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医院诊所林立,生病了到附近医院或诊所看医生是理所当然且轻而易举的事。 然而,对住在偏远山区,砂州乌鲁峇南一带的原住民而言却是一种奢侈。 2019年10月26日,国际慈济人医会团队秉持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翻山越岭踏入这片人烟稀少的土地,为长屋乡亲义诊,让病患有机会展颜欢笑。
2019年10月26日早晨,逾两百位志工及医护人员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乘坐近七十部四轮驱动车,浩浩荡荡出发到砂州乌鲁峇南(Ulu Baram)指定的义诊场地,为七个村落的原住民服务。
第二小组在一天内前往两个村庄,即弄嫩(Long Nen)和弄冷(Long Leng)进行义诊活动。在往弄嫩的路途上,山路颠簸,大家宛如坐过山车,花了近一小时车程才抵达目的地。在村庄入口处放眼望去,让人有一种世外桃源、与世无争的感觉,小小的村庄住着四十三户人家,约一百七十人。民风淳朴的村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让人感到不舍。
◎ 亲身体验 同理病人
“牙痛时,就让牙齿痛到不再痛为止……”
“如果可以忍都不去医院,太远了……”
“膝盖疼痛时便用土方,到山里采一些药草敷在患处……”
“要等到丈夫出了薪水才有钱带孩子去医院……”
这些话虽然是从数位乡亲口里说出,却是大部分村民处理病痛的真实写照。然而,若了解村民去一趟医院看病的挑战,便不难同理他们迟迟不去就医的原因。
从村落到美里医院(Miri Hospital)的路途颠簸,约六个小时车程才能抵达,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四轮驱动车,交通费不便宜,每人单程需付马币一百令吉。由于无法当天来回,必须在美里过夜,幸运的话可以在朋友或亲戚家借宿一晚,不然还得花钱住旅馆。不仅如此,病人可能需要家人陪伴同行,故看一次医生得花五百令吉以上的说法不足为奇。这样的费用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都觉得难于负担,更何况是低收入的原住民。
“现在我终于明白病患的父母所讲的‘Jalan Teruk’(道路恶劣)是怎么回事。原来带孩子来城市看医生是很艰难的事……”
小儿科医生陈怡燕目前在民都鲁医院(Bintulu Hospital)服务,第一次参与慈济义诊的她坦言,通常原住民的孩子被带到医院就医时,病情已十分严重,小朋友往往生病超过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陈医生过去因为不曾亲身体验,所以常责怪父母,现在的她多了一份同理心。
十八岁的卡罗琳(Caroline Nyuak)已是一名两岁女孩的母亲。她发现女儿拉维利亚(Lovelia Bella Raymond)的皮肤在五天前开始溃烂,于是到附近的政府诊所拿药膏,但女儿涂擦后没改善。
住在弄巫让(Long Urang)的卡罗琳得知慈济义诊团来到,马上带女儿前来就医,节省了一笔到美里医院看病的开销,爱女心切的她说:“如果要带女儿到医院看医生,要等丈夫发了薪水才有钱去,我担心等太久不知道情况会如何。”
慈济义诊团队的到来成了她的及时雨,让她感到安心。她说:“我知道只是涂擦药膏是不够的,今天医生给女儿服用抗生素,我相信会好起来。”
二十四岁的苏菲(Sufviniavianti Mujah)带着儿子阿鹏(Abieygael Akeem)来到义诊现场。六岁的阿鹏长得廋小,看起来无精打采,苏菲表示最近儿子的胃口不佳,陈怡燕医生细心地为阿鹏检查身体,亲切地与他互动,幸好阿鹏除了营养不足并无其他健康问题。阿鹏的个案可说是大多数原住民小朋友的缩影。
笑容可掬的陈医生指出:“这里的家庭因为没钱买品质好的食物给孩子吃,所以小朋友普遍上营养不足,长得很廋、很矮小,无形中身体也变得脆弱,容易生病。 ”
生活品质与经济能力息息相关;以苏菲为例,三十岁的丈夫因为体弱多病无法工作,苏菲只能靠制作及出售手工艺品来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每月最高的收入仅有区区的三百令吉。虽然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但不见苏菲面带愁容,她说:“三百令吉的确是不够用,但三餐不成问题,偶尔身边的亲友也会援助。”
问及孩子的上学的费用有问题吗?她无奈地说:“孩子明年才读一年级,可是我还不知道去哪里找钱……”
◎ 服务完整 缓解疼痛
除了制作手工艺品,许多村民以务农为生,由于常进入深山,受伤的机会高,也常有腰背痛的问题。庆幸的是,在义诊现场透过中医的针灸治疗,病患得以缓解疼痛。普鲁特(Pulut Ayat)和敖鲁音(Ngau Luin)便是其中例子。
普鲁特因背部和膝盖疼痛,首次接受针灸治疗,完成治疗后高兴地分享:“身体感觉好多了,膝盖不痛了,走起路来轻松多了!”
原来普鲁特十五年前在森林里,膝盖不慎被树枝插入,导致严重受伤。虽然尝试过西医、土方等治疗法却无法痊愈,当疼痛发作时便无法工作,只能待在家里忍受疼痛。
普鲁特抱着感恩心回馈:“我打从心里感恩慈济来此举办义诊。对我来说这是完整的医疗服务,慈济提供多样化的医疗服务,包括牙科、中医、西医等,还有剪头发和清除头虱,我真的觉得很好。”
普鲁特表示,由于这是第一次的义诊,很多村民因为不了解慈济所以没来看病,他希望慈济可以再来义诊,到时会号召更多乡亲参与。
老村长敖鲁音是开拓弄嫩小村庄的原住民。今年七十六岁的他目不识丁,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岁数,褐色的肤色让他看起来硬朗、健壮。遗憾的是右眼在早期的一次意外中,被木片弹入而割伤,流血不止,到了医院为时已晚而导致失明。
从未做过健康检查的敖鲁音坦言:“不是我们不需要看医生,而是我们没这个……”
敖鲁音做一个用拇指和食指互相摩擦,代表“钱”的手势,幽默地表示村民没钱到市区看诊。敖鲁音还说:“我喜欢像现在这样看医生,很容易又方便。”
老人家身体并无大碍,只是因长年劳动,身体累积疲劳和一些旧患,经常感到不舒服和疼痛。从未看过中医的他让中医师在背上及腰部扎针做针灸,完成治疗后,他脸上绽开笑容说:“其实我身体本来就没大碍,只是腰部曾经受过伤感到不适,针灸过程让我昏昏欲睡,现在我感觉很好,舒服多了。”
敖鲁音很期盼慈济天天来服务,他说:“若是你们能天天来,我一定会每天都来做检查,确保身体的健康状态。”
◎ 笑脸迎人 村民福利
村民一般上对口腔卫生知识缺乏,自我口腔保健意识不强,有些老一辈的乡亲连牙刷都没见过,牙齿蛀了看牙医更是一种奢侈。义诊现场所提供的牙科服务无疑使村民受惠良多。
牙痛是其中一个最让人难以忍受的病痛。四十九岁已是祖母级的莎朗(Sarang Ding)牙痛超过一个星期,让她无奈又煎熬,她苦着脸说:“因为没钱,牙痛也只得强忍,一直到痛楚消失……”
今早得知义诊活动提供牙科服务,莎朗立刻前来就医,她在等待时的愁眉不展和拔牙后的笑靥迎人成了强烈对比,而且还开心地与医生合照。她嘴里咬着块棉花,口齿不清地说道:“牙齿拔掉了,我很开心。”
莎朗没受过教育,丈夫在多年前往生,育有六个子女,最大的两个孩子已婚,各自拥有自己的家庭。单亲的她没有固定工作,靠打散工来维持朴实、简单又知足的生活。她由衷的说:“我喜欢住在这村落,我把一切都交给上苍。生活虽是清苦,但是我很感恩。”
当天有理发师为她的修剪发,她展露没了门牙的淳朴笑脸,开心不在话下。
在村落里长大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难,政府学校只建立在村民比较密集的小村落。而人口较少的村落如弄冷没有政府学校,莱诺(Lionel)是少有的受过教育之原住民青年,他曾到过市区里的医院补牙,但不久便脱落了,闻悉慈济义诊团来到村里,他借此机会前来重补牙齿。
莱诺说:“慈济的服务确实很好,即使一年来此义诊一两次,对村民来说已是一种福利。”
患上血压高、血糖高等慢性疾病的村民比比皆是,理应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和吃药,但是由于医疗服务的不便,加上村民保健的意识不高,血压、血糖等指数常常无法控制好。
医疗志工在为三十六岁的米亚(Mia Abong)检查血糖时,发现血糖检测器显示“Hi”,表示超过仪表所能显示的数字,震惊全场,医疗人员马上为他打点滴。要在这简陋的空间把生理盐水高高挂起,还真考验大家的智慧,幸好大家集思广益,终于想到把它挂在墙上的高处……
●
有人质疑一年才一次的义诊活动,对村民的帮助不大,是否应继续办下去。柯彩云中医师正面地分享了“捡海星的小男孩”的故事。
在一个海滩,每天的潮汐起落会带来许多海星。有一天,一个小男孩把滞留在沙滩上的海星一个个丢回海里,一位老先生见状对小男孩说:“你看这整个沙滩的海星,你这样做并不能改变什么。”小男孩指着手上的一只海星说:“我知道,但对这只来说,就造成不同的命运。”
柯医师借此鼓励自己和大家:“这故事是让我踊跃参与义诊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