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竹筒回娘家 让善与爱循环

巴生拉惹马哈迪国中校长诺莱扎(右)在學校推廣竹筒小錢行大善的理念,获得老师们热烈响应。 【摄影:许(音包)玲】

“当初知道慈济的竹筒岁月的由来后,就觉得很感人,因为这些小钱可以让善和爱循环。 当你帮我、我帮你,互相帮忙的时候,未来就会是一个祥和的社会了……”—— 巴生拉惹马哈迪国中校长诺莱扎。

 

一通意想不到的电话,志工谢倩仪(懿映)继2020年6月30日送爱(面罩)到巴生良木园国小后,再于8月7日早上十时,拎着一个竹筒踏进校园;虽然是单枪匹马前往,但她并不在意,反之以愉悦的心情赴约,盖因她接到的电话是这么说的:“谢小姐,那天您给我的竹筒已经满到要“爆”了,您可以过来拿吗?”
 
倩仪愉悦地说道:“当时就很单纯地进去学校送面罩,顺便带了月刊及竹筒岁月分给校长和老师,以及讲解竹筒岁月的由来。想不到两个星期后就接到拉惹马哈迪国中(SMK Raja Mahadi)校长来电,叫我去收'竹筒'的电话了,接着昨天也收到了巴生良木园国小(SK Taman Klang Jaya)校长的电话,真的是很开心……”

◎ 爱心竹筒 扩善涟漪

巴生良木园国小,环境清幽,上、下午班约有两千多位学生,因着送面罩的关系,志工于6月30日首次走进这所校园;而今,因为“竹筒”所产生的善涟漪,让志工与它结下更深、更厚的缘份了。

通过标准作业程序后,倩仪循着路线走向校长办公室。一踏进办公室,老师们就仿佛看见认识很久的朋友般熟络,互相打招呼,还立刻向校长说:“Tzu Chi sudah mari……”话语甫毕,就看到打着红色领带的校长莫哈末翰丹(Mohd Hamdan Bin Rahim)精神奕奕地从办公室走出来,喜迎志工的到来。

好客的翰丹校长不等访客坐下,就忙不迭地说要请倩仪喝咖啡。倩仪在盛情难却下接受了校长的好意,也借着喝咖啡的时间,两人坐在校长办公室的会客空间,聊起、也讲起更多慈济的美善事迹。

巴生良木园国小校长莫哈末翰丹移交竹筒,及用塑胶袋装着的零钱给志工谢倩仪。 【摄影:许(音包)玲】
翰丹校长经志工介绍国文版本的〈一家人〉歌曲时,被画面所吸引,叮嘱志工记得转发给他,因他想要与校内的师生们分享。 【摄影:许(音包)玲】

聊天当中得知志工们都是没有拿薪水,付出无所求时,翰丹校长如发现新大陆般感到惊讶,遂有感而发道:“你们真是一群上苍特别挑选来做好事的人。你们不计较时间,不计金钱,我想没有几个人做得到,真的值得让人尊敬;真心希望你们在未来遇到的考验,都能因为你们的善心而化解。”

紧接着,倩仪与翰丹校长分享 上人助人的理念,那就是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也掏出手机上优管(Youtube)搜寻了马来文版的〈一家人〉歌曲给校长观赏。一边看着手机荧幕上的画面,校长边听着倩仪的讲解,脸上所露出的欢愉表情,不言而喻。

指着桌上志工分发的竹筒,以及一包装着零钱的塑胶袋,翰丹校长打趣道:“你们今天再不来的话,我都不知道要把钱投进哪里了……”

原来在接受了志工给予的竹筒后,翰丹校长就呼吁老师们响应,结果他的一呼,老师们果真百应,一个竹筒因此很快就装满,甚至需要用塑胶袋来装,因此他立即致电给倩仪,请她来拿。

“我觉得很幸运,因为是你们送竹筒给我的学校,让我们能有机会做捐献,所以投竹筒是一个很好理念,我期许能够一直投下去。”翰丹校长真挚地说着。

◎ 正价值观 让善循环

同一天的下午三时三十分,志工走访拉惹马哈迪国中,与首个致电回收竹筒的校长诺莱扎(Noraizah Binti Mohd Noor)会面。

诺莱扎校长在2005年在浮罗吉胆国中(SMK Pulau Ketam)教书时,就听过慈济;对慈济进一步的认识,是在六年前到甘榜爪哇国中(SMK Kampung Jawa)任职之时,因为志工走入该校进行“幸福校园计划”,补助该校学生的交通费,因此在志工送面罩过去时,掌校的她对慈济已经不陌生了。

“当时我在甘榜爪哇国中是第一副校长,每个月都会看到三位志工来学校了解学生的情况,所以当接到谢小姐(倩仪)告知代表慈济送面罩给学校的时候,我并不惊讶,因为我认识它很久了。” 诺莱扎校长微笑着说。

巴生良木园国小课室里,老师戴着慈济赠予的面罩教书。 【摄影:许(音包)玲】
校长诺莱扎表示慈济的竹筒岁月,让你我他的小钱可以善循环;当你帮我,我帮你,未来就会是一个祥和的社会了。 【摄影:许(音包)玲】

身为校长的她直言,学校勤务要很多方面的人来协助成就,所以需要家教协会来处理校内的一些事项,尤其是校外的一些团体,如果能够提供补助,她更是无任欢迎,因为这些将能提升校内孩童的成长。

“我知道慈济是一个非政府组织,我也知道很多团体需要外来的力量以推动助人的事,就好比慈济在推动的竹筒,因此我领养竹筒,借机教育孩子和老师们学会布施。我们穆斯林也说能够布施是好事。竹筒,让慈济有一个助人的力量,我校的孩子也学会布施的价值,他们长大出去社会,就会想要帮人,这些好的价值观就是要从小就灌输给孩子们的。” 诺莱扎校长说道。

一个看似冷冰冰的竹筒,诺莱扎校长却将它视为孩子们教育不可或缺的“器材”,因为她认为好的价值观就得从小培养,不论是有钱或无钱,只要肯施舍,自能得到好报。

她亦举例说:“有些人也许会看到身边较清苦的人得到书包、得到援助,一问之下才知道是慈济赠予,而他原来曾经投过竹筒,这些钱是真的帮到有需要的人了。就好像你们赠送的面罩,也是很多人捐钱凑集的。因此我将会继续投竹筒,让这些无形的善和爱在我的学生圈里循环。”

经由校长们的心得回馈,始发现原来小小的竹筒蕴藏着的是无限的力量;它可以让人心生善念,也可以让助人与被助者获得快乐的心情,更是产生了一生无量善与爱的循环!

 

Pin It
Tags: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