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少班保持过往口号:“慈少就是要这样玩……”从不愿意上课到一直期待更多课程,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快乐学习与成长。
2024年11月10日,阳光明媚的周日中午十二时,慈济雪隆大北区位于甲洞的慈济吉隆坡静思堂办慈少圆缘。参与演绎的慈少们,班父母和志工在280讲堂紧锣密鼓地进行彩排和仪式流程。当天,共有两百五十三名慈少、班父母、家人、嘉宾以及志工出席大喜日。
在温馨的氛围中,会场不时响起流行音乐的旋律,充满青春活力,感染在场的每一位。
七位慈少以歌曲〈世界那么大,还是遇见了你〉,温暖感人的旋律拉开序幕。随着歌声的迴荡,观众感受到慈少成员之间深厚的情谊,会场内充满感恩与珍惜的氛围。
当天的慈少圆缘活动以今年所学的《八大人觉经》的六大主题即:摄心、少欲、精勤、修慧、惜缘和净心来呈献六场话剧。
来自白沙罗北2呈献的话剧主题“摄心~疫情无常”,背景以行动管制令期间,在面临学校停课,居家学习、网课的压力下,剧情不仅诠释了一个无常的变化,描绘了年轻人如何在逆境中面对疫情带来的突变、挑战、学习与成长。
接下来,由峇都喼社区慈少透过话剧主题《少欲~心灵的富足》,带出学习理性消费、珍惜与环保意识。剧情一开始,慈少因冲动网购而花光零用钱,买了许多不需要的物品,最终闲置一旁。他们逐渐意识到,这种消费不仅是金钱的浪费,也是对环境造成负担;同时也意识到用餐时一样需要适量,避免浪费食物,对自己、也是对环境的一分尊重。
第三场话剧主题“精勤”由白沙罗北一的慈少演出着名大马羽球健将“李宗伟的人生历练故事”,故事情节诠释了他对追逐梦想的努力和坚持。舞台上,慈少孩子展现了李宗伟面对资源匮乏到身体受伤,始终坚持不懈地训练、永不放弃。这场表演深刻表现,要实现梦想不仅需要毅力与勇气,只要不轻言放弃,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第四场话剧“修慧~遇见更好的自己”,剧情围绕着父母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沟通与理解的差异。剧中的角色小敏热爱电子竞技,却遭到父母反对而引发激烈争执。随着陶晶莹的〈太委屈〉响起,观众感受到小敏的孤独与对梦想的渴望。在朋友的鼓励下,小敏学会了和父母沟通,并向父母保证自己不会耽误学业。与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曲〈永不过时的温柔〉的旋律响起,小敏感受到家人背后无私的爱与包容。
第五场的话剧“惜缘”则由峇都喼第二组的慈少团队演绎,剧情穿越到梁、楚两国的瓜田场景,环节中展示了宽容与善意的态度带来的和平与成长。透过这段演出,慈少们学习到维护良好缘分的重要性,并体会到宽容和包容才是解决分歧的根本途径。
最后,第六场的话剧为“净心”,剧场以经典故事《西游记·女儿国》 为背景。让大家深刻理解环保5R原则:“拒绝(Refuse)、减少(Reduce)、再利用(Reuse)、回收(Recycle)、修复(Repair)。”的重要性。慈少们以幽默的方式扮演孙悟空、唐僧和寳丽龙的角色走入群众的互动,让大家深刻了解环保意识与日常实践的重要关系。
节目尾声,慈少与家长们一起观赏班父母献唱的〈亲爱的旅人〉。在温馨的旋律中,突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音响设备发生故障,音乐戛然而止。但是在台前献唱的班父母们并没有表现慌乱,反而精神抖擞,情商极佳,依然可以让柔而坚定的歌声继续瀰漫整个讲堂。真挚的歌词虽然欠缺了伴奏的音乐,但班父母却真实地诠释爱的力量,情感交织中,让现场所有人都深深感动。
慈少圆缘,象征着慈少孩子们告别童年、迈向青春少年成长的历程。父母的叮咛和祝福成为孩子前进的光明。一首无音乐伴奏合唱成为了亲情的最佳诠释,让慈少们在歌声与情感的交织中体会到爱的力量,在家人的支持和祝福下勇敢走向未来。
◎学习与收获
参与静思堂慈少班课程里,陈思因经历了一段充满成长与启发的历程。她回想起过去自己的挑食,遇上饭菜不合口味,常常随意倒掉。在慈少班课程中,让她了解到山打根无国籍人士面对生活上的困境;长期以来,他们靠着吃别人丢弃的厨余维生,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她,让她反思自己活在美好优渥的环境,却不经意地浪费食物。从那时起,她开始改变自己不对的饮食习惯。在用餐时,衡量自己每餐所需要的份量,学会了珍惜食物。
以前,她常要求父母购买玩具和饰品,甚至还迷上韩流,她不惜花钱,毫不吝惜地购买偶像周边产品。然而,慈少班的学习让她重新检视这些习惯,让陈思因开始明白节俭生活的真谛,养成了勤俭的好习惯和生活态度真正意义。于是,她学习把自己省下的零用钱存进竹筒里,捐给有需要帮助的人,带给贫苦人温饱的希望。看到自己付出的一点贡献可以温暖别人,她感到充实和满足,生活也变得更有意义。
◎领悟与成长
林榆昕的母亲吴川婷,反思与女儿关系的改变。曾经浓浓的母女情,如今因为手机和朋友的影响,关系渐渐疏远。她感到很困惑,希望透过慈少班重建母女关系。在课程中,她逐渐意识到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光靠说教是不够的,行动更为重要。在参与慈少课程中,她领悟到“身教重于言教”,并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去影响女儿。透过慈少班的学习,吴川婷体会到倾听和沟通的重要性,逐渐懂得如何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林榆昕一开始对慈少班不感兴趣,甚至拒绝了,认为这只是一个严肃讲道理的地方。然而,随着课程的进展,她逐渐适应了轻松愉悦的氛围,结交了许多朋友,尤其是参加“Plogging(慢跑净街)”的活动。她感到一种特殊的责任感。在这些活动中,她逐渐找到了乐趣,体会到课程不仅让她成长,也帮助她建立了同理心。母女俩逐渐拉近距离。
吴川婷表示:“现代人确实很容易被手机吸引,但我们需要在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中找到一个平衡。”我们要学会放下分歧,以理解的心态看待女儿的兴趣,逐步调整心态,与女儿建立更加融洽的沟通。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吴川婷逐渐明白“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的高度”。
她觉得自己唯有不断提升,才以更好的状态陪伴孩子成长。女儿林榆昕则透过环保和义卖筹款活动获得了实践经验,也学会了用心付出。她深刻体会到“空过一天,不如实用一秒”的意义。
◎善的涟漪
选择慈少班对张文成和女儿来说是正确的方向,最大收获是学习如何做个好父亲,如何与孩子沟通,是一门深入的功课。因为父亲想成为讲师的愿,女儿为了成全父亲的心愿,所以答应一起参与课程。
其实一开始,女儿好像被逼来上课,从第一年不愿意参与,到第二年的完全投入,让他感觉到女儿在参与过程中,自信心增强了。感恩社区团队给予他们的信任,针对李宗伟的话剧,爸爸说:“我们团队不是最好的,但是我相信我们是最用心的。”班父母的信任与成长是大家一起配合,唯有透过双向沟通,才有机会交流、互相了解。从父母的角度来看,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在一个善的环境中学习、引导和成长。
常处在善良的环境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充满爱心、更宽容,更具有慈悲心和包容心。希望这样的身教,让善的效应一直传承下去。他们坚持完成每一堂课程,不轻易放弃,也不找藉口不来上课,他说:“身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在课程学习中,我终于明白,当小爱化为大爱时,永恒、无私的爱与关怀,更让我心灵上感到富足与祥和。”
随着时代变迁,父母除了倾听孩子的心声以外,也必须懂得彼此的互动和鼓励,让孩子得到肯定。最后,他不忘鼓励,“慈少班是我们共同学习成长的平台;课程的学习是有规划及有价值,也是我最大的收获和感动。”
●
座上嘉宾,两位社区和气组长伍锐文(济锐)和林建聪(济援)纷纷表达欣慰。伍锐文第一个感觉是亲子间正向发展,把爱说出来。希望接引他们回归社区一起行善造福,启发悲心,进而灭苦,有佛法就有办法。
林建聪欣喜看到亲子关系更加融洽,慈少已经分辨出需要和想要,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表达做环保的重要性。看着亲子间相互的成就上课,生活教育或品格教育,双方都能够互补,彼此透过沟通,对彼此更了解。
亲子间从磨合到走入孩子的心灵世界,是要经过沟通与学习,慈少班保持过往口号,“慈少就是要这样玩。”只要找对方法,玩也可以增长智慧;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相学习,提供有趣的学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