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开学,一下子要拿出数百令吉,不是人人都可以很轻松去面对,我自己就曾经遭遇过这种困难…… ”2022年10月30日,慈济马六甲分会助学金颁发典礼上,慈济志工陈幼涓(慈涓)哽咽与家长分享她的故事。
中午两场的典礼中,特设有家长场次分享,两个场地共有六百四十一位家长参与。慈善志业环节由四位志工分担分享,分别是戴振威(诚灿)、陈幼涓、云大炳(济化)和王钰清(明乡)。内容大致一样,呈现方式却各自精彩。戴振威很清楚地让大家理解台湾及本地慈济缘起,慈济助学金和竹筒岁月;陈幼涓的分享欢笑与泪水交织;云大炳现场带动〈一家人〉手语,王钰清则透过自己的故事,说明教育改变命运、家长以身作则的重要。
此外,也有医疗志工张永雄(济晢)和颜玉砖到场说明义诊中心提供助学金孩子家长长达一年的免费中西医服务;林梅英(慈俨)和陈彩珠(虑谛)分享蔬食唤回健康、鼓励在场家长为了家人,为爱“蔬醒”。活动结束,在等待孩子的当儿,家长也可以在现场的惜福区,以结缘方式,带回适合的校服鞋子及家庭用品等。
◎ 孩子上学的钱哪里来?
“马六甲人很有福…… ”荧幕上投影出志工刘济雨、简慈露夫妻档照片时,不少人感觉很熟悉:“哦!是他们!慈济马六甲静思堂是他们建的……”虽然如今他们人在台湾,但把静思堂这块地完全奉献给慈济,为本地人打造一个可以行善做好事的地方,翻转许多人的生命!
1997年金融风暴,让许多家庭陷困,慈济展开助学脚步,二十五年不曾停歇,单是在马六甲州,就嘉惠了近两万名大学、中学和小学生。
也是为人母的陈幼涓(慈涓)说,她明白孩子的希望在教育、孩子的学习也不能等,可是当经济有困难的时候,孩子要上学读书的钱,又从哪里来?幸好孩子遇到好老师,不仅宽容她们缴费时间,还帮忙申请一家机构的助学金,解决问题。感恩老师及社会的关怀,陈幼涓下定决心,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回馈社会。这分立志也让她遇见慈济,成为志工,在偏远郊区帮助更多有同样遭遇的老弱妇孺。
慈济助学多年,栽培优秀的学子,他们在刻苦环境下勤奋读书,一路以优秀的成绩考上大学,当中有人亲临现场分享,也有人透过短视频录制,分享自己的故事。陈幼涓播放刚到槟州理科大学读书的柯玛拉(Komalaa A/P Sellathamby)的分享,告诉在场的家长们,这么优秀的孩子,如果没有社会的帮助,她们的求学路可能会更加辛苦,也有可能为了帮补家庭而提早辍学。
为此,她与志工团队拿着竹筒扑满邀请在场的家长们,一起来做一件好事:人人在不影响家计的情况下,天天投下一毛钱和一分祝福,一个月可以累积三块钱,如果现场有两百人,一个月后可累积六百令吉,以慈济资助一名小学生马币三百令吉来计算,这笔钱可嘉惠两名学生。
“这就是上人所说'滴水成河、粒米成箩'的力量。我们一下子拿不出三百令吉,但是可以储蓄一天一点的爱心,天天持续,就可以帮助无数的人……”陈幼涓以自己力行“小钱行大善”的竹筒扑满,告知祝福的力量很大,手心向上是一时,一定要争取机会做个手心向下助人的人,人人都可以启动爱与祝福。
◎ 我相信自己能够更好
家长郑卉玶,听见陈幼涓当年掏不出钱为孩子交学费的一刻,红了眼眶。她回想在疫情期间,一架手机四个孩子轮流使用上网课,从送外卖到小摊贩,一再转业求生存的过程。她红着脸、咬紧牙根,倔强地不让眼眶的泪珠滑下,好一阵子才能说话。
她说,自己和先生及五个孩子,曾经是生活无忧的家庭,因一场疫情,先生的小厂事业受创,目前打着散工,她则从事小贩生意,虽然依然入不敷出,但至少孩子能温饱。今年初,为了四个孩子的学杂费,她不得已开口求人;后来,学校老师帮忙申请一次性援助基金和食物补助,再推荐三个孩子获得慈济助学金,她点头如捣蒜说,真的减轻许多负担。
“为了节省,我的孩子,都是小的继承哥哥姐姐的校服校鞋来穿;今年,小的孩子告诉我,鞋子已经磨损了,可不可以买新的…… ”典礼现场的惜福区有二手学生校服和鞋子,她思考良久,默默掏出身上的十令吉,为其中一个孩子买了两双白鞋。
上个月,她透过慈济食物银行领取一些米粮及蔬菜食物回去,获得慈济竹筒扑满一个,她让孩子投下零钱,当天带来现场捐献。聆听志工呼吁,她掏出皮包里的两毛钱投进竹筒为自己祝福,说:“我希望自己努力变得更好、让家庭过得更好,这困境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我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手心向下的人,因为助人快乐,求人痛苦。”她明亮着双眼说。
◎ 未来的大学生在哪里?
志工王钰清请下午场的友族家长,摇一摇手中的竹筒扑满,“哐啷,哐啷”声响,她问:“这是什么声音?”家长说,是零钱的声音,她说不,这是爱的声音。
王钰清在每一竹筒投下一个零钱,代表志工对助学家庭的祝福,然后分享缅甸风灾灾民用“米扑满”翻转自身命运,从受灾灾民变成用米粮去救助他人的故事,借此鼓励家长们,天天一念善,把这分爱传下去。
“我家只有一个房间,一个客厅,一个厨房,一家八口住在一起;父亲是文盲,却坚持天天陪伴我们读书,因为他相信,教育可以翻转我们的命运。”靠着半工半读,王钰清成功考获两张同等大学学士学位的专业文凭,目前也有了自己的家和车子代步,为了回馈社会恩情,她投入慈济志工行列,帮助有困难的家庭。
此外,她现场也播放助学金孩子上大学的故事,其家长希玛(Hemah A/P Manugaran)就在现场,她虽然含蓄不多话,但一旦站出来,说服力特别强。
“希玛的孩子是大学生,未来的大学生在哪里?就在场诸位的家庭里。虽然不是马上看见成效,但只要家长以身作则,孩子一定会成功。”她以自身例子和希玛个案,说明了这一点,并祝福在场各位家长,如同刚投进竹筒里的零钱一样,为孩子创造光明未来,也希望这一分爱能持续下去。
和希玛一样是单亲妈妈的家长侞古(Rukku A/P Muthutamby)目前与两个女儿相依,生活虽然不容易,但她对成绩优秀的女儿充满信心,未来也可像希玛的孩子一样寻得更高成就。
挥着大汗、驾驶着等待修理的车、载着一家缓慢地从郊外野新社区来到慈济会所的爸爸洛伽纳旦(Loganathan A/L Permes)也频频拭泪说,他能同理希玛的艰辛,因为自己也正在努力中。这次女儿首次获得慈济助学金,像是得到社会许多人的爱一样,他们会更珍惜,并朝希玛的孩子看齐。
两位家长一致承诺,感恩慈济的祝福,他们会把手中的这一分爱延续下去。
◎ 获得助学也尽一分力
现场也有助学金学生家长,一来到慈济会所,就寻找“竹筒回娘家”的角落,动作仿佛再熟悉不过。
等待外孙女登记好入场,林秀梅就提着沉甸甸的慈济竹筒扑满,把里头所有爱心都倒入功德海。“这个竹筒我收了两年多,因为之前疫情没有来慈济,趁今天出席助学金颁发典礼,赶紧带来捐献。”她喜滋滋说道。
女儿在孩子三岁时往生,林秀梅就把外孙女接来抚养,自身经济状况不佳,七旬年纪仍需起早割胶,辛苦挣钱维持生计,但她为了家庭甘之如饴。现今两个外孙女分别就读初中一和三年级,已连续三四年获得慈济助学金,这笔钱得以帮补新学年开销和教育费,减轻了负担。
现场听闻志工分享小钱行大善的力量,她表示认同,并身体力行:“积少成多,储蓄一毛钱、两毛钱,日久也会满的。”林秀梅也常鼓励孙女把零钱投入竹筒扑满,存一分善念。“我们每年都拿慈济助学金,希望也可以尽一分力帮助其他人。”
虽然生活清苦,但他们一家过得简朴,自己种菜,自给自足,有余力就助人,深信爱的力量会产生善的循环。人人将爱心善念付诸行动,凝聚点点滴滴助人的力量,就能成就更多利益人群的好事。
◎ 当初的感受历历在目
今天,单亲妈妈陈金玲与两个儿子,陪伴小女儿出席慈济助学金颁发典礼。十八岁的长子苏顺达曾经是慈济奖助学金多年的受惠学生,去年中学毕业,他选择先出来社会工作,帮补家用和减轻妈妈的负担、让弟妹好好学习,有机会再回校进修。
苏顺达说,虽然才毕业两年,但是参加妹妹的助学金颁发典礼,让他重温当年自己参加典礼的感受,仿佛历历在目。而慈济奖助学金一直以来是他努力的动力;每年获奖的肯定,给他鼓励,奋发向上,也能安心完成学业。
陈金玲对孩子的懂事和孝顺,心里非常感动,因为自己为生活努力打拼,孩子是看在眼里。她也说,这七、八年来,在慈济志工谆谆辅导下,孩子不但会分担家务,待人处事有礼,还会用行动力行环保,出门也必备环保袋,用餐少不了自备餐具。
今天陈幼涓在台上的分享,让她想起小时候的状况,同理也心酸,不禁流下眼泪。“自己虽苦,但比自己苦的人还有很多”她借此来安慰自己。
●
“每个人的努力如同一滴水,如何让它永不干涸,就让它流向大海…… ”慈济助学,引导更多善的力量产生,形成涓涓细流,日久成为翻转孩子未来一股温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