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济社会教育推广中心(简称社教),让民众有二度回到学习殿堂的机会,除了快乐学习,更着重于人品教育与生活伦理涵养,促进社区家庭和谐,和乐平安。
早年,台湾社教团队来马关怀时,曾经分享随班志工角色,她们说:“随班志工不是书童、也不是在处理琐碎事,而是用最美的身教来影响他人。”
自2003年起,慈济马六甲分会成立社会教育推广中心,入夜时刻,甫下班的学员身影匆匆,柔柔灯光下,总会看见有志工弯腰递鞋袋,一声关心和问候,如习习和风也像涓涓清流,让人们首先静下心来,感受到暖暖人情味。
来社教十载的随班志工罗惠兰(虑妍)提到:“这里接待人们的方式很不同,声色柔和,我喜欢这样的场景,我们也要以这样的形象来接待新学员,结交许多好朋友。”
二十载的随班志工戴秋云分析说:“茶道班氛围很柔和,花道班和手语班气氛很活泼,这三班师资多由慈济志工组成,静思语和美善故事随时随地都在分享……”
◎ 自动请缨当随班
年轻时在佛学会军鼓队,担任小鼓手的罗惠兰,性格乐观,语气充满活力,仿佛永远不会累。1998年,先生带她去看看慈济马六甲现场发放活动,她发现慈济同样是佛教团体,所做的慈善服务却不像一般所想。尤其参访后聆听志工分享,她感觉这团体仿佛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习,像环保、教育等,她告诉自己,有朝一日一定要参加。
然而这一念起,却得经过长时间的酝酿。那一次参访后,她的“心动”就此搁着,缺乏动力再前进。直到2010年入院动手术,对面床位就是慈济人,一直和她分享和邀约她到慈济,她告诉自己,时机到了,是时候再去慈济了。
次年,她把四岁女儿送到慈济大爱幼儿园;2013年,她陪伴女儿参加社教的儿童水墨画课程,顺便参加同一天的瑜伽课程,她还记得当时负责执教的老师是志工黄淑华(慈琚)。而那一梯次结束后,女儿没有再继续上水墨画课程,她反而留了下来,自此和瑜伽结下不解之缘。
“白天在律师楼工作压力大,想要寻找一个地方消耗和纾解,而且我喜欢运动类型的课程。”在社教她参加不同的瑜伽课程,也参加过易筋经,如今每星期一二三都可看见她身影,有时候是学员,有时候是班长,有时候是随班志工。
记得第一次是因为晚间烹饪课程缺乏随班志工,于是她在朋友、也是易筋经师资之一刘金英(慈谦)安排下,自告奋勇承担此任务。当天晚上,要将斋堂一隅设计成烹饪教室,她和男众志工一起将煤气桶、锅具餐盘等搬出来,印象最深就是搬搬抬抬!
◎ 发挥本色的所在
晚上到社教上课,她经常看见慈济志工身穿多种制服,有时候是灰色上衣,有时候是蓝色,还有西装、旗袍、庄严的八正道,她很好奇,怎么那么多种制服?“因为想要了解慈济,我就投入志工培训……”她说起来很是有趣。
一路顺畅的志工培训过程,在2014年遇上伊波拉病毒肆虐,一群志工无法集体回台受证,已经订了机票的罗惠兰和几位志工到台湾旅游,到其中一所静思堂参访,因缘殊胜遇见证严上人行脚到该处。她笑说,当时被引领到上人面前,她们像小学生一样惊慌失措,忘了跪拜!
参与慈济,其中一项很特别的活动就是经藏演绎,她举例2015年《法譬如水》经藏演绎,百多位、千多位的志工,许多都是叫不出名字的法亲,却可以一同站上舞台发光发热,这是鲜少及难得的经验!那次过后,身边法亲一直鼓励要把握因缘,于是只要有经藏演绎,几乎都可看见她的身影。
虽然如此,她坦言最爱还是社教,倘若没有社教让她发挥爱运动本色,她与慈济的缘分可能会更浅或更短,无法长达十年之久。
而成为随班志工,是搭建学员和老师之间的桥梁,如果有新学员遇到问题,她们可以指引,老师遇有突发状况,她们可以及时协助安排和处理。除此之外,在旁学习,还可让身子动一动,经常下课回家,换得一夜好眠!
◎ 我也做好事看看
“我参与过社教中心的茶道班、手语班、瑜伽班,还有易筋经,而且我做了茶道班随班志工很多年……”志工戴秋云(虑秋)是社教最早的学员之一,也是最早期的随班志工。
她和社教相遇在2003年,与慈济接触却是更早时候。还记得1999年,年轻的戴秋云在马六甲皇冠广场遇见慈济人在为国际赈灾义卖筹款,当时她被一帧帧讲述慈善故事的文宣看板感动了,心想,大家在做好事,我也来贡献一点力量吧!于是填写表格成为慈济会员。当时大爱电视台在本地并不普遍,为了传扬美善清流节目,慈济会所经常录制大爱台节目,供志工与会众租借。她因为爱上《大爱剧场》,租借同时缴交善款,成为她经常来慈济会所的主要动力。
但她对慈济的接触和了解仅限于此。直到2003年社教成立,当时配合政府对终身学习的呼吁,吸引不少媒体前来报导有关社教最初开班的花道和茶道课程。戴秋云从报章获知,被茶道引发兴趣,于是报名参加。
“没想到学了一期课程,社教干事何翠英(慈翠)找我当茶道课的随班志工,我喜欢这里的环境,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二人抱着“舍我取谁”及好奇想学习的心,承担的棒子一接近二十年。
◎ 陪伴聆听当随班
茶道课随班志工做了好多年,她一直是最佳配角,哪里的课程缺少人力,她随时补位。大型活动如结业典礼、组团户外联谊等,她在幕后搬搬抬抬;需要往外招生,她拿着宣传单就走出去,为了社教多方成就,是属于默默耕耘、无闻、不可缺的角色。看见留下的学员愈来愈多,她转当瑜伽班志工。
为了传递美善,戴秋云必须站在人前分享静思语好话,或一则美善小故事。过程中人天交战,但是团队就是给予信任,让她不断尝试,从失败重新站起。廿年过去,她终于自信满满,不再战战兢兢。
随班志工是课程很重要的软实力,戴秋云说,长期陪伴,学员熟悉了,也比较能敞开心胸。例如一次有学员向她吐露心事,她尽自己能力,与对方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化解困境的方法,临离开看着对方有释怀的感觉,她的心无比舒畅,但愿自己的分享能帮助对方度过难关!
此外,她也坦言,社教的氛围是一种境教,是学员最大的吸引力,许多重来学习的人们都说,在工作上面对许多压力,下班后来社教上课感觉很放松;即便戴秋云也是如此,一星期一次来这里和志工聊聊天,和学员说说话、培养感情,也是她转移注意力、远离烦恼的时刻。
◎ 平时所学用一朝
六年前,家人出事了,需要有人近身照顾。戴秋云不忍增添八十多岁老母亲负担,只请她帮忙小部分,自己则每隔一天驱车回娘家,承担起其他的照料。她感恩先生宽容,让她周末日可以全心照顾,多年来,为家人节省不少费用。
谈起对家人的疼惜、一度停顿哽咽的她,坦言若无慈济法亲和证严上人的佛法支持,她可能未必是今天的自己。
因参与茶道课程,她进一步认识了最喜欢的慈济环保活动,很契合她从小节省的习惯。付出过程中,动动身子、浑身大汗,同时也挥洒掉扰人的烦恼,她很喜欢!持续参与社区其他活动,2015年从上人手中接过委员证。她最爱观赏《人间菩提》和《大爱剧场》,认为上人开示每每都讲中她心事,而真实人生故事就好像发生在身边的人与事一样。此外,她在手语班所学的技巧,后来也贡献在慈济经藏演绎活动中,易筋经所学则用于日常保健。
点滴的用功并没有白费,当无常发生时,她也许能够不予理会;但是上人的话徘徊在脑海:“我们做慈善访视,连苦难的外人都去关心了,自己家人发生事情,我们岂能不关心、不理会?”让她毅然放下,照顾自家人。
一句话让她实践,二十年功夫用在一朝,甚至更长时间,她再度哽咽,笑中带泪说:“我常常跟家人说,幸好有慈济,你要谢谢我的师父,是我的师父教会了我,才有今天无怨无悔的我……”
●
慈济社教二十年,感恩有社教福田,让有兴趣者参与和耕耘心地。曾经忙碌起来,几乎天天晚上要往社教报到的罗惠兰,深刻体会前方拓荒者的不易,诚恳希望社教能让更多生活忙碌的人,心情得到解压,为人生开拓更多潜能!
曾经有学员因为受社教环境和随班志工的软实力所吸引,成为社教课程师资,还带着孩子参与亲子班活动。感恩人生半百,依旧过得充实,就像青菜配白饭的日子,增加了酸甜苦辣等多重滋味,很精彩。
从学员到随班志工,再成为慈济受证志工,戴秋云露出小小酒窝说,慈济社教是一块大福田,二十年来承担的心依然不变,而且随班多年,处处可见熟悉的脸孔,和她一样成为慈济志工,投入慈济各项志业,或是一样成为随班志工。她相信这股爱的循环,会持续下去,人人会在善与爱的环境中得到更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