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从田园到心田 幼教的学习之旅

孩子们分工合作,卖力地为阿嬷按摩、捶背,有的还贴心地扇风,逗得阿嬷笑开怀。 【摄影:黄莉燕】

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幼儿部于2025年8月13日与14日展开两场别具意义的校外学习。五岁班孩子走进银禧老妇院,陪伴长者传递温暖;四岁班则前往爱心菜园,亲近大自然与小动物。活动让孩子们走出课室,在真实体验中学习关怀与成长。

幼儿部依照年龄发展特点,特别为不同年级规划适合的校外教学。五岁班首次踏入银禧老妇院,这也是学校第一次安排学生走进老人院,让他们在互动中学会敬老与感恩;四岁班则延续往年“大自然探索”的学习主题,今年首次来到爱心菜园,在自然环境里观察、探索,建立对生命的关怀。

虽然目的地各异,却同样在孩子心田播下善与爱的种子。

◎ 银禧老妇院送暖

一场跨越世代的温馨相遇,于2025年8月13日早晨在雪隆悄然展开。

当天,共有一百一十六位五岁班学生,在十位老师、五位爱心妈妈及五位人文真善美志工的陪伴下,带着用心准备的礼物与笑容,首次踏入雪兰莪英皇乔治五世银禧老妇院(简称银禧老妇院)。慈济社区也出动八位志工提前到场支援,共同成就这场温馨的送爱之旅。

银禧老妇院成立于1937年,是吉隆坡历史悠久的非营利慈善安老机构,目前收容三十多位年长单身妇女,主要照顾无依或经济困难的华裔长者。这次校外教学更是幼教部首次走进银禧老妇院,对校方而言别具意义。

孩子们用童真的歌声与表演,为阿嬷们送上满满祝福;一声问候、一个拥抱、一双小手的紧握,都化作最真挚的陪伴。纯真的笑容,拉近了孩子与阿嬷之间的距离,现场洋溢着温暖与欢笑。

一声问候、一个拥抱、一双小手的紧握,都化作最真挚的陪伴。 【摄影:颜静婉】
扇子上的静思语“天上最美是星星,人间最美是温情”,是师生献给阿嬷的温暖鼓励与美好回忆。【摄影:颜静婉】

身为活动协调之一的陈慧善老师分享,出发前,孩子们早已满心期待,说要把笑容和爱心送给阿嬷。为了让互动更有温度,团队特别安排了律动、游戏与手工制作。孩子们陪伴阿嬷贴贴纸、制作扇子,不仅锻炼了手部协调,也留下了一份实用又充满心意的礼物,让阿嬷们在炎热时能派上用场。每组大约三位孩子与阿嬷共同完成一把扇子,并齐声念出扇子上的静思语“天上最美是星星,人间最美是温情”。最后,孩子们更以手语呈献这句静思语,让爱与祝福在院内持续流动。

在游戏环节中,孩子们参与了“筷子接力”及“棍子传杯子”,象征爱的传递:从孩子的手,传到阿嬷,再由阿嬷传下去,代代延续不息。

此外,孩子们还帮忙整理环境,擦桌椅、清理花园落叶,把爱心落实在实际行动中。透过这些小小的付出,他们更能体会长者的生活,学会以行动表达关怀。

活动协调之一的陈慧善老师(后)分享,出发前,孩子们早已满心期待,说要把笑容和爱心送给阿嬷。为了让互动更有温度,团队特别安排了律动、游戏与手工制作。【摄影:黄莉燕】

◎暖心互动  童言里的真情 

孩子们形容银禧老妇院很大,大厅挂着许多灯笼,外面还有大草园与环保站。院里有许多阿嬷,但没有阿公。陪伴的阿嬷穿着有花的衣服,其他阿嬷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则坐在轮椅上。当被问到为什么阿嬷要坐轮椅时,有孩子想了想,自然地回答: “因为阿嬷老了咯。 ”短短几句话,道出了孩子们最纯真的观察与体贴。

阿嬷们的房间与用餐区都在同个空间,孩子们对这样的生活环境旣惊讶又充满疑问:为什么这么大的空间里会摆放这么多张床?也好奇每一张床旁边都有一个柜子?这和他们日常熟悉的“房间”有很大的不同。孩子们还注意到,有些阿嬷的床边放着许多药品,便好奇地问:“为什么阿嬷有这样多药?”也有孩子看到阿嬷床边一个奇怪的东西,觉得陌生,好奇一问才知道那是拐杖。这样的观察与提问,让孩子们对长者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理解。

孩子们发现,阿嬷们的房间与印象中的“房间”有很大的不同。【摄影:黄莉燕】

信心班的陈凯宁认眞地说:“今天我们去银禧老妇院送爱心,因为阿嬷们没有家住,没有小朋友,也没有家人保护。我们唱歌、表演Chasiki (注1),还帮阿嬷按摩,一起做扇子。”

毅力班的郑晨佑,不仅帮阿嬷扫地,还陪阿嬷玩游戏、做手工,甚至一起跳舞。他说,要把爱心送给阿嬷,因为阿嬷没有孩子。活动中,他和阿嬷击掌、拥抱,大家还一起唱了〈棒棒糖〉给阿嬷们听,逗得阿嬷们笑声不断。

在这次探访中,一位阿嬷亲切地问孩子:“看到老人家会怕吗?”孩子天眞地回答:“不会啊,很开心!”简单的一句对话,让现场充满温暖。

有孩子陪着阿嬷聊天时,阿嬷凝视着自己手上的手链,随口问道:“手链好看吗?”孩子回答:“好看。”阿嬷微笑着说:“这是我妈妈给的。”这份深情的话语让孩子特别难忘,也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另一位孩子看到一位失明的阿嬷,难过地想着:“阿嬷不能看You Tube (注2 ) ,也不能看手机,一定很寂寞吧。 ”还有孩子心疼地说:“阿嬷看不见东西,只能静静坐着,我好想去牵阿嬷的手。 ”后来大家与阿嬷们一起玩游戏、唱歌,看着阿嬷们笑得那么开心,孩子们也跟着笑了。那一刻,孩子觉得特别快乐,也期待下次能再来陪伴阿嬷。

还有孩子回到家考一考妈妈:“你知道什么是幸福的脸吗?”妈妈回答:“是阿嬷们的脸吗?”孩子笑着说:“是我们全部人的脸。”

回来后,有孩子心里却难过起来,说:“因为我们不在那里陪她们快乐了。”甚至央求父母:“我们下次可以再去看阿嬷吗?”还惦记着要去找“穿黄色衣服的阿嬷”。

有的孩子说,最喜欢的部分是坐巴士,但也期待能再到老妇院探望阿嬷,牵着她们的手一起散步。也有孩子纯眞地表示,下次想帮阿嬷们洗脚。

这些童言童语虽然简单,却格外眞挚动人。

陈凯宁(左下)说:“我们唱歌、表演Chasiki ,还帮阿嬷按摩,一起做扇子。” 【摄影:黄莉燕】
毅力班的郑晨佑说,要把爱心送给阿嬷。他不仅帮忙扫地、做手工、跳舞,还陪阿嬷玩之后更与阿嬷击掌、拥抱。【摄影:黄莉燕】

◎陪伴中 看见孩子的成长

次日,老师也适时再次提醒孩子们,老人院的阿嬷之所以住在那里,是因为没有家人能照顾,所以需要别人帮忙。接着又引导孩子们思考:“那你们的爸爸妈妈以后老了,谁能照顾呢?” 孩子们齐声回答:“我们自己可以照顾!”

陈慧善老师表示,原本在排练时常缺乏耐心的孩子们,参访这天却能专注、温柔地陪伴阿嬷,展现出令人欣慰的成长。

爱心妈妈谢馨萍分享,一开始孩子们面对陌生环境显得有些抗拒与不自在,但在互动过程中,他们逐渐展现出主动与贴心:有人帮阿嬷按摩、有人陪聊天、有人轻轻扇扇子,甚至给了阿嬷一个温暖的拥抱。看到阿嬷们的笑容,谢馨萍相信,这样的交流不仅让孩子有所学习,也让长者们感受到温暖,有些阿嬷更是感动落泪。

这次体验也让她省思,自己对父母的陪伴与尽孝是否眞正到位,并提醒自己更要把握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她承诺,将持续支持老师与学校,陪伴孩子们一起营造更完整的生命教育。

这趟送爱之旅,让孩子们以最纯眞的眼睛观察、以最眞挚的心灵体会。爱与孝,就在一次次击掌、拥抱、微笑与泪水中,深深烙印在孩子的心里,化作他们未来愿意实践的行动。

看到阿嬷们的笑容,爱心妈妈谢馨萍(中)相信,这样的交流不仅让孩子有所学习,也让长者们感受到温暖。【摄影:黄莉燕】

◎爱心菜园的探索

隔天九十位四岁班学生分乘三辆巴士,来到安邦市议会二十区的爱心菜园,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学习之旅。

抵达时,天空正飘着毛毛雨,所幸不久便放晴。将近二十位义工叔叔阿姨早已在园外热情等候,面带笑容欢迎孩子们,并带领大家先来一场团康活动,轻松热身、活络气氛。随后,孩子们在“爱护大地”主题壁画前合影留念,留下难忘的一幕。

在义工的引领下,孩子们按班级分站,依序走访菜园的各个角落。园区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鱼池,成群的鱼儿悠游水中,引来孩子们阵阵惊叹。义工还贴心准备了小杯饲料,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喂鱼的乐趣。沿着小径继续前行,孩子们注意到一旁的环保回收区,整齐摆放着四个回收桶,从中体会到园区在推动资源分类与环保教育上的用心与巧思。

孩子们来到园区的动物区,看到围离内高大的白鹅时,既紧张又好奇。鹅一靠近就响亮地鸣叫,孩子们仍兴奋地伸手喂蔬菜。在另一个动物区里,栖息着小鸭和兔妈妈与兔宝宝。孩子们对活泼好动的小鸭有些犹豫,不太敢靠近;有的则兴奋地伸手去摸,却把小鸭吓得嘎嘎跑,孩子们忍不住追着它们。义工见状便将小鸭放入盆中,让孩子们能安心地观察和摸摸小鸭。看到温顺的兔子,孩子们更放心,纷纷伸手轻轻抚摸及喂食。小池里还有几只自在游弋的乌龟,亲身感受与动物的近距离互动。整个动物区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角落。

随后,孩子们来到一片松软的泥地,开始学习种植。义工先说明泥土已混合有机肥料,有助于小苗健康成长。第一步是将泥土装入容器。看到一个个造型可爱的自制花盆,义工打趣地说:“这些花盆可都是独一无二的哦!”孩子们兴奋地拿起小铲子翻土、装土,有的装得太多,义工便耐心上前指导。为了让孩子们动手实作,义工叔叔贴心地在活动前几天就准备好幼苗,并示范如何将幼苗直立放入泥土,再浇上适量清水。最后,每位孩子都种下属于自己的小植物,并带回家继续呵护,让学习与体验得以延续。

爱心菜园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孩子们忙着学习种植幼苗。 【摄影:刘治美】
孩子们忙着用小铲子将泥土装进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的花盆里。【摄影:黄莉燕】

在礼堂里,义工透过抢答环节,带领孩子们复习园区里见到的各种动植物名称;答对的孩子能获得小礼物,现场气氛热烈,笑声不断。随后,义工不仅示范环保酵素的制作,还宛如变魔术般,将清澈的水调成不同颜色,引来孩子们阵阵惊呼。接着,孩子们更亲手体验蝶豆花小实验,观察液体因不同调配而从蓝变紫,神奇又有趣。

活动尾声,孩子们以手语呈献〈听我说谢谢你〉 ,现场氛围温馨感人,义工们也被孩子真挚的心意深深打动。最后还有一个惊喜——两位学生代表献上由五个班级师生共同创作、色彩斑斓的爱心菜园画作。义工由衷地说,将把这幅用心的画作裱框。

孩子们尝试用蝶豆花进行小实验,观察液体随着不同调配而变换色彩,从蓝到紫,神奇又有趣。【摄影:黄莉燕】
两位学生代表献上由五个班级师生共同创作、色彩斑斓的爱心菜园画作。义工们表示,将把这份用心的画作裱框。【摄影:黄莉燕】

◎细心规划 孩子满载而归

这趟爱心菜园之行,其实背后也有一番用心安排。协调老师伍俊蔚(懿淯)分享,校方在实地勘察后,决定将这里作为孩子们的学习场域,考量到地点交通便利、车程一小时内即可抵达,孩子们不必走太远就能尽情探索;园方活动设计多样化、让学习增添趣味。

虽然园区位于市区,却保有浓厚的农村气息,仿佛回到乡间。这片由一群热爱自然的义工守护的农园,属于非政府组织,也因推动城市农园与永续实践而备受肯定。

伍俊蔚也指出,现代孩子多接触电子产品,因此更期盼他们能亲近大自然,感受泥土的温度,并亲手种下一株属于自己的小植物。透过耕作过程,孩子们能了解食物来源、体会耕种辛劳,进而学会珍惜、不浪费。同时,他们还能触摸真实的小动物,增添学习乐趣。

伍俊蔚也特别感恩父母的支持,在活动前两星期就和孩子一起在家动手制作环保花盆,透过这样的亲子合作,一起体验,为这趟旅程增添更多温馨与意义。

协调老师伍俊蔚(左一)指出,孩子们在这里能亲近大自然,感受泥土的温度,亲手种植小植物,体会耕作辛劳,学会珍惜食物。【摄影:刘治美】

两天的行动,让孩子们在不同场域中滋养成长:在老妇院里,他们体会感恩、尊重与温情;在菜园里,他们收获了知识与对自然的敬爱。这些生活体验,不仅启发了孩子的好奇心与善心,也让爱在心中悄然萌芽,并在未来持续绽放。爱,因分享而延续;孝,因体验而生根。

 


<注1> Chasiki :这是一种源自印度文化启发的律动游戏,孩子们随着轻快的音乐舞动手中的彩色 丝巾,或抛接、或传递,营造出缤纷热闹的氛围。

<注2>: You Tube是源自美国的视频分享网站,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在线视频平台,由前贝宝员工于2005年创立。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