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慈济志工走进佘校长任职的港口青年学校,为日本海啸募捐的一幕,令她至今难以忘怀;2025年,她主动邀请慈济志工走进现今任职的巴生光华独中,为缅甸地震募款。
“因为看到慈济的人道关怀和有系统地进行救援,所以我信任慈济。”——佘琼凤校长。
2025年4月9日,慈济巴生西北永安镇约二十位志工,在佘琼凤校长的邀约下,带着募款箱,利用周会一小时的时间,与校内约一千六百位师生分享慈济自缅甸于3月28日发生7.7级地震以来,如何展开援助与关怀的行动点滴。


◎真实画面 情感共鸣
“荧幕上的这一幕幕,都是慈济志工走进缅甸灾区的真实纪录;为了深入重灾区曼德勒勘灾,志工们驱车数百公里,冒着雨季风险,只为了让灾民的需求被看见。这一切,都是因为一方有难,十方驰援。同学们,您觉得现在的自己,幸福吗?”志工黎玉梅语重心长地说着。
短短二十分钟的分享,画面中灾民空洞的眼神、避难所遭雨侵扰的窘境、失亲者的痛楚无助,深深牵动在场师生的心。作为活动司仪的学生林丽诗坦言,在搜寻资料时心中百感交集。她说:“缅甸是一个经济条件较弱的国家,若缺乏国际援助,重建之路将更为艰辛。”
“没有人愿意遇上灾难,既然我们此刻身处平安,就更应该为缅甸尽一分心力。这次募款活动对我而言非常有意义,因为它让我们从校园这个小世界,连结到国际议题,提升了我们对社会与世界的关怀。”林丽诗真切地表示。
她进一步补充:“慈济进入校园募款是很好的方式,平常我们接触的资讯可能比较片面,但有像你们这样的团体实地分享与解说,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灾区情况,也让我们的微小心力汇聚成更大的助力。”


作为光华独中训导主任的曾湘敏,对校长邀请慈济进校园募款一事表示高度认同。她说:“当全球发生重大事件时,我们希望孩子们不只是旁观者,而是能透过行动参与,体会捐款不论多少,都能带来改变的力量。”
藉着周会,让校内师生了解缅甸地震的情况,再透过小小心意送爱到灾区,让刚动完眼部手术的曾主任虽忙碌但甘之如饴。她说:“当大家共同面对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全球性议题需要年轻人的关注,尤其现今学生多活于虚拟世界,较少关注现实生活。我们希望透过这样的互动,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明白,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该为这个世界付出。”
她进一步期许:“今天的募款不该只是一则新闻报导,而是透过慈济的平台,让学生真切看见世界的困境。透过志工的实地分享与引导,激发他们心中的善与同理,投入与关注,为他们开启一扇认识世界的窗。”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为了让学生更真切体会行善的意义,志工将爱心箱交给学生学长,让他们走入人群进行募款。在动线安排下,可见许多学生早已手握捐款,有的从口袋中掏出零钱,满怀诚意地将爱心投入箱中。
初三中班生陈醴怡说:“我原本知道缅甸地震,但没想到灾情如此严重。当志工说出伤亡数字时,我很震撼。虽然我的捐款只是零用钱的一部分,但若能与大家的心力汇聚送到缅甸,那价值就不同了。我感到很感恩能参与这个行动。”
永安镇慈济志工陈淑娥代表慈济致谢。她感恩佘琼凤校长的信任与邀请,让志工能走进校园共襄善举。她说:“能与光华独中的师生一起送爱到缅甸,是很有福的因缘。看到大家踊跃投入,心中满是感动。”
募款活动虽仅一小时,但从影片分享到双手合十的虔诚祈祷,都展现了师生们满满的悲悯与祝福心意,为灾民送上力量,也让这一堂爱与关怀的课,在校园中深植人心。
佘校长感性说道:“虽然我们生活在科技时代,但你认为机器人能取代人类吗?我认为不能,因为机器没有慈悲心,慈悲心是软实力。今天缅甸有难,作为国际公民,我们要学会关怀。灾民不只是远方他人,而是我们共同的国际家人。”


●
在这场短暂却深刻的募款活动中,光华独中的学生们不仅以行动传递善的力量,也在心中埋下了关怀世界的种子。一张张投进爱心箱的钱币,将穿越国界,送达缅甸灾民的心坎,也让每一位参与者的生命在付出的当下,悄然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