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讲师的魅力 在于真诚清晰与温暖

每位志工,本身都拥有一段珍贵的生命故事。当有一天您站上台,分享的不只是经验,而是一个又一个触动人心的篇章。【摄影:李秀君】

2025年9月20日,吉隆坡慈济静思堂迎来一百零八位志工共同参与“成为有魅力讲师的关键”课程。回首人生的旅程,或许您也曾因为某位讲师的一句话而深受触动,甚至因此改变了一个决定或行动。当天的课程提醒我们:“魅力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可以学习与培养的。”它来自三个关键,那就是真诚的心、清楚的内容、温暖的互动。

慈济的讲师,不只是传递资讯的人,而是承担“传法、传心、传爱”的使者。而身为一位志工,本身就拥有一段珍贵的生命故事。当您有一天站上台,不仅仅是在分享,更是在述说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能让听众在其中找到共鸣,从感动中萌生善念,并实际付诸行动。

吉隆坡慈济静思堂迎来一百零八位志工,参与“成为有魅力讲师的关键”课程。课程提醒大家:“魅力不是天生的天赋,而是可以学习、培养的能力。” 【摄影:李秀君】

◎从心出发的讲师之道 

刚卸下慈大附中第八届校长重任的李玲惠校长,已经第七十四次来访马来西亚。她在课程中特别指出,在慈济并没有“讲师”的限制,每一位慈济人都能成为传法者,把自己生命中的感动、欢喜与价值分享出去。她强调,分享的基础在于“心态正确”,愿意将正知、正觉、正思维传递给他人。

她进一步阐述,讲师需要具备几项基本能力与技巧。首先是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分享并带动他人;其次是准备,讲师必须了解并依据听众的背景而设计内容,避免千篇一律;再来是表达技巧,包括声音的高低起伏、音量控制、停顿、语速的变化,再搭配手势、眼神与微笑,使分享更具感染力。而若能透过故事化的方式,加入真实与情感,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否则,即使故事再多,也可能流于平淡,无法留下深刻印象。

在“同理心”与“真诚”的表达上,李校长特别提醒,语言、动作与时机都会影响听众感受。例如访视时,应避免居高临下,而是蹲下身子,以柔和的语气与眼神互动,让对方感受到被关怀而非施舍;在汇报时,也不只是完成任务,而是带入真切的感受与情感,才能触动更多人的共鸣。

她特别强调:“表达的感染力来自真诚,'说我所做,做我所说'。”除了语言之外,触觉(如拍拍肩膀、拥抱)、氛围营造,以及细节用心,都是增强感染力的重要元素,而这分感染力最终也会转化为深远的影响力。

面对许多人害怕上台的困境,李校长以自身经验鼓励大家。她回忆小学五年级时,第一次代表全校在毕业典礼致词,虽然紧张得不断想上厕所,但在老师的陪伴与不断练习下,最终勇敢站上讲台。当时父亲偷偷请摄影师纪录,并在礼堂窗外抱着妹妹微笑注视她,说道:“姐姐在那里演讲。”这分目光与支持,成为她一生演讲的力量泉源。

“第一次勇敢跨出的那一步,格外重要。”她强调,只要透过练习与信念,每个人都能站上讲台,成为传法的菩萨。李校长也对所有慈济人寄予期许,愿人人都能勇敢说出属于自己的真善美故事,把慈济精神广传,启发与感动更多人。

李玲惠校长勉励有魅力的讲师,源自真心、准备与互动。【摄影:李秀君】

◎坚持不懈 自我期许勇于承担 

张月瑜(明倩)感恩这一次有幸成为助教团的一员,在过程中既有激励,也有挑战。她回想说道:“自9月初次见到李校长以来,短短两个星期里,我们在网上见了五次面。每一次的纲要版本都不一样,但核心内容却始终不变。这让我深刻体会,每一次分享都是唯一的因缘,必须全力以赴,因为我们不晓得是否还有下一次机会。 ”

她表示,李校长的水准很高,让她看见自身的差距,也提醒自己必须更加用心。校长手把手引导,把零散的想法与经验系统化,让她体会到:其实每个人都能成为讲者,重点在于如何把“我所说、我所做”整理成有架构的内容,呈现给听众。过程中她领悟到,分享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会众。听众才是主角,讲者只是配角,任务是把话语带着温度与诚意传出去,拉近彼此的距离。

在准备纲要的过程里,张月瑜也学习到“因人而异”的重要。无论是教练、大爱妈妈,还是一般志工,每个人的层次和背景不同。李校长提醒,要用故事带出感觉,让人能对号入座,从故事中学习,并带回一些能改变生活的方法。唯有如此,分享内容才会真正落在听众心中,而不是听过就忘。

她也深深敬佩李校长的投入。即便常常为了修改简报熬到深夜三、四点,校长依然保持活力,持续付出。这分精神让她自我期许,有一天能延续这分热情与勇气,无论年龄多大,都能继续学习与付出。

整个过程中,她得到最深的提醒是分享不能只是讲给“神”听,而是要用人人听得懂的语言,浅白却有力量,带着同理心。唯有当对方感觉到被理解,才会愿意听下去,甚至产生改变。这段经验,让张月瑜更加确信学习与分享都是一场修行,每一次承担,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

张月瑜感恩学习,以真心分享触动人心,每次承担都是养分。【摄影:李秀君】

◎表达技巧 拉近师生距离

与此同时,另一位参与者庄贵贺也深有同感。他觉得这次课程收获颇丰,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李玲惠校长阐述的“有魅力的讲师”与“普通讲师”的差别。回顾过去的讲台经验,他坦言,自己常常遇到学员反应不大,无法确定他们是否真的在聆听。这种情况让他感到紧张与不自在。然而,透过今天的学习,他意识到许多地方其实可以改善。

他特别认同校长强调的“充分准备”。讲师除了需要内容完整外,教材(如PPT )、故事以及事前演练,都是不可或缺的。课程中也提及,语速的掌握、停顿的运用,以及肢体语言与手势的搭配,都是提升讲师表现力的重要元素。庄贵贺形容这些提醒犹如醍醐灌顶。他说,过去自己上台时,总是双手紧握着麦克风,不敢有太多动作,显得僵硬。今天的学习让他理解到,适度的肢体语言能够有效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分享更具吸引力。

他同时也认同“同理心”的重要性。过去他以为,只要把内容讲好就足够了,却忽略了听众的状态与感受。事实上,听众在不同情境下也需要动力与共鸣。若讲师能设身处地去体会,便能更好地带动氛围,提升互动效果。庄贵贺表示,未来他会透过持续练习与改进,将今天课程中的启发融入实践,期许自己在下一次站上讲台时,能够带给学员更多收获与共鸣。

庄贵贺学习:故事、技巧与同理心,是魅力讲师的关键。【摄影:李秀君】

◎讲者退居配角 启发教育初心

在课堂另一角的志工陈浩茏也深受触动。身为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的他铭记校长的一句话: “每一次见面可能都是我们跟观众的最后一次,所以要把握每一次的机会,因为错过了就没有了。”这句话让他反思,讲者的责任不仅是技巧上的展现,更是一种心态上的觉悟。

他深知教学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一次次与孩子心灵的交流。他坦言,面对七、八岁孩子的注意力与行为挑战,传统的长篇说教往往无效,甚至引来反感。当他听到李校长说“一段动人的故事胜过千万句说教”时,内心为之一震;原来,故事能取代说教,让学生从感动中培养品格。

课程中,李校长不仅透过实例与影片示范故事的力量,也从简报细节提醒大家:字体大小、背景对比与流程设计,目的不是追求华丽,而是帮助听众“清楚接收”。这让陈浩茏反思,过去自己在准备教材时,常以成人视角设计,却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力。唯有回到孩子的高度,用浅白的方式传达,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最触动他的一点是李校长所说的:“主角不是讲者,而是观众。”这句话颠覆了他对教学的传统认知,提醒他老师的角色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者,而是陪伴与启发的桥梁。他也自我反思:“有时候老师说了很多,但学生吸收多少?我们是否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准备与引导?”这些问题,让他重新检视自己教学的初心。

陈浩茏反思:以孩子角度设计课程,才能真正触动心灵。【摄影:李秀君】

这一场“成为有魅力讲师的关键”课程,不仅仅是一次技巧的培训,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李玲惠校长以真诚、专业与慈悲,提醒我们,一位讲师的魅力,来自心态的正直、内容的清晰,以及互动的温暖。她以自身经验,勉励每一位慈济人勇敢跨出第一步,把生命故事化为分享,让善念在听众心中生根发芽。

三位参与者的分享,也从不同角度印证了课程的力量:张月瑜体悟“讲者退居配角,听众才是主角” ;庄贵贺找到提升表达的方向,学会用同理心带动氛围;陈浩茏则重新检视教学初心,明白故事与真诚比说教更能触动孩子的心。

这些体会凝聚成一个共同的答案:魅力不是天生,而是愿意用心准备、持续学习、真诚付出。唯有将“说我所做,做我所说”落实于日常,每一位慈济志工都能成为传法、传心、传爱的讲师。这堂课程的真正意义,在于启发我们在每一次分享、每一次互动中,都把握机会播下善的种子,让慈济精神在人群中持续传递、开花、结果。
 

志工们专注聆听,每一句话都用心吸收;在合唱时,彼此的声音交织成和谐的乐章,感受团队齐心的喜悦。【摄影:李秀君】
课堂上,志工们收获满满,随着李玲惠校长的引领,人人心头涌起暖流,激荡出深深的共鸣。【摄影:李秀君】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