些紧急灾难该如何反应呢?
课程一开始,志工陈德祥(济祥)和黄翠屏(虑湉)与众分享,社区发生紧急灾难讯息回报的流程和默契,以及灾难救助作业流程,从勘灾与造册,成立服务中心,到赈灾与发放等详加说明,让志工掌握基本原则与救灾之目标,建立应有的防灾观念,以便灾难发生时能及时、重点、直接送上关怀。
课程中也提出一些假设性的急难状况,由学员们提出观点一起研讨,只见大家举手发表意见。其中一位来自马六甲的志工陈立萍也举手回应,去年才定期投入访视还是新手的她,只听过“急难”一词,还未曾参与过急难救助,课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背后的作业不简单,人人在社区都扮演着即时通报的角色。
“平常没有习惯拿手机拍摄,当在社区看见紧急灾难,原来需要第一时间拿起手机拍下画面,即时传达到社工或相关管道,才能重点和即时的将灾情回报,有助于后续救助的进行。”
◎ 失控的同理心 慈悲心疲劳
紧接着由临床心理治疗师吴佩茹与学员分享,一开始便请学员思考“为什么要当志工?”、“当志工过程中,有什么是最耗尽你的、觉得很疲惫的?”
她解释说明,当志工不断想要帮助别人,却不断面对种种状况,逐渐将关怀的个案情绪、状况等,全都附加在自我的情绪中,日积月累产生“慈悲心疲劳”,自动关闭自我情绪,无法感受别人的感觉,严重时更没办法表现出同理心。
她指出,这些全都是因为志工错误的观念,例如抱持着“我必须对所有结果负责”、“我只要付出足够关心,所有事情都会好转”等等,无形中的压力造成自我慈悲心疲劳。她并传授一些检测的技巧和放松的方法,鼓励志工时常自我检测,随时调整心态,并适时寻求协助。
然而,她也强调慈悲心疲劳是对异常情况所产生的正常反应,请志工放心。尽管投入志工很有意义,很有价值,从中也得到很大的满足感,但这不代表不会有慈悲疲劳,因为这两个因素没有互补关系,可以同时出现。要了解和设置好责任界线,在同理心和同情心间找到平衡。
来自哥打丁宜的志工杨玉玲 (慈仑)喜出望外地说:“今天我被治疗了,原来是慈悲心的疲劳,是正常反应。”
2006年南马大水灾,当时她是受灾户,整个屋子被淹没,损失全部家当。因为志工的言行深受感动,启发她的悲悯心,隔年加入志工行列,发愿以自身的经历来肤慰个案的痛楚,因而一路坚持在慈善付出,多年来更承担访视干事。怎知近年来面对个案的处理,她深刻感受到自己越来越理性,当年的感动与慈悲心去了哪里,曾让她陷入迷惘中。
直到今日,她才找到答案!明白自己的心理状况,无形中也增加自我的信心。她坦言,上人时常提醒志工“慈悲要有智慧”,但中间的拿捏真的是一大学问。她并向社工索取今日课程资料,由于当地很多志工因为社区正好举办活动无法出席,她把资料带回社区与其他志工分享,大家一起学习和成长。日后,她将持续透过治疗师教导的技巧调整心情。
◎ 掌握七大原则 纪录有诀窍
另一位来自乌鲁地南的志工谭梅桂(虑耘)也附和地表示,原来同理心和同情心是不同。她没想到来上访视课,还可以听到心理学。
投入慈济八年,一路在访视付出,直到近两年才承担访视干事。但由于本身在新加坡工作,每天往返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地,休假日也不定,因此她都是利用有限的时间做访视。除了长期旧有的个案持续关怀之外,间中又不断有新的个案进来,导致她总是在想如何解决对方难题,即使回家仍一直盘旋于脑海中,无形中在生活里产生压力而不自觉。
她说: “我很忙,时间有限,抱持着能够承担就勇于接受的心态。因为我的人生,遇到慈济而不一样。”但是她也明白,为了让自己在慈善之路能走得更长远,她将试着学习调整心态,避免产生慈悲心疲劳的状态。
除此之外,课程中也教导志工把握立即性、完整性、真实性、具体性、连贯性、客观性和丰富性之原则,撰写访视报告,而这正是她们团队所需要的训练。谭梅桂不讳言,他们当地志工比较缺乏撰写报告的技巧,经常以“一切如常”带过。为了训练志工,她将哥打丁宜据点其中一份访视报告当作范本,影印成一张小张的样本,附在每一本个案纪录报告上,当志工每次填写纪录时,随时可以学习和参考。
如今课程有系统性的教导,并将撰写时会发生的一些盲点如“行动不便”该如何详加描述,不单只是一句带过,期盼未来当地访视报告能越写越成熟。她也分享自身的方法,因为认字不多,她无法在现场即时完成纪录,因而她借着团队的力量,由一些擅长写字的志工在现场记录重点,回家后她再补充和加入一些细节,志工相互补位。
◎ 访视悲智双运 付出无负担
而来自芙蓉的志工林彩云,投入慈善耕耘约十年,却不曾被个案所困扰。她笑称“自己是学习上人的精神,前脚走后脚放”。然而她与大家一样,有家庭和工作需要兼顾,如何从琐碎的时间安排投入慈善工作呢?
她分享妙法说:“我养成阅读报章的习惯,关注社会新闻,留意如家暴、医疗、福利金等议题,有相关的讲座便拨空参与。面对个案以寻求相关的社会资源协助,引导个案重回职场或是生活回复轨道为目标。”
有清楚的目标,再加上这些年来从访视中不断学习,累积经验,每次课程都能从中受益,逐渐奠定访视的基础。有方法则时间便不是压力,当面对一些个案经过评估未能开案,她并非不开案就放手,反而与对方清楚解释的同时也肯定他们有足够能力可以自立,并且从旁鼓励和开导,一段时间后才放手,自己清楚掌握界线准则。
“能够成为他人生命中的贵人,自己一定把握机会去付出。”林彩云坚持这分信念,用心走入对方的生命,每一阶段都有所学习,让她慈善访视越做越开心,不曾是沉重的负担。
●
一整天的学习来到尾声,悠悠的歌声中司仪黄文福(惟相)鼓励在座的学员“在苦难中长养慈悲,在变数中考验智慧,在艰难中激发韧力,在繁琐中学习耐性… …”以〈慈悲的心路〉歌曲的歌词与大家共勉之,期待今日人人都有所收获,在慈善访视上更坚定与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