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麻坡、昔加末与东甲,无论是林立的店面、菜市里忙碌的摊位,或美食中心熟悉的角落,总能见到一张贴着红色“爱”字的标签静静映入眼帘;一支小竹筒,也安然立于柜台一隅,默默承载人们的点滴善念。
这不是普通的摆设,而是慈济志工走入社区,邀请店家成为“富有爱心店”的一员,扩大善的涟漪。每一张红色标签,搭配一支竹筒,不张扬、不喧闹,却静静守着日常,也悄悄累积着爱的力量。
日复一日,它们见证社区中的温暖流动;志工也持续招募,让这股善意从一间店扩展至整条街,从一人延伸至整个社区。它们提醒我们:行善,不必等到有余;布施,不在多寡。一念愿心,一分真诚,足以让爱流动不息。
◎ 竹筒岁月 点滴化为福田
早在2016年2月,为筹建麻坡静思堂,麻坡志工展开“竹筒岁月”爱洒行动,走入社区、挨家挨户,邀请住家与店家摆放爱心竹筒扑满,鼓励日存零钱、小钱行大善。那些静静伫立在柜台上的竹筒扑满,成为善的起点,也悄悄在社区播下爱与希望的种子。
延续这分初心,2023年5月16日,志工正式启动“爱心商店”计划,再次走访店家,送上竹筒扑满与象征祝福的“爱”字贴纸,鼓励顾客随手行善。这不只是行动的延续,更是愿力的延伸,让爱与善在社区中持续发酵。
这场默默耕耘的行动,一步一脚印,截至2025年6月30日,麻坡三地已有一千两百二十家店家响应,加入“富有爱心店”行列。志工们以脚步丈量社区、以诚与情感动店家,一念愿心,换得一份份共善的承诺。
每一家店不只是爱心的据点,更是推动社区善行的一股力量。有的是街角小档,有的是连锁商号,却都以行动响应,让善在日常中稳稳扎根。


为延续这分关怀,志工每年定期三次回收竹筒扑满,逐家走访。不仅回收满筒的零钱,也回收满满的爱心,让善的足迹在社区中持续前行。
2024年6月17日,证严上人行脚至新店静思堂时慈示:“'商'字容易让人联想到买卖利益,与慈济所推动的纯粹善行有所背离。”因此,这项行动正式易名为“富有爱心店”,并期许每一家店,都是“福店” ,让“福'惦'在这里”。
这不仅是名称的转变,更是理念的深化——善行无关交易,布施不问多寡。每一张贴上爱心标签的门面,都是实践善行的承诺;一支竹筒、一处角落,都是连结人心的桥梁。
如同缅甸的“一把米”精神,在麻坡,也有一支竹筒成为爱的容器。涓滴汇流,逐步成河。
◎ 愿力如初 串连善的地图
“我们希望──每一条街、每一条巷,都是富有爱心店,让善的能量在社区中流转,成为真正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的起点。”
这两年来,陈淑丽(虑宜)与志工们踏遍麻坡无数街道巷弄,从起初的几间响应店铺,逐步拓展成一条条善的串联。她亲眼见证这场善的行动,如何从点扩展为面,从一人一念,凝聚成社区共善的愿力。
2023年5月16日,这项活动正式开跑,当时尚名为“爱心商店”。起初推展并不顺利,理念尚未普及,志工人力也有限,一切仿佛在摸索中前行。然而,随着台湾慈济志工的经验传承与上人的慈语鼓励,志工们更有信心地走入人群、分享“竹筒岁月”的精神。一句句真诚的邀约,一双双坚定不懈的脚步,渐渐在社区播下理解与信任的种子。
“这是上人要我们实践的——走入人群,敦亲睦邻。不是做给人看,而是陪着社区一起走。”她语气坚定地说。
从街角小店、菜市档口,到连锁企业与银行柜台,只要店家愿意贴上一张爱心标签、摆上一支竹筒扑满,便成为慈济的共善伙伴。


目前,麻坡、东甲与昔加末——爱心网络愈发绵密。志工们期许能在2025年底前达成一千五百家的推动目标。这不只是数字,更蕴含着“一生无量”的深意;福无量,富无量,愿力无穷。
“这不只是贴纸与竹筒的摆设,而是传递爱与愿的开始。当善念进入社区,爱心就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活生生的见证。”陈淑丽表示:“爱心满街巷,才是我们真正想看到的风景。”
◎ 善心不息 市集亦可成田
越来越多店家响应善行,开门见善、举目见爱,街景也悄悄多了几分亲切与温暖。这些贴着“爱”字的店面,不只是一处处小小据点,也是每一位店主心中善念的延伸。
“真的会觉得自己越来越有爱心。能帮助人,就很有意义。哪怕只是出一点点力量,也是一件开心的事。”
在麻坡市区一条热闹街道旁,水果店老板姚俊凯总是笑容可掬,加入“富有爱心店”对他而言,就像行善一样自然。
志工来访时,他从不觉得被打扰,总是热情接待,还幽默地说:“要放多几支竹筒也没关系啦,只要能帮到人,就更好了!”

“你们每次来,都一大群人,气氛热闹又温馨。看到大家那么用心付出,我看了也会觉得开心。”简单几句话,道出一位店主真诚的心意,也让人看见“富有爱心店”背后,那分最朴实却真挚的温暖。
方水茶室的老板娘李仕珍每天都会投下一点零钱,默默发一个善念,祝福能帮助更多人。“能帮到人,就是最大的意义,也希望社会因此变得更好。”
“店里两边都贴上了爱的标志,也放着竹筒;我每天抬头看到'爱',就会感觉有一种大爱在身边,心里真的很温暖。”
她话语不多,却句句真挚;眼神和语气里,流露出一分质朴而坚定的善意。
◎ 日行一善 让大爱转出去
一大早,菜贩林丽慧忙着秤菜、找钱,摊位前顾客络绎不绝,她仍笑容满面,抽空与志工交谈。第一次加入“富有爱心店”行列,她毫不犹豫接过竹筒,便先投入善款,再邀请第一位顾客将钱投进去。
“我们要以身作则,先投了,别人看到肯定会跟着做。”
这句话道出她对善行的理解——影响力,是从自身做起。她相信,只要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爱就会在人群中自然流动;日常的一个举动,也能悄悄改变世界。
当她亲手贴上那张红色“爱”字标签时,笑着说:“感觉就像心里也贴上一分善意。能帮助人,心里真的快乐。”

最后,她诚挚地说:“我们要继续把爱传下去。”语句简单,却真诚动人。在市场的喧嚣中,她不多言,只以行动留下善的足迹。
“行善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稳定的信念。”面包店老板娘伍信羽这么说。
“看到大家走访店家、号召响应,我很感动,这也是我应该要做的事。一个人先做,才会带动更多人。”
中学时期就与慈济结缘,如今虽因工作忙碌而未再积极参与,但这分善念始终未曾中断。当志工带着竹筒与贴纸走进店里,她毫不犹豫地答应加入爱的行列。
她认为,做生意的人更要以身作则,“自己投善款入竹筒,是祝福自己,也祝福天下人。”她微笑地说:“这间小小的面包店,也可以是爱心的据点。从我开始,把爱传出去。”
◎ 爱无界线 行善不分种族
每天开店前,云吞面档的刘瑞裕总会将三块、五块钱投入爱心竹筒扑满。他不求回报,也不图名声,只淡淡地说:“没有什么啦,能帮就帮,做得到的就去做。”
“要我一次捐五百、一千,我做不到;但每天投一点小钱,我做得到。”
“你们那么努力,我们也尽一点心,一人一点力,力量就大了。”
这分平实的善行,虽只是每日几块钱,却在日复一日中,累积成一股温暖的力量。
志工的用心,他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也以每天三块钱的坚持来响应,更乐于向顾客分享:“这是做好事的方式。”

马来同胞的穆罕默德·法克雷(Mohd Fakrey Bin Mohamad Ezad)与家人也乐于行善。当志工前来介绍“富有爱心店”计划时,他毫不迟疑就点头答应,让竹筒扑满和贴纸走进自家档口。
“我们不是有钱人,所以才更懂得帮助人的重要。”
对他而言,这只小竹筒不只是慈善象征,更是陪伴社区的一分力量。“放在这里,人家看到就会投一点,帮得到人就是好事。”
他深信,爱无分族群,人人皆可行善。“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不管是谁,有困难就应该互相帮忙。”因此,他也鼓励志工在更多角落放置竹筒扑满:“让人一点一点放进去,慢慢累积,也是一种大爱。”
如同马来谚语所说:“Sikit sikit , lama-lama jadi bukit.”(一点一点,久而久之,就能成山)这句话提醒我们:只要持续累积,微小的善也能成就非凡。

另一头,炒粿条声响此起彼落,陈明才老板一边忙碌,一边抬头热情地喊道:“你们帮助人家,我们一定要支持你们啦!富有爱心店,加油!”
这分朴实的心意,静静在麻坡街头巷尾传递,成为最动人的力量。
●
一支竹筒,让善意随手可行;一张红色“爱”字标签,连结起无数人心中的柔软与愿力。无论街头巷尾,只要有心,行善不必等、也不必多,举手之劳,就是一分力量。
证严上人慈示:“涓滴之水,能汇成大海;众人之善,能净化人心。”也提醒我们,社会的祥和,要从邻里做起,从每一户人家的爱与善起步。
街角的一支竹筒,或许不起眼,却藏着改变世界的可能。只要人人愿起一念心,爱就能在最平凡的日常中不断延续,让整个社会,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