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一段被迫的参与 一场生命的陪伴

雪隆分会亲子班与慈少班四百二十五位亲子同台演绎《浩瀚父母恩》,共同传承孝道文化。 【摄影:陆翰廷】

 人们常说父母恩情重如山,却最容易在日常中被忽略。直到〈浩瀚父母恩〉舞台剧排练时刻,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才让孩子与家长蓦然醒觉:恩情不在远方,而在日日接送与细碎叮咛之中。

2025年9月27日,吉隆坡慈济静思堂内弥漫着紧张又期待的氛围——这一天,是亲子班与慈少班圆缘日、《浩瀚父母恩》舞台剧的彩排日。

志工早早到场,孩子们穿上整齐服装,在排练区反覆演练。有人额头沁着汗水,仍一次次比划双手;有人低声数拍,努力追赶节奏。舞台灯光全未亮起,却映照出一张张专注的脸庞,那神情让人几乎忘了这只是彩排,而非正式演出。

◎从被迫上台 到省思孝道

舞台一隅,徐式龙的身影特别引人注目。他神情专注而严肃,双眼紧盯着地上的标记,脚步一格一格地往前挪动,嘴里小声呢喃,像是在默数拍子。每一步,他都不敢松懈,旁边的志工轻声向他问候,他却连头也不抬,只急急挥了挥手,低声说了句:“且慢。”那模样,活像被任何一丝干扰都会打乱节奏似的。

然而,谁也想不到,他并非一开始就是如此投入。徐式龙坦言,自己之所以会参与,完全是因为陪伴儿子上慈少班而“被迫”加入。那时,他对演出并不热衷,他坦言:“一开始真的不积极,甚至只是得过且过。”

直到某天,他比平时更早抵达练习现场,意外看见指导动作的志工吴倩仪,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他心头一紧,上前关切,这才得知她的双眼就在前一天动过白内障手术,却仍忍着不适,坚持从甲洞驱车赶到蒲种共修处带领团队。那段时间正值下班高峰,车龙绵延,光是来回就得耗上两小时。想到这些,徐世龙心底一阵震撼——如此无私的付出与坚毅,让他深深动容。

徐式龙在一次次排练的过程中,开始反思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我常说自己孝顺,但行动却不多,从今天起,要多一点关心,多一点陪伴父母。” 【摄影:钟国义】

这份榜样的力量,点燃了他的决心。即使《报恩》动作最为繁复,他开始认真苦练。徐式龙笑说:“虽然手脚常常打架,但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一定要练到顺。”他努力控制左右手的动作,克服手与脚的协调难题。 “每当一个动作终于成功,心里真的好开心。”

虽然动作渐渐熟练,但在一次次排练的过程中,徐式龙开始反思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我常说自己孝顺,但行动却不多。”这时,他的语气带着惭愧。他感受到父母年岁渐长,行动迟缓、思维变慢,心里涌起一股急切感:“父母恩重,难以完全报答,时间更不能再浪费。”

于是,他马上立下决心:“从今天起,要多一点关心,多一点陪伴。无论是经常打电话问候,还是抽空去探望,只要能让父母感受到被记挂,就是一份真切的孝心。”他语气笃定,眼神里带着悔悟后的坚定。

舞台灯光终将会落幕,但他的心却开启了新的篇章。

徐式龙(左)坦言,自己参与完全是因为要陪伴儿子上慈少班,可说是“被迫”加入。当时他对演出兴趣缺缺,只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直到被吴倩仪师姊的精神所感动,他…… 【摄影:江欣燕】

◎用生命行动 报恩的承诺

在舞台剧的筹备过程中,有一位身影格外坚定。来自蒲种的吴倩仪(慈宁),这次承担《报恩》曲目的段落。尽管眼疾缠身,短短一周内就完成了双眼白内障手术,但她依旧选择站在孩子与家长之间,坚持教导与陪伴。

“医生说一定要立刻动手术,因为情况不稳定。但在手术的第二天,我还是回到练习现场。”她淡然的一句话,却让人听来心头一震。

吴倩仪现居甲洞,往返蒲种共修处,每趟路程动辄需要两小时。自7月28日起,蒲种慈少初阶班展开排练,每周一次或两次晚间练习,每次一个半小时。直到9月18日,共完成十二堂练习,才结束第一阶段准备。结合其他社区的亲子,最终确定共有四十六位孩子与父母投入这场《报恩》演绎。

她深知,这背后是无数人点滴努力的累积。组长、队辅、班父母与孩子们透过三个群组分工协调、互相叮咛,不离不弃。她感慨说:“只有这一次,全体四十六人能同时站上舞台,真的很挑战,也让人热泪盈眶。”

支撑她的,是对父亲的思念:“爸爸去年走了。虽然他一直陪伴我,但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现在,我要用完成《报恩》演绎来回向给爸爸,也要多陪伴妈妈。”说到这里,她已是泪眼盈眶。

吴倩仪尽管眼疾缠身,短短一周内就完成了双眼白内障手术,但她隔天就站在孩子与家长之间,坚持教导与陪伴。【摄影:钟国义】

她对孩子们要求严格:“每一个手语动作必须精准,因为这是无声的说法。”然而她也见证了孩子们的转变——从最初的排斥与抗拒,到演出后感动落泪。那一刻,她深知这不只是舞台上的呈现,更是心灵的成长。

“他们感动自己,也感动了我。”倩仪微笑道。她特别感恩不辞辛劳的组长们、温馨陪伴的队辅,以及坚持到底的孩子与父母—— “每个人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少。”

即将退休的她,心中仍怀着愿望:希望孩子们的热忱能延续下去,从慈少到慈青,一步步成为上人的好弟子。 “我们要陪着他们,让他们有伙伴、有归属,才会愿意走下去。”

吴倩仪(右三)的坚毅,感动了不少孩子和家长因而改变,她也见证了孩子们从最初的排斥与抗拒,到演出后感动落泪。那一刻,她深知这不只是舞台上的呈现,更是心灵的成长。 【摄影:钟国义】

● 

这场舞台剧,有人从被动走向主动,有人把遗憾化为行动,有人则在一次次比划手语中,学会了用心去感受父母的恩情。虽然灯光终将熄灭,掌声也会停歇,但在这些亲子与志工心中,已点燃了一盏灯,提醒自己:孝顺不在舞台,而是日常每一个微小的守护。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