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爱与孝 从舞台走进人心

陈美琴(中)与洪佩华(右)及洪汉伦(左)演出的祖孙三代天伦乐,温暖了现场氛围,更触动人心。【摄影:陆翰廷】

洪佩华与儿子洪汉伦,搀扶陈美琴出场。三人走到舞台前方,她如女儿撒娇般紧靠着陈美琴,洪汉伦则把头伏在陈美琴肩上,这一幕祖孙三代的天伦乐,温暖了现场氛围,更触动人心。

这是在2025年9月28日,亲子班及慈少班圆缘时刻,呈献《浩瀚父母恩》舞台剧之<亲情>曲目中的一幕。

洪佩华母子及志工陈美琴(明桢)三人真情的拥抱,把剧情里的父母与子女的孝道展露无余,不仅观众动容,他们本身也感触良多。

由雪隆亲子班、慈少班联合举办的《浩瀚父母恩》舞台剧,吸引近千人观赏。【摄影:林振胜】

◎一辈子无法遗忘的恩情

“我没想到自己会这么投入,站在台上,好像不是在演出,而是真实的感受到抱着‘妈妈'是很幸福的……”尽管上台只是几分钟,但洪佩华心中的感动如潮水般涌现。

她回想,当洪汉伦被分配在<亲情>中演孙子,而陈美琴则演老奶奶,唯还缺乏一位既是妈妈又是女儿的角色。志工提议她来演,当时,她抱着玩玩的心情答应了。

“我不懂《浩瀚父母恩》讲述什么,只觉得演戏很有趣,所以,每次彩排时,我都笑场。”因整部剧由不同社区的亲子班、慈少班承担,各自负责演一个曲目。因而在社区彩排时,只熟悉自己的曲目,无法看到剧情的全貌。

直到总彩排和正式演出,她才由一首首曲目展现的剧情,看到父母对子女的爱、目睹不孝儿女伤透父母心。最终,一声感恩一句爱,提醒人人行善要及时、行孝莫迟疑,在在令她感到震撼。

但她欣慰剧情也有描述父母子女和乐融融,就像她演出的祖孙三代那幕,温暖的爱直在心中流淌。

戏虽落幕,心中的感动久久不散,洪佩华坦言,不管是家人、亲人需要爱的疼惜;而在人生低谷时,更需有心人伸出双手,就如现实生活中,陈美琴走进她的家庭,给予援助和爱护,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恩情。

她忆述,以前只知道爱家人、爱亲人,没想过世间还有慈济的“大爱”,还有志工愿意帮助陌生、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这分爱,温暖她的心,也是支持她面对难关的力量。

“十年前,汉伦读小学时,拿到慈济的新芽助学金。那时,陈美琴师姊每月都来关心。所以,我们变得很熟络。”

她记得儿子上中学后,就没申请新芽助学金,她以为与陈美琴的缘分就此结束。没料到,三年前,她的先生中风,她除了要工作养家糊口,还要负担先生的医疗费,深感无助,遂想到慈济,便主动寻求援助。

志工上门探访,其中竟有陈美琴的身影,她顿时像找到依靠似地,惶恐的心安定不少。自此,慈济每月补助她先生的医疗费,陈美琴也成了家中常客,来关怀时会倾听她的心事,久而久之,她们仿佛家人般的亲密。

二年前,她的先生往生后,她找到一分晚间的兼职,便主动停止接受慈济的补助。陈美琴见她虽与妈妈同住,然而,目睹她和唯一的儿子相依为命,于心不忍,便将个案转为关怀,每月依旧上门关心。

台上除了祖孙三代的其乐融融,台阶上父子、母女相亲相爱的画面展现了人间孝悌之美,令人动容,发人深省。【摄影:许凇茹】

◎珍惜亲子间相处的时光

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亲,陈美琴不离不弃的关怀,尤其推荐洪汉伦进慈少班,令洪佩华感激不尽。

“我白天工作,晚上也去做兼职,汉伦白天读书,周日及假期又去做临时工。所以,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机会不多。陪伴他去慈少班,反而成了我们母子相处时间最多的时刻。 ”

洪佩华珍惜那段陪伴儿子的时光,也感动在慈少班里,她和儿子学会好好沟通,了解彼此,亲子感情也逐渐升温。

对十七岁,就读中五的洪汉伦来说,刚进慈少班时很不适应,周围都是不认识的同伴,不爱交际的他显得沉默寡言,给人很酷的感觉。但他见同伴都有朋友群,唯独自己显得孤单,便主动接近同伴,加上在活动时,彼此常会接触,渐渐的也交到朋友。

他也因在活动中,感受到师姑师伯的关心,逐渐卸下酷酷的外表,变得会笑了。他很开心能在慈少班交到朋友,也获得不少爱,但让他最庆幸的是学会和妈妈沟通、讲道理。

生性孝顺的他,在爸爸中风后,有一次看见妈妈拿着账单在算开销,他惊讶地发现妈妈每月都要支出一笔数目,除了生活费,爸爸的医疗费,还有他的学费、杂费、零用钱等。

他知道妈妈要做工和照顾爸爸很辛苦,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他便和妈妈商量,他要去打临时工,赚钱养自己。言出必行,他真的在周日、假期到餐馆做服务员。

由于他工作不喊累也不嫌苦,靠勤奋赚足学费和零用钱,整整三年,他没有伸手向妈妈要钱,依旧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

陈美琴常称赞他是懂事、孝顺的孩子,他却认为减轻父母负担是为人子女应尽的本分事。他坦言,自己对妈妈其实还不够好,之前因为少沟通,很多时候,当性子急的妈妈发脾气时,他会质疑妈妈为何不能好好地和他说话,一定要对他发脾气?

“我会顶撞妈妈,觉得妈妈不理解自己。后来进了慈少班,学会沟通,耐心地聆听妈妈的想法,也知道她所讲的都是为我好。”

听妈妈的话、不惹妈妈发脾气成了他要学习的功课。当然,除此之外,见妈妈工作疲累,帮她捶背按摩,更成了日常的习惯。

此次,他觉得能与妈妈及师姑上台演绎,是最期待的一刻。多年来,他对陈美琴的感情就如对自己的亲婆婆一样,因而在台上演出时,他觉得自已是幸福的孙子、是乖巧的儿子……

不管是台上或台下,都可见到父母与子女相依偎的画面,他感受到置身在爱的大家庭,不由发自内心许下一个愿:“我要爱妈妈一辈子,也要照顾她到老。”

洪汉伦(左)虽与陈美琴(中)毫无血缘关系,但陈美琴多年来对他的爱护,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已把对方当成亲婆婆一样疼惜。【摄影:陆翰廷】
洪佩华(左)因儿子洪汉伦(右)参加慈少班。母子俩多了相处和聊天的机会,也因常沟通而化解矛盾,感情愈发融洽。【摄影:陆翰廷】

◎行善行孝回报父母恩

“我的先生很早就过世,我一直和唯一的儿子同住,他至今还没成家,我也还没机会当婆婆。今天上台演出,我左边是‘孙子',右边是‘女儿',让我享受到祖孙三代的天伦乐,很开心。”

六十五岁的陈美琴,演出下台后,露出盈盈笑靥。然而,她的眼眶却不期然地泛起泪光,原来,她想起了母亲,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她指着身上的红色衣服,诉说这是母亲生前穿过的衣服。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与爱,她特地穿来演出,仿佛母亲也有机会同台演绎,这是奇妙又温暖的感受。

当台上荧幕打出“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句子时,她深有体会地点头,虽然母亲已离世,回想与母亲共处的时光,仍感到不舍和酸楚。

舞台上,透过母亲与子女互相呼应的演出,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摄影:许凇茹】
儿子拿着父母的衣服,一声声的呼唤、唤不回父母的身影,后悔莫及,令观众感受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也提醒人人“行善行孝不能等。” 【摄影:颜彦绅】

她回忆年老的母亲不幸中风后,健康每况愈下,意志消沉,总觉得带给家人负担和拖累。她体会到母亲的郁闷和无奈,便常回家看望,甚至陪伴母亲一起睡。有一次,母亲醒来,看见她,心疼地问:“你是不是整晚都没睡好?”她登时感动不已,深感母亲对子女的疼惜远胜于自己的病痛。

她欣慰和弟妹们一直陪伴母亲,让她在儿孙围绕下安然离世。她相信,母亲是没有遗憾的,但也知道母亲对子女的牵挂是无法放下的。

母亲往生后,妹妹传信息在家庭群组里,无奈又伤感地写道:“有妈在,家就在。”,
她知道妹妹的意思是忧虑母亲不在,家就不在了。她看了很不舍,回想母亲生下十个孩子,一生为子女辛劳,最期待的就是“家和万事兴”。当下,身为长女的她认为虽然父母都离世,凝聚弟妹们的感情,是她应当挑起的担子。于是,她和弟弟妹妹们说:“放心,还有大姐在!”

台上一幕幕诉说父母恩重、子女难报恩的剧情让陈美琴频频拭泪,感触良多。【摄影:陈世权】

自此,她带着父母的爱去关心每个弟妹,牢牢把大家箍在一起。妹妹感动地说:“长姐如母!”这句话也令她深感欣慰,觉得延续父母的爱是使命,是责任,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除了疼爱弟妹与后辈,让每个家庭和乐之外,她多年来也在慈济积极行善,利用父母给予的健康身体做好事,走进有需要的家庭伸出援手、给予真诚的爱。

就如当她用真心和爱,陪伴洪佩华母子度过一段难关,看见两人关系越来越亲密,她欣喜之余,期许自己要走进缺爱的家庭,让爱与孝重现,让父母子女和乐融融……

当爱与孝从舞台走进人心,化作生命的传承与延续,世界才会变得温暖又美好。

台前幕后四百多位亲子、慈少学员及家长所呈献的《浩瀚父母恩》舞台剧圆满落幕;但爱与孝的感动则从舞台走进人心,温暖延续,永不落幕。【摄影:林振胜】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