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慈济学习中心的接续成立,惠及众多失学的非公民孩子。然而,学习中心除了硬体设施,最重要的还是软体。因为是“黑区”(注1)的缘故,师资的流动性高、孩子们的纪律亦欠佳。老师们除了教育知识,更要有爱心与耐心地培育这群孩子。于此,稳定的师资,是让孩子们积极学习的重要一环。
东马沙巴州的人口中有百分之三十是非公民,他们没有合法的身分,是从菲律宾、印尼来的移民,在海岸线落地生根,人称之为“黑区” 。 2013年,证严上人鼓励马来西亚慈济人落实百万好菩萨大招生的因缘,志工走入“黑区”去关心那些非公民人士的生活情况,才发现他们的孩子都失学了,需要帮助。
如何把黑区变成亮区?这些非公民的住民,都是最需要救助的一群。上人慈示:“人间的希望在教育,孩子的童年随着时光分分秒秒地过去,但愿慈济人的爱不间断地陪伴孩子长大……”慈济雪隆分会执行长简慈露说:“上人提醒,济贫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孩子的教育;上人的这几句话,我们要重重地听入心……”
◎人间希望 在教育
于此,面对没有场地、资金不足、师资短缺、没有营运学习中心的经验、教育部官员的批文等种种挑战,志工逐一地克服,终于在2017年设立沙巴斗湖慈济学习中心(简称:学习中心);2022年5月9日,山打根学习中心也紧接着开课。
亚庇沙加村座落在沼泽地里,蜿蜒破烂的木板桥摇摇欲坠,志工带动亚庇沙加村的村民,以人工搬运让建筑材料运送上山坡,顺利地将学习中心建在山坡上,与山打根学习中心同日开学。
学习中心除了硬体,最重要的还是软体,老师难找,少有人愿意走入黑区;身为老师的除了传授知识,更要有爱心与耐心地培育这群孩子。
自学习中心开课以来,慈济雪隆分会的慈济教师联谊会(简称教联会)团队,自费前往东马,为三所学习中心的老师们,共进行了六次的师资培训。 2 024年9月6日和7日,慈济雪隆分会举办同仁营,三所学习中心的二十位老师们都来到吉隆坡慈济静思堂,于是教联团队企划接着两天(9月8日和9日)的师资培训课,除了强化老师们的教学技巧,更传递了良师之道的精神理念,冀望大家学有所成,让学习中心的学生们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启发“良知”与“良能”。
这次课程,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是慈济教育理念与精神的传递,希望学员能感受到大爱的力量和教育的使命感。第二部分是教学技巧的提升,毕竟老师是需要不断地精进。第三部分是“法”的部分,讲解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这三部分的课程设计,旨在让老师们在实践中获得均衡的发展,同时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精神修养。
教联会于两个月前就开始企划,慈济雪隆分会教育合心干事李玉清(慈白)表示,培训课的讲师们都来自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慈济大爱幼教、各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因为他们的教务繁重,时间的安排有限,需要事先协调和沟通。除了讲师,各功能组工作人员一共动员六十位。
李玉清认为,如果一所学习中心的师资流动率高,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老师们能够稳定在教育岗位上是非常重要的事。每位老师都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学生难以适应频繁更换老师的情况,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的目标是稳定师资。”
师资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老师的个人意愿,也取决于教联团队为他们提供的支援和训练。要确保他们觉得自己具备足够的教学技能,能站稳岗位,并从教学中获得成就感。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最终受益的就是学生。
◎守恒力量 为教育
李玉清继续道:“相较之下,目前看到老师们最大的收获是信念的转变……”留在学习中心的老师们,明显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体认到身为老师,不仅要教导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如果孩子无法享受学习过程,再好的教材也难以发挥效果。所以老师们必须提升自己,只有自己不断进步,才能带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体验。
努鲁(Nurul Mariana)是沙巴斗湖学习中心的教师,她在这所学校服务了将近八年。自2017年斗湖的学习中心成立以来,她见证了学校的两次发展。从旧建筑到如今的新校园,学校的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她最珍视的,是那些缺乏能力、没有合法证件,或因经济因素无法支付学费的学生。虽然这些学生渴望学习,但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机会,这就是让努鲁继续坚持在教育岗位上的动力。
她续说:“他们缺乏关注、缺乏教育,缺乏来自家庭的爱。所以,我希望成为他们的母亲、父亲和老师。”这些年来,努鲁经历过一段艰难时刻,尤其是在学校起步的初期。她坦言自己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只有SPM(马来西亚教育文凭)的学历,但这并没有妨碍她为孩子们奉献爱与关怀。
最初的教学环境充满了挑战。早期的学校建筑因为年久失修,甚至出现了小动物入侵的问题,健康条件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新冠肺炎疫情行动管制令期间,学校不得不暂时关闭,但她和团队坚持了下来,并在疫情结束后搬入了新的校园。新学校设施完善,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教学环境。
在这两天的教师培训中,努鲁感到格外的充实。她不仅与来自其他学习中心的教师们建立了联系,还学习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她计划每天阅读一段“静思语” ,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升华。
努鲁希望成为一名慈济志工,并有机会前往台湾受证。她相信,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给予有需要的人关怀与希望。
◎教育责任 无惧心
来自亚庇的佩希拉(Priscilla Tony)老师是一位卡达山族女性。 2021年,她的家乡宾南邦村(Kg Penampang)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村民们苦不堪言。就在这时,一群慈济志工前来勘灾,她不禁感慨:“怎么会有这么一群好心人来帮助村民?”虽然佩希拉的家位于高地,没有受到灾害的直接影响,但她却对村民的痛苦感同身受。偏远乡村的道路难行,于是她主动请缨,带领慈济志工前往更偏远的地区进行勘灾。
从那时起,慈济志工给佩希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后,她得知慈济学习中心正在招募教师,便与闺蜜一同应征而受聘。佩希拉的住家距离学习中心有五十公里远,为了赶上七点半的课程,每天凌晨五点半,她们便开始启程。到达社区后,还要面对上下班的交通堵塞。傍晚,每每花费约两小时才到家,遇上雨天则更迟。
日复一日,她依然坚持不惧辛苦地奔波,佩希拉表示,这是一种责任,并常以一句静思语勉励自己:“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能升华自我的人格。”两年来,她已经把自己视为学习中心的一员,无法忍心看到那些无国籍的孩子继续受苦。她希望透过给予这些孩子爱与关怀,抚慰他们幼小的心灵,并用教育的力量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
教育,不是因为看到成果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会看到成果。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无论是教联团队或学习中心的老师们,都必须耐心等待花开,给学生足够的关怀和支持,等待他们成长与进步。
注1 :马来西亚沙巴地区的人口很多是来自菲律宾南部、印尼等地的非公民,他们在海岸沼泽地上搭建简陋高脚屋栖居,生活没有稳定的水电、屋下遍布垃圾,这里被当地人称为“黑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