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个月前,志工陪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
“阿良,衣服要这样洗,然后记得过水、拧干,用衣架吊好,拿去外面晒。”
“阿良,先扫地再抹地,要先装水、扭干拖把,地板才不会太湿。”
“阿良,来,我们一起帮爸爸冲凉。”
如今,志工所见的,已是另一番模样——
“哇,衣服已经洗好了,吊得很整齐哦!”
“地板好干净,你真棒!”
“阿良,你在煮菜呀?颜色看起来不错呢!”
这些看似寻常的对话,是慈济志工与谢瑞良之间点滴互动的缩影。他的回应也许只是轻轻点头,或一声简短的“嗯”、“哦”,但其中蕴藏的,却是一段无声却深刻的成长历程。
很难想像,曾经的“阿良”是被父母捧在手心的宝贝,家务从未动手,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直到家中两座大山相继倒下,三十八岁的他,才开始学习长大,学习承担。
◎ 小巷人家 风雨同行
隐身在柔佛州麻坡县一条小巷的谢家,自2024年底起连遭打击,生活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
七十五岁的谢勋鸿靠打散工、帮人油漆维生,默默撑起家计;妻子许素兰长年受糖尿病折磨,双脚浮肿、视力模糊,起居愈发困难;儿子谢瑞良心智迟缓(OKU),无法工作,需要人照料。虽家境清寒,一家三口始终彼此依靠,勉力度日。
然而,2024年10月,谢勋鸿突发中风、半身不遂,这个本就摇摇欲坠的家,支柱瞬间倒下。
命运的打击接踵而至。12月12日,许素兰在家中跌倒,骨盆碎裂,自此卧床不起,吃喝拉撒皆在一张旧躺椅上度日。双亲相继病倒,谢瑞良虽能行动,却如孩童般无助,无力承担照护重任。屋内垃圾与回收物堆积如山、异味四散,邻里不堪其扰、频频投诉,亲属与房东也束手无策。病痛与脏乱将这个家推向绝境。
就在岁末的阴霾中,一道光悄然照入。
2024年11月12日,志工首次踏入这户沉寂的屋内,启动生活补助与关怀,为他们带来久违的希望。12月29日,志工再度前来,眼前景象令人鼻酸:两位长者斜躺在懒人椅上,空气中弥漫浓烈异味;许素兰因长期卧床,身上褥疮溃烂,气味刺鼻。
即便如此,志工没有退却。关怀网络随即展开,医疗、物资与爱心汇聚,一步步将援手伸入这个困境之家。志工协助清扫环境,替夫妻俩洗澡,让他们重拾基本的生活尊严。这分无微不至的陪伴,也深深触动了谢家夫妇。
“慈济志工是佛陀派来帮我们的菩萨。”许素兰含泪说。
“看见慈济人帮我太太冲凉,内心真的很感动。”谢勋鸿红着眼眶说。
自此之后,志工与人医会医护人员持续接力探访。为许素兰细心清洁身体、翻身擦药、定时更换尿布,也送来热气腾腾的营养粥,让病榻旁多了一分温暖香气。志工同时替谢瑞良理发,并为谢勋鸿沐浴、修剪指甲与胡须,让他重拾久违的清爽与尊严。
“以前太太都是我照顾,现在我们都病了……还好有你们。”谢勋鸿哽咽地说。
◎ 岁末年初 爱不止步
2025年1月29日(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欢庆新春,夫妻档志工李源文(惟友)与陈淑丽(虑宜),以及林宣佑(虑宣),却忙于协助救护车,将病情恶化的许素兰送往医院。即便是春节假期,志工们仍日夜往返医院与谢家,关怀的脚步从未停歇。林宣佑还贴心送上红包,祝福许素兰平安康复,为寒冷的节令增添暖意。

“别人家团圆围炉庆新年,我们却在医院陪阿嬷接受治疗。”李源文语气坚定地说,志工们不曾计较节日与禁忌。
他们陪着谢家父子前往医院探视,让他们在病痛中不至于孤单。然而,病情终究未见起色。2月12日(元宵节),许素兰安详辞世;2月15日出殡,志工全程陪伴谢勋鸿送别挚爱。虽无法抹去失亲的痛楚,这分如家人般的守候,却为他孤寂的心灵带来了温柔慰藉。
此后,志工持续定期探访谢勋鸿父子,并邀请医疗志工评估复健需求,陪伴他们一步步重建生活。点滴关怀串连成不间断的爱,让这个曾陷入黑暗的家庭,再次看见希望的微光。
◎ 一步一印 爱的接力
“这户人家,让我真正体会什么是'见苦知福',也更明白,慈济人的使命,就是陪伴与守护。”一路陪伴,志工李源文深有感触。
第一次搬运医疗辅具进入谢家时,狭窄巷道容不下卡车,慈诚队(男众志工)只得徒手合力,把病床与轮椅一件件抬进屋里。映入眼帘的,是凌乱的空间、沉默寡言的谢勋鸿,以及长期卧床散发着异味的身影。

“那天,我们主动替他洗澡。那是他久违的清爽与安心,也是信任的开始。”李源文感慨道。
自那以后,志工定期到访,协助清洁、鼓励复健;日复一日的陪伴,让谢勋鸿慢慢走出低谷。慈诚队同步整理环境,安装床边扶把,设置滑轮复健设备,让他能随时运动,循序渐进地强化左手力量。
“刚开始,他什么也不能做;现在,他能握着四脚拐杖,学习站立、行走,甚至尝试自己洗澡!”李源文欣慰地说。
几个月下来,谢勋鸿从卧床不起到能扶杖行走,从沉默低落到主动交谈,身心皆见好转。
“不是我们多厉害,而是用时间、用真心的陪伴,加上团队的力量。”
另一志工黄万兴,自2024年12月底起,持续陪伴谢勋鸿复健。从最初仅能坐两三分钟,到简单站立、抬腿、散步,再到使用四脚拐杖,最终转为单脚拐杖,循序渐进地练习行走。每日反覆,终让谢勋鸿行动力大幅提升。
“看着他进步,大家都很开心,这就是团体的力量。”黄万兴笑说。志工的陪伴与谢勋鸿的毅力相互成就,展现了慈济守护的温度。
◎ 专业守护 医者仁心
2025年3月28日起,中医师蔡佩琳每周两次为谢勋鸿进行针灸治疗。从最初左手左脚无力,到如今能扶杖缓步行走;她看在眼里,满是欣慰。

“一开始他的左侧肌力很薄弱,抬手时会不停颤抖;经过几个月治疗后,情况逐渐稳定下来。”
蔡医师指出,除了针灸,志工与家人的长期陪伴与复健练习,都是康复关键。她时常鼓励谢勋鸿:“针灸只能助你一时,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的努力。”
谢勋鸿也展现了过人毅力,甚至立下心愿,希望能再度骑着摩托车外出。这个盼望,成了他持续复健的动力。
“看到病患与家属的辛苦,更提醒自己要珍惜当下,也愿尽力帮助他们。”蔡医师感慨地说。
最后,她笑着给予祝福:“阿公很棒,加油!”
◎ 全队协力 圆满陪伴
“这个案子,是许多志工爱的接力。”志工陈淑丽(虑宜)回顾一路的陪伴,语气中满是感动。这是一场全人、全程、全队、全心投入的照护行动。
她说,谢勋鸿中风后展现了不放弃的毅力,而儿子阿良的成长更让人欣慰:“以前他像个需要人照顾的孩子,如今不仅能照顾爸爸,还会主动做家务、与志工互动,大家都觉得他很棒。”

“他们不只是义工,更像亲人。”谢勋鸿的老朋友曾柱,看着他从卧床到能慢慢行走,既欣慰又感动:“以前他整天只能躺着,现在能下床走动了,真的替他高兴。”
曾柱曾接触过慈济,更明白长期陪伴的力量。他由衷赞叹:“这是最好的社会工作,也是教人向善。只要怀抱希望,就要努力走下去,身体要好,还是得靠自己坚持。”
◎ 一步一成 父子同行
志工深知,援助能解燃眉之急,但唯有长期的陪伴与教导,才能真正改变未来。
他们手把手教导智能发展迟缓的谢瑞良,从折被单、扫地、抹地、洗衣,到照顾父亲起居。即便阿良时常忘记,志工仍耐心示范,一遍遍引导。日子久了,他渐渐把家务当成习惯,也开始懂得承担责任。
如今,阿良能让家里整洁清爽,还能买菜煮饭。当志工问谢勋鸿:“阿良煮的菜好吃吗?”他微笑答:“还可以啦!”对他而言,最珍贵的不是味道,而是儿子懂事成长的身影。


志工也鼓励父子“日日行善”,每天投零钱入竹筒扑满,发好愿、培养利他心。阿良把每天的买菜剩余的零钱分两份,与爸爸投入各别的竹筒扑满,淳朴的他认为一人一个竹筒更显意义不同,他每天投钱发愿:“祝福爸爸身体健康。”
“慈济帮我,我也要帮人。”谢勋鸿以虔诚的心,日日发好愿。
“一群非亲非故的慈济人走进我家,帮了我们这么多。我每天投竹筒,只希望将来也能帮助别人。我会努力复健,早日康复。”谢勋鸿话未说完,泪已先流。
他努力复健,从不能起身到能缓缓踏出每一步,配合针灸治疗与志工日复一日的陪伴,他的行动力逐渐恢复。
“以前坐、躺、冲凉都要人帮,现在我能自己慢慢走了。”他握着拐杖,语气平静却充满力量。
“没有你们,我哪里能走路。”语罢,谢勋鸿眼眶含泪。

●
这不是奇迹,而是志工用不足一年的恒心与爱心,点亮的一户苦难之家。
慈济的陪伴,不只是一餐饭、一趟探访,而是一分恒久而温暖的守护。慈济的脚步,走过的不只是崎岖的路,更走进人心深处;一步一脚印,点亮无数暗夜;点滴善行,凝聚无量祝福。
在风雨人生路上,有爱同行,便有希望绽放。因为爱,他们陪伴走过低谷;因为陪伴,他们看见明天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