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疾病缠身夺欢颜 难民义诊燃希望

因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中断的慈济外展义诊活动再次启动,使难民病患得以缓解病痛的煎熬。【摄影:张志新】

2024年12月1日,一对缅甸父子走进蒲种义诊活动现场。孩子的双手和双脚布满了脓疮,疼痛让他失去了以往天真灿烂的笑容。病情持续地恶化,让这对父子陷入无尽的痛苦中……

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难民面对的不仅是失去家园的痛苦,更有无法获得基本医疗照护的艰难。由于马来西亚并未签署1951年《难民地位公约》,难民无法享有与当地居民相同的医疗资源,这使得许多人在生病时束手无策。从2004年起,慈济基金会与联合国难民署(UNHCR)携手合作,为难民提供医疗援助和义诊服务,并在这条艰难的路上,为他们带来了温暖与希望。

◎难民义诊  人心点灯

这段合作的开始,源自2004年一封意外的“医疗信件”。当时,UNHCR遇到了一位需要心脏手术的难民,由于缺乏医疗证明,他无法乘机前往国外接受治疗。无计可施之际,联合国难民署向慈济求助,并成功取得所需的医疗证明。这封简单的信件,成为慈济与UNHCR合作的起点,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稳固的伙伴关系,将义诊服务送进了无数难民的生活。

随着合作的深入,2007年,慈济与UNHCR签订了正式的合作备忘录,确立了双方在医疗援助中的责任与分工。从最初的基础医疗服务,到后来的慢性病管理与专科转诊,这一合作不仅为难民提供了医疗照护,还在多方面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每月一次的“外展义诊”,成为了为难民社区送去温暖和关怀的重要方式。

然而,这场合作并非一帆风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义诊活动一度中断。疫情带来的封锁与社区隔离,使得原本的义诊场地无法继续使用,无数难民再次被迫陷入医疗资源的缺乏之中。在这个艰难时刻,慈济与UNHCR并未放弃,而是共同努力,重新启动了义诊计划,并申请通过UNHCR的可持续发展信讬基金为这一行动提供支持。

◎重新启动 义诊服务

2024年,慈济与UNHCR再次联手,于雪隆区域开展了四场义诊活动。这些义诊针对难民社区中的儿童、妇女、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每一次的义诊,都是一次爱与希望的传递。其中,来自缅甸的甘东坦(Kam Dom Thang)与他的5岁儿子马贤桑的故事,让人深受感动。2024年12月1日,是蒲种志工为难民社区举办的义诊活动,甘东坦带着儿子走进义诊活动现场、蒲种公主城多功能礼堂。

2024年12月1日,是蒲种志工为难民社区举办的义诊活动,居住在蒲种社区的难民,陆续抵达义诊现场,志工为他们做登记再挂号。【摄影:胡冰冰】
这些义诊针对难民社区中的儿童、妇女、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每一次的义诊,都是一次爱与希望的传递。【摄影:吴崇民】

孩子的双手和双脚都布满了脓疮,疼痛让他失去了以往天真灿烂的笑容。尽管已经多次在私人诊所求医,但病情依然恶化,让这对父子陷入无尽的痛苦中。甘东坦的眼中充满忧愁,不仅是因为儿子的病情,还有自己长期的牙痛与生活困境。这位来自缅甸的父亲,已经在马来西亚工作了十一年,近期因为妻子怀孕和照顾孩子的需要,辞去了餐厅的工作。他不仅需要应对家庭的经济困难,还要面对疾病的重重挑战。

然而,当甘东坦和儿子接受完慈济医生的治疗后,他如释重担。医生不仅细心地为儿子清理了伤口,还为他开了药物和维他命。他也得到适当的补牙治疗,甘东坦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感激地向医护人员和志工们道谢。

来自缅甸的甘东坦带着儿子来求医,他的眼中充满忧愁,不仅是因为儿子的双手和双脚都布满了脓疮,还有自己长期的牙痛与生活的困境。【摄影:张志新】

◎把握义诊 减缓疼痛

索马里妇女加米拉(Jamila)从朋友中得知这次义诊活动,特意从鹅麦远道而来看诊。她离婚前曾遭受丈夫虐待。2016年,她随雇主来到马来西亚担任女佣。五个孩子目前仍居住在索马利亚。

雇主回国后,加米拉在餐厅担任清洁工。2020年,她在工作中摔倒导致右手骨折。同年10月,她接受了手术并进行了后续的物理治疗。但由于经济困难被迫中止治疗,目前依靠吉隆坡慈济义诊中心提供的止痛药来缓解疼痛。

自受伤以来,加米拉无法举起右手,也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导致她几乎失业,一个星期只能工作两天。白天,她会在索马里社区中心闲逛。晚上,加米拉通常会请求索马里家庭提供过夜的地方,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最近,一群索马利亚学生出于同情心,邀请她免费居住在他们的储藏室。

索马里妇女加米拉(坐者)从朋友中得知这次义诊活动,特意从鹅麦远道而来看诊,只为减轻右手臂的疼痛感。【摄影:吴崇民】

每次工作后,加米拉的右手臂便疼痛难忍,甚至影响睡眠与食慾。中医师陈俗洁为她进行针灸,随后搭配刮痧和推拿疗法,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陈医师表示,随着该区域血液供应改善,她的不适症状会逐渐缓解。最后,陈医师为加米拉开具药物,帮助调节内在功能,达到内外兼治的效果。治疗结束后,加米拉面带笑容,向志工表示疼痛感已明显减轻,深表感激。

中医师陈俗洁(中)为加米拉(右)进行针灸,随后搭配刮痧和推拿疗法,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随着该区域血液供应改善,她的不适症状会逐渐缓解。【摄影:吴崇民】

◎一家四口 得解病焰

牙医蔡雪棻医生多次参与义诊活动。她有感:“虽然为难民提供的帮助有限,但所有牙科医生都竭尽全力,期望能加速解决难民的牙齿问题。”在义诊过程中,有一台牙医设备发生故障,对于一些较为严重且无法当场处理的问题,蔡医生安排患者转至吉隆坡慈济义诊中心接受进一步治疗。这也是“外展义诊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目的,让难民了解,如有健康问题,可以前往慈济义诊中心寻求帮助。

牙医蔡雪棻医生(左)有感:“虽然为难民提供的帮助有限,但所有牙科医生都竭尽全力,期望能加速解决难民的牙齿问题。”【摄影:王秋缌】

来自缅甸的妇女马特布(Ma Htuby Phuw)一家四口,一早便在公主城七号环保站等待志工载送前往义诊现场。马特布的长女接受了牙齿拔除和洗牙服务。拔除了疼痛的梦魇,小女孩马上展露笑颜,马特布深表感谢。随后,他们来到西医区,马特布的丈夫有高血压问题,医生并为他开立降压药,提醒他按时服药并定期检查血压。

马特布表示,自己经常在公主城七号环保站参与环保工作,得知此次义诊活动,才能与丈夫一同前来就诊。往后会继续参与环保工作,传递爱心与正能量,以回馈慈济志工对她一家的帮助。

拔除了疼痛的梦魇,小女孩马上展露笑颜。【摄影:王秋缌】

◎医护志工  义诊回馈

此次义诊活动中,来自不同领域的医生们也分享了他们的感受和体会。刘佩佩,一位家庭医生,首次参与难民义诊便深受触动。她在医治病患的过程中发现,许多难民并非刻板印象中的文盲,他们对自己的病情有清楚的了解,并且希望能找到更便宜的治疗方式。刘佩佩说:“可以帮到他们是一件好事。”她还提到,有些患者长期背痛却未能接受治疗,这需要持续的关注和照顾。

小儿科陈培元医生则表示,难民群体中的许多病患因为长期处于食物匮乏和营养不良的状态,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对他来说,这场义诊活动不仅是一个帮助群体的机会,更是一个履行社会责任的平台。他表示:“我抱着感恩的心来参与,希望能帮助到难民。”

具有国际义诊经历的叶颖倪医生强调马来西亚难民医疗需求的庞大和紧迫。她表示,与其他国家不同,这里需要帮助的人太多,让她有时感到无力。她希望更多医生能够加入这场义诊行动,帮助难民们了解自己的病情,并提供正确的医疗指导。

在蒲种难民义诊活动中,共有一百八十三位医护志工与慈济志工携手合作,成功服务超过一百五十位难民。

● 

从2004年的合作,到如今的深度伙伴关系,慈济与UNHCR的合作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这段跨越时空的合作,改变了无数难民的生活,为他们带来了不仅仅是医疗的帮助,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扶持的温暖。对于难民来说,这场义诊不仅是健康的重生,更是希望的光芒。

正如UNHCR的公卫主管杨佳胜所言:“这不仅仅是一场义诊,更是一场共担的行动。”面对未来,无论风雨多大,慈济与UNHCR都将携手并肩,为这条“健康之路”上的每一位难民,撑起一片天。
 

慈济与UNHCR的合作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这段跨越时空的合作,改变了无数难民的生活,为他们带来了不仅仅是医疗的帮助,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扶持的温暖。【摄影:王秋缌】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