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下田割稻 体会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我们手中捧着一碗白米饭的时候,我们是否曾经想过这一碗饭是农夫们流过多少辛酸汗水、辛勤耕种得来的?全球各地相继出现粮食危机,提醒人类更加要珍惜粒粒白米给予的温饱以及千万稻农付出的爱心!

随着科技的发达,许多由人力劳动的农作逐渐被机械取代。虽然工作变得轻松,生产量亦提升,然而稻秧播种后依旧需要一百一十天方能收割。过程中,无论下雨或艳阳天,稻农仍然需要每天到稻田巡视,仿如父母般呵护着稻秧。

为了让生长在都市的孩子有机会亲近大地、体会早期农民收割稻米的辛劳、了解粒粒稻米来之不易,进而养成勤俭之美德,慈济雪隆分会在慈少进阶班<注>课程中,特别安排户​​外学习的活动。一百三十位慈少进阶班学员(简称慈少)在九十三位志工的陪同下,于2019年5月26日走入适耕庄稻田,亲身体验收割稻谷及打谷的辛劳。

◎ 珍惜米粮 适时教育

回顾2016年慈少首次体验割稻及打谷而让他们得到很好的学习,适耕庄志工郑益兴(惟益)再次穿针引线,也获适耕庄林贸易市场(马)有限公司董事经理兼稻田主人林卯顺的允许,再次让慈少有此因缘踏足稻田。

向来非常支持慈济活动的林卯顺亦是适耕庄旅游协会副会长,他划分出一小块农田供慈少们体验。在割稻过程中,虽然有不少稻穗被慈少们不慎踏毁,卯顺却善解人意地表示:“小朋友无意间踏毁稻穗,应适时给予提醒,并鼓励他们在错误中成长、克服挑战,从实际体验中学习,日后来到稻田就会体恤农民的辛苦,从而保护稻谷。”

适耕庄志工郑益兴再次穿针引线,成就慈少踏足稻田的因缘。 【摄影:李贵业】
林卯顺划出一小块农田供慈少们体验农作。他提醒慈少们粮食非常珍贵,要避免踩坏稻穗。 【摄影:林振胜】

他提醒慈少们粮食非常珍贵,在稻田里走动时要很小心,以免踩坏了稻穗。他表示,一株稻苗可以长出五绺稻穗,每一绺稻穗可以长出二百多粒稻谷,能煮出一小碗饭。 “适耕庄的农民种稻谷是为国家生产粮食,所以农民非常珍惜自己所种植的稻榖。”

经由林卯顺解说之后,慈少们纷纷蹲下身子,将地上的稻榖一粒一粒捡起来,这个画面令卯顺深深感动,他语重心长地说:“小朋友体恤农民的辛劳,下田去亲身感触农作的辛苦,以后就会把一碗米饭好好地吃完。”

体恤农夫的辛劳,慈少们纷纷蹲下身子,捡拾掉落在地上的稻榖。 【摄影:林振胜】

六十八岁志工黄达清(惟端)毕业于中国厦门大学中医内科系后,为了继承祖业和照顾父母亲,他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甘为稻农。经历过人力劳动与机械化的农耕法,他陈述:“七十年代的农收一年只有一季,随着科技的发展,充分利用稻田,现在每两年有五次收成,农民的生活素质亦随之提升。”

人力种稻从除草、播种、灌水、插秧及割稻,非常耗时亦耗体力。达清讲述:“当年五个人在三英亩田地里插秧,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人工插秧必须长时间弯腰、后退,初时非常辛苦,但做久了,习惯了就没什么。”

达清表示住在都市的孩子鲜少接触农田,甚至有些未曾见过稻穗。他鼓励志工每年都能举办下乡耕种体验,除了增广见闻,让孩子体悟农民生活的辛苦,从中了解米饭的来源。

◎ 踏入稻田 体验割稻

虽然烈日当空,赤脚伫立于稻田中的慈少们皆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下田割稻。

就读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Chong Hwa Independent High School)的熊子彦第一次踏入稻田,双脚踩在泥土上,他表示感觉很舒服。然而经历大约五分钟的割稻体验,他顿时满头大汗,甚至感觉弯腰很累。 “农夫们很辛苦,我很心疼他们必须一直弯腰工作。”

熊子彦在经历割稻体验后,感觉弯腰很累,并体悟农夫们的辛劳。 【摄影:曾文发】

个子强壮的子彦表示,自己从来不浪费食物,他毫不讳言地说:“我从小就很爱吃,所以一定会把食物吃光光。加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每一粒稻米都来得不易,我们应该要珍惜,不要制造厨余。”

子彦表示如果有机会,他愿意趁学校假期来适耕庄帮忙种稻、学习割稻,体验农夫的心情与感受,他亦会将当天体验的心得与家人及朋友分享。

就读巴生中华国中(SMJK Chung Hwa, Klang)初中三的曾琬茗,在稻田上谨慎地移动自己的脚步,因为几天前她打篮球时扭伤了右脚踝;在征得父母同意后,来到适耕庄体验收割稻米。她表示,自己在小学三年级时曾经跟随老师来到适耕庄体验插秧,因此阔别六年后,她带着期待的心情再度到访。

数天前在打篮球时弄伤右脚踝的曾琬茗,在征得父母同意后,来到适耕庄体验收割稻米。 【摄影:李贵业】

烈日下,琬茗和其他慈少一样,利用差不多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轮流体验收割稻穗及打谷。对于农夫愿意长时间在烈日下种田,让每一个人有饭吃,她深感敬佩。 “天气真的很热、很晒,可以想像农夫长时间做这份工作很辛苦,感觉好像要被烫伤了。”

琬茗认真地说:“我平时吃饭都会吃完,但是经历了这次体验后,我一定更加珍惜米饭,一粒米饭都不能浪费。”

◎ 满地稻谷 耐心捡拾

来自淡马鲁的陈琪茹,拥有运动健将的肤色。她在太阳底下进行体验,协助割稻及打谷,表现得非常认真。在完成打谷体验后,她被稻禾弄得全身发痒,琪茹认为,自己只是工作了一个多小时,就已经非常累了,相较之下,天天在这里工的农民一定更加辛苦。

当听到林卯顺所言,每一串稻穗都应珍惜,都要捡起来,因为少量的稻穗集合起来,也可以煮成半碗粥。琪茹若有所悟地即刻蹲下身子,耐心地将掉落满地的稻谷一颗颗捡起,这个动作亦获得身旁伙伴的响应,陪伴她一起捡稻谷。然而,蹲得双脚很累,却只捡起一点点的稻谷,她说:“这些稻谷需要经过一百一十天才长成,真的很宝贵。农民的工作需要耗很多的时间跟体力,他们的生活真辛苦,我们不应该浪费米粮。”

琪茹分享,在家里,她是负责把剩余的米饭吃完的人,因为隔夜饭对健康不好;但她往往也会因为忘记吃掉这些米饭,而导致它变成厨余,着实可惜。琪茹还说:“到餐厅吃饭,一定要把饭吃完,因为剩下的饭不可能卖给其他顾客,丢弃了就太浪费!”

参观了展览馆后,琪茹略懂稻米的碾制过程。 “稻米的碾制很有程序,厂家也管理得很好,这些都是在课本中所学不到的知识,我会带回学校和同学们分享。”

第一次前来适耕庄稻田的林彦彤,不顾中午炎热的阳光曝晒,蹲在田地里,专心地在捡拾掉落在地上的粒粒稻谷。彦彤说,她听了林卯顺叙说种稻的过程,感觉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得知掉在地上的稻谷足够供给几个人温饱,更觉不忍,遂不顾炎热的阳光,马上蹲下来,捡拾一粒粒的稻谷。

稻谷很细小,要捡拾很不易,彦彤边捡边感触地表示,现代的孩子真的很幸福,有得吃、有得喝、有得睡,没想过有一天可能会饿肚子,所以大家对掉落在地上的米粒也不怎么在意。

彦彤想起阿公阿嬷那一辈的老人家,都是勤俭持家,一粒米掉在地上都捡起来,因为阿公阿嬷都经历过吃不饱的苦日子,会懂得珍惜每一粒米,她觉得应该要学习阿公阿嬷珍惜食物的精神。

透过打谷体验,陈琪茹终于体会农民的辛劳。 【摄影:王秀玉】
林彦彤表示,要学习阿公阿嬷的精神,珍惜每一粒米饭。 【摄影:林振胜】

彦彤庆幸能来稻田体验,她望着手中一粒稻谷,感到很神奇,这小小一粒谷在化为稻苗后,又能长出五绺稻穗,稻穗再结成累累的稻谷,如此不断循环再生,就变成眼前一望无际的稻田,她不禁欢喜地说:“原来从一真的能生无量呀。”她期待自己捡拾起来的稻谷也能发挥一生无量的功能,长出更多稻谷,可以温饱无数人的肚子。

最后,志工于适耕庄育群华小(SJK(C) Yoke Kuan)礼堂安排一场奉茶仪式,让慈少为适耕庄志工奉上一杯热茶,感谢志工们付出的时间与精神,成就了此趟的户外学习之旅,让慈少们体验农作生活。

慈少为适耕庄志工奉茶,感恩志工们付出的时间与精神,成就了此趟的户外学习之旅。 【摄影:林振胜】

期许大家学习时时感恩,并以谦卑心待人处事;缩小自己,如同纳米般微细。诚如证严上人的静思语:“稻穗结得越饱满,越会往下垂;一个人越有成就,就要越有谦冲的胸襟。”

<注>:

慈少进阶班:秉持“生命教育、品德教育、人文教育”的教育理念而开办,让现代幸福的青少年们走出教室,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与生命教育。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