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引路度人 慈济人跟师父行

姚仁禄主讲“引路度人”,分享自己如何把开书店的梦想转变成为一名跟着师父行菩萨道的慈济人。【摄影:文伟光】

 善用分秒朝向正确的人生目标奋进,姚仁禄把开书店的梦想转变成为佛教、为众生,成为一名永无退休的慈济人;他紧跟上人脚步,理解静思法脉精神,更从佛法中体悟真诚感恩之心,从而实践佛法在人间。

台湾大爱电视与慈济人文志业合办“看见大爱,了解慈济”巡迴演出,2025年4月27日的最后一站在慈济吉隆坡静思堂。配合慈济志工“见习与培训课程”,人文志业中心合心精进长姚仁禄受邀主讲,以“引路度人”为主题,娓娓道出与证严上人、与慈济的深厚因缘,并引导众人加入慈济,共同为世界带来美善的共振。

◎善用分秒 时间比金钱可贵

证严上人说:人生有两件事情挡不住,一是时间、二是无常。姚仁禄深感此理,他引述一天只有八万六千四百秒,用多大的力气都无法止住时间的流逝;而无常到来,无人可预测。

把握时间分秒不空过,并非要忙忙碌碌地做没有意义的事情,而是分分秒秒朝向正确的人生目标一路往前奋进。姚仁禄感歎,对于时间的珍惜,并非许多人抱持珍惜的观念,他举例:“倘若我们拿着八万六千四百块钱,一秒钟丢一块钱,一天丢掉八万六千四百块钱,大家大概都会捨不得吧?可是一秒钟流失时间,却毫无所觉。”

他用三个故事与众分享,概括:福缘,为何参加慈济和人文志业的使命,期许志工们能够了解为什麽慈济的人文志业要存在,以及如何存在?

1973年,二十三岁的姚仁禄创业,经营设计公司。这一路走来非常顺遂,原本计画四十岁退休,在大学校园内开一家书店,原因是大学内有很多年轻人。他指着萤幕上的照片,告诉大家另一个原因则是:“左边开的是一家餐厅,如果东西卖不完,自己吃掉,身体就会变胖;但是,如果开一家书店,书卖不完,自己还可以读,头脑会变得聪明。”看着萤幕上的照片,听着姚仁禄说故事,众人都笑了起来。

分享慈济基因“年轻、创新、坚定、勤勉和聚焦”,姚仁禄引述上人创立慈济所面对的考验以及如何以坚韧的心去克服。【摄影:文伟光】

开书店,若书卖不完,姚仁禄还要把它变成一间非营利的小型图书馆,供资源匮乏的人进来读书。

◎梦想书店 变成行走菩萨道

虽然姚仁禄心里一直存着开书店的念头,然而,1990年,四十岁的他却没有退休。当年6月份的某一个星期天,他偶然打开电视,“当年的电视是声音先出来,才看到影像。听到一个很空灵的声音。”他形容这个超越时空的妙音驱使他想探个究竟。“结果出现的影像是一位素未谋面的证严上人,在台北国父纪念馆的第一场公开大型演讲转播。”

他印象深刻,当时上人演说的题目《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讲述对于不认识的人,也要赋予大爱;对于受苦难的人,要感同身受,姚仁禄当时觉得很有道理,便耐心地听完。

数週后,姚仁禄接到一通朋友的电话,邀约他去花莲帮忙设计慈济静思堂(当时称为纪念堂),这让他原先的书店梦彻底转弯。他说:“缘分就是如此,从不认识上人、不认识慈济,却因缘际会,变成为佛教、为众生,为淨化人心而永无退休的慈济志工。”
 
他欢喜表示,认识上人、认识慈济,成为从今此后,走在人间菩萨道上,在救助苦难中学习佛法的福缘。

◎竹筒岁月 实践从一生无量

参加慈济,姚仁禄至今依然一直跟随上人,并对慈济有所贡献。他理解静思法脉是一种很特别的佛教法门。他解说,佛教从二千五百年前,悉达多太子在菩提迦耶的一颗大菩提树下,看着星星觉悟时说:原来宇宙是这样的。佛陀对大乾坤的理解后,对五比丘讲“苦、集、灭、道”四圣谛,并说明人,因生老病死加上贪瞋痴慢疑,累积许多苦楚,倘若无法把“苦”解除,就会愈集愈多,而要消灭苦则需有“道”──方法。

佛法拥有八万四千法门之多,他认为上人在创办慈济以后,传授众弟子两部经——《无量义经》与《法华经》。《无量义经》中的道理,集中起来最重要的精髓就是“一生无量”。姚仁禄讲述一颗种子从发芽、成长、变成植物、结成果实,再从果子内的种子生长出另一颗植物。在对的缘分之下,会愈长愈多而成为树林。

上人彻底了解“一生无量”的精神,在资源缺乏的草创期决然救济苦难,并提倡五毛钱可救人的“竹筒岁月”,实践了从“一”而生“无量”的精神。

姚仁禄举出“一生无量”的另一个例子;他播放慈济闽南语歌曲〈盘山过岭〉:“台湾东边的海岸……盘山过岭为按怎,为着亲人的性命,三更半暝扛咧行。师父看着心不甘,举办义诊来救人,一礼拜两摆十五冬,起病院是心内的央望……”还请大家一起大声和唱。

他描述在那十五年当中,上人心里从来没有放弃过要盖医院的大愿。“办义诊是简单的开始,可是上人有一个很大的理想就是盖医院。”他告知,从台湾,慈济在大陆、印尼、美国、马来西亚及其他国家,拥有多间医院、诊疗所和洗肾中心等等,甚至在印度和尼泊尔亦在计画设立医疗中心。

播放慈济闽南语歌曲〈盘山过岭〉,姚仁禄讲述在那十五年举办义诊期间,上人心里从来没有放弃过要盖医院的大愿。【摄影:郑寳达】

◎慈济基因 谨记年轻的上人

讲解《无量义经》里的“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无量法门,悉现在前,得大智慧,通达诸法”时,姚仁禄叮咛,要让种子成长,“静”非常重要,不能急;耐心等待因缘成熟时,志不能改变,还要恆持。“上人用十五年义诊的时间,募得愈来愈多会员。而歌词中‘经费估计要六亿,善款只有二十分一’更展现出上人坚韧的耐力。”

心静、耐力强,就能得大智慧,通达诸法。姚仁禄表示内心寂静清澄,看事情就能非常清楚,面对挑战既能釐清许多道理,顺利处理事务。

至于《法华经》,姚仁禄分享佛陀应众生根机说种种灭苦成道的方法,最终目标是“菩萨法”。他强调说:“菩萨,就是协助人的人,但要带着助人‘无所求’之心,还要说‘感恩’。”他提醒,感恩不拘限于谢谢二字,而是要真诚感恩每个人、每件事以及每个当下。

姚仁禄展示上人年轻时的法照,语重心长地提醒大家,上人即将迈入九十岁的高龄。“大家都觉得上人年纪很大,但是,我们彷彿忘记了二十九岁的上人,我们必需把二十九岁的上人一直记在脑海里。”

姚仁禄告诉大家慈济基因乃是“年轻、创新、坚定、勤勉和聚焦”。他分析道,慈济在草创时期,就是由一群年轻人合起来,在没有力量当下决心要去做一件很困难的事;同样的,佛陀成佛时也是很年轻。他补充说:“无私为众生,是年轻人的特质;慈济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年轻,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年轻的精神传下去。”这好比上人标新立异的想法,“寿量宝藏”,把五十岁存入“寿量宝藏”,重新用年轻的精神来投入付出。

◎盘点生命 实践佛法在人间

接着,姚仁禄分享“创新”。他认为人人都有爱心,都很乐意帮助人;上人以五毛钱可助人的概念,启发人人的爱心,从而创造出“一生无量”的“竹筒岁月”。他笑着说:“如果上人一开始就讲《无量义经》,当时的三十位家庭主妇就头昏脑胀,不知道团团转到哪里?”

他引用一个阿拉伯谚语解说“坚定”:“当你坚定要做一件事情,整个宇宙都会来帮忙。”相等的,佛陀说“人有二十难”,上人亦说“有心就不难”。他引用上人的话:多用心,不单指小心,而是克服困难的决心。”

静思法脉勤行道,“勤”字,在花莲精舍处处可见;因为常住师父不受供养,人人各司其职,都把这个“勤”字捉在手里。姚仁禄道:“一勤天下无难事,更重要的是天道酬勤,老天爷是帮助勤劳的人,我们一定要把‘勤’记住。”

姚仁禄叮咛大家要把《无量义经》和《法华经》读通。他说道:“上人告诉我们要盘点生命,不是写日记,并非流水帐纪录,而是思考和盘点我们这一生中,在慈济这条菩萨道上,做了哪些事情是实践了经文中的道理?”

结束前,他说了最后一个故事:因为不受供养,上人与常住师父众为了制作婴儿鞋,到裁缝店回收剩下的布料缝制。他感慨地说:“由此可见,慈济的环保志业,其实从慈济草创期就已经开始了。慈济的所有事情,随着因缘,做得很早、做得很久,为的是设法把众生的苦减少,度他们走向彼岸。”

姚仁禄的分享,句句心得皆重点,与会者把所听所闻,一一记录。【摄影:文伟光】

从偶然听见上人的声音,到投身慈济至今三十余载,姚仁禄跟随师父走在菩提大道,在人间撒播善种子;学习佛法并实践于生活中,再引导身边的人行善布施,度化众人无数。期许“引路度人”让听闻者启发大爱,发心立愿,跟着师父同行善道。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