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大爱共伴 三十年慈善的永续力

2023年慈济慈善志业在马六甲迈入第三十年。秉持“尊重生命”原则,超越宗教、种族、肤色,志工陪伴个案直到安生、安身、安心、安学、安居。这种拉长情、扩大爱的济助精神,是慈济与社会大众爱无量的结合。
三十年来慈济在马六甲慈善足迹不曾停歇,志工亲身走入关怀,持续陪伴到个案能安生、安心、安身。【摄影:黄玉花】

1966 年证严上人以克己、克勤、克俭、克难的精神创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开始台湾慈善济贫工作。慈济慈善从花莲出发,点线面扩散,飘洋过海来到马六甲。1993年,台商刘铭达(济雨)及简淑霞(慈露)夫妻积极投入济贫教富的慈济志业,以自己上桥制衣厂作为推动活动的场所。

当时第一个关怀的慈善个案,是眼盲、挑水自力更生的贫户郑金龙老先生。2016年往生,慈济陪伴二十三年,为阿公举办缅怀会,邀请村民参与,阿公的歌声、吹口琴声、爽朗的笑声……温馨重现,圆满阿公一生。

第一个机构关怀是马六甲马接峇鲁敬老院。院友或是行动缓慢,或是瘫痪在床,导致身上、床边、周遭有着无人清理的排泄物,院内异味刺鼻。志工每个星期前往打扫、洗床单、关心老人家,了解他们日食一餐,行动方便者以即食面、干粮果腹,行动不便者仰赖外人结缘便当。志工不舍,找人负责院友的午餐与晚餐供应,慈济补助伙食费。物换星移,人物凋零,慈济人的爱延续至今,志工每个月关怀不辍。

慈善访视、济助贫病是慈济功德会的缘起,更是慈善志业的根本。马六甲志工不断开拓济贫个案,亲身走入苦难,展开长期扶困、医疗援助、急难救助、教育补助、居家关怀等,在生活和精神上拔苦予乐,非随手随缘一次性的救助。

志工每个月探访眼盲的郑金龙阿公,与阿公话家常,一直到2016年往生,20多年来身边依旧看得到慈济人陪伴的身影。【照片:慈济马六甲分会文史组提供】
1993年至今,志工每个月定期前往马接峇鲁敬老院关怀院友。【照片:慈济马六甲分会文史组提供】

 

◎ 安生安心 善爱不变 

“在我最艰辛时,我女儿中风,自己薪资微薄,生活已是捉襟见肘,负担不起医药费,我不知该怎么办,所幸慈济给予补助,减轻了我的生活重担。”莫哈末努尔(Mohamed Noor Bin Yahaya)感恩地说。

2009年某天,怀孕的女儿阿兹拉(Azila Binti Md Noor)血压飙升,胎死腹中,且中风瘫痪、失明、失去行动及语言能力,靠鼻胃管灌食,丈夫弃之不顾,双亲担起照顾之责。莫哈末努尔曾因车祸受伤无法做粗活,由太太当清洁工,另一女儿当书记,加上自己的福利金,每个月约一千多令吉撑起一家八口生计。原本就生活拮据,无法负担每个月数百令吉灌食的营养辅助品,是年5月慈济开始补助营养奶粉,并替其他孩子申请慈济助学金,减轻开学负担。

每个月志工上门家访,阿兹拉听到志工的声音会开心地笑,有时会伤心流泪,当听到志工道别时会发出“哦!”的一声,彼此的交心尽在不言中。当志工获悉住家漏水,锌片破烂,木材腐蚀,下雨时苦不堪。志工体恤双亲年纪大日夜照顾的辛劳,还要担忧一家生计与陋屋影响生活等,慈济出资协助修缮屋子,让一家可以安居。

莫哈末努尔一家人于2013年的岁末发放中,拿出自制的字卡“Thank you Tzu Chi”表达心中的谢意,“谢谢证严上人创办慈济,让志工在这块国土上帮助有需要的人。”【摄影:陈联喜】

2011年5月阿兹拉往生,本该结案,但志工评估一家生活艰困,几名孩子仍在就学,转而以父亲开案接续关怀,补助生活费,关心孩子们的学业。11月慈济助学金颁发典礼,带着两个孩子前来领取助学金,莫哈末努尔主动上台道感恩:“志工每个月来关心、帮助一家,不曾要求任何回报。我是回教徒,但是没有忌讳地告诉大家,我是得到慈济帮助的家庭。请代我向证严上人道感恩,希望慈济能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帮助更多困难人。”当天他带来慈济竹筒(爱心扑满),鼓励一千多位家长与学生,用小钱来回馈社会。

2012年,莫哈末努尔就读护校的女儿毕业协助家计,志工才安心结案。2020年新冠状疫情爆发,志工戴金龙(济泽)拨电关怀莫哈末努尔,获知夫妻依靠孩子收入维持家计,受疫情影响孩子或失业,或工作不稳定,生活陷入困境,志工主动提供慈济纾困援助申请讯息。

莫哈末努尔穿着马来传统服装峇迪隆重地向志工领取纾困金。【摄影:黄秀萍】

莫哈末努尔知道慈济募款不易,不好意思再寻求援助。他向志工黄秀萍(慈凯)坦承,“之前慈济帮我女儿很久,我不好意思再提出申请。”志工持续电话关怀,不放弃劝说莫哈末努尔放心申请援助,先渡过眼前难关,未来有余力再助人。

2021年7月15日,莫哈末努尔郑重穿上马来传统服装峇迪(Batik),隆重地迎接志工。戴金龙代念上人慰问信,送上纾困金,莫哈末努尔感动地说:“女儿生病时,慈济帮助;没想到疫情生活艰难时,再度收到慈济援助。”当下,他掏出马币十令吉捐款,延续爱心,至今定期捐款助人。

◎ 点燃希望 翻转生命

印裔个案瑟拉丹毕(Sellathamby A/L Manickam)曾是收入可观的驾油车司机,因严重哮喘而转换几份工作,收入剧减。靠着太太维莎.蕾茱米(Visa Leychumi A/P Letchimanan)割胶微薄收入支撑家计,拖欠房租、水电,无力买奶粉,曾以咖啡给孩子充饥。

瑟拉丹毕曾在家饲养土鸡贩卖、修理煤气炉、送煤气桶等,只是入不敷出。他说:“欠下的债务比缴清的更多,家还差点被查封,不得不申请大部分公积金赎回。”2013年经朋友介绍,瑟拉丹毕与太太到慈济马六甲分会求援。志工上门拜访,决议每月先补助生活物资,让瑟拉丹毕有空间调整目前的财务及规划未来出路。

慈济志工送来屠妖节礼盒,为瑟拉丹毕一家人献上祝福。【摄影:黄玉花】

志工引导瑟拉丹毕规划好经济,才能扶持成绩优异的孩子上大学。此话点醒瑟拉丹毕,他积极找份稳定的守卫工作,下班后再做自己的送煤气生意。慈济物资补助未足一年,瑟拉丹毕主动要求停止,志工担心他一天打两份工,但也选择尊重与祝福。志工唯独不放弃的是,每年推荐孩子申请慈济奖助学金,纾解开学经济压力,也借每月到访关怀,给予案家依靠。

孩子乖巧努力向学,2022年,大女儿在大学就读,放假自己打工赚钱;次子在马来西亚海事学院求学,打算毕业后找工分担家计;三女儿柯玛拉(Komalaa A/P Sellathamby)中五考获8A的成绩,申请到槟城理科大学药剂系;两名双胞胎弟弟就读中学,空暇帮父亲送煤气桶。

慈济送给柯玛拉全新电脑,令她无法置信,感激万分。【摄影:黄玉花】

护送柯玛拉到大学的那天,瑟拉丹毕对志工兴奋地说:“白天黑夜辛苦工作,终于等到心血回报。”柯玛拉深知成绩斐然,背后有一群人的努力,让她可以安心读书。她表示,自己十六岁开始打假期工,体会赚钱不易。感恩志工从小学开始提供奖助学金;新冠状疫情行管令期间,也为她和弟弟申请慈济平板电脑及二手桌面电脑,让他们可以安心就学。

之后得悉柯玛拉要前往外地大学就读,父亲无法负担其手提电脑的要求,求助于志工。当志工送上手提电脑,柯玛拉无法置信地说:“没料到会得到全新、那么好的手提电脑,谢谢志工的疼惜和爱护,我感觉自己的努力被尊重,被看见了!现在我没有能力用金钱回馈,但我能好好读书,以优秀的成绩报答。”她理解慈济善款来自大众,是志工辛苦向他人筹募而来,自己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辜负大众的爱。

志工黄丽琴(虑嫣)赞叹:“一家努力克服困难,孩子很争气。十年来志工扮演鼓励与支持的角色。”

自开案至今,瑟拉丹毕开始每月捐献马币十令吉回馈,希望透过慈济,帮助贫困者。他并不时与亲友分享慈济助人故事,他说:“只要听见被帮助的人能重新站起来,我就很开心,因我的捐献做对了选择,让我更有力量。”

◎ 长情相伴 以爱化碍

2013年9月,四十多岁的蔡金梅脑中风,半身不遂,身心陷入谷底。丈夫原是散工,为了照顾中风的太太,暂时失业,还有两名就读中学孩子,一家生活陷入困境。

10月前来慈济借病床并求援,志工上门家访,随即提供一笔急难生活补助金,让一家暂时度过困境。志工把握黄金治疗期,送蔡金梅至物理治疗中心评估,听从专业建议,慈济从11月起补助每个月十二次的物理治疗费,及往返交通费,并安排志工轮班接力,每星期载送前来慈济义诊中心进行针灸治疗,盼蔡金梅能再站起来。

右半边无法动弹,左半边又无力,手掌手指僵硬又痛,拿个水杯都需旁人协助,身为强势的妻子与母亲,生活失能,蔡金梅无法释怀,脾气愈加暴躁,以摔东西来泄愤,经常找先生吵架出气。

一对儿女对家中的气氛、贫困的生活抱怨连连,亲子关系、夫妻关系陷入恶性循环,负面情绪吞食全家人的心;这个家“旧”伤、“新”痛掺杂的滋味不好受,十多岁的孩子选择离家出走,及伤害自己。

志工锲而不舍带孩子寻求专业医师协助。真诚关怀的言行,逐渐融化蔡金梅倔强的心,敞开心向志工哭诉心事。志工引导她放下执着,鼓励她勤做复健。自此,她时刻运动肢体,右手无力没关系,左手帮忙抬起右手活动。

蔡金梅定期前来慈济义诊中心针灸治疗,原本眉头深锁,逐渐敞开心房开心地与志工互动。【摄影:杨秀丽】

慈济义诊中心志工黄雪花(虑静)分享:“初次看到蔡金梅坐着轮椅来,几个月后她能以助行器行走,之后更进步到用拐杖。现在,行动自如,真的太感动了!”蔡金梅开心地说:“间中又遭逢另一次的小中风,嘴角歪斜,右手手指蜷曲严重。现在整只手可以动,可以提东西,不再愁眉苦脸。我以前是完全不会笑的。”

蔡金梅做环保回馈慈济与大众的爱,身心也愈做愈健康。【摄影:杨秀丽】

2014年6月,蔡金梅身体逐渐康复,也申请到社险赔偿金,一家经济独立后,慈济便停止医疗费补助,但志工仍持续关怀一家,为孩子申请慈济奖助学金鼓励孩子向学。蔡金梅持续前来慈济义诊中心针灸调养,志工并邀约她至慈济环保站做环保当复健,鼓励她重建社交生活。

平时白天先生和孩子上班,蔡金梅一个人在家,志工邀约她参与慈济长者学堂课程,与众一起运动,一起学习。

至今,蔡金梅每星期前往慈济亚洲花园环保站做环保,参与长者学堂。她说:“当初做环保想着回馈慈济。慈济载送我做治疗,帮我那么久,一分钱都没跟我拿,这种恩情要如何报答?现在是愈做愈开心。参与长者学堂当作复健,大家一起做,更有力量,生活多了些欢乐。”

十年过去,志工不因结束援助而停止关怀。志工的爱让蔡金梅学习转念,突破病苦、心苦。从半身不遂者,如今可以自由走动,生活可以自理,还能做环保付出。她感恩志工和社会大众的爱,让她的人生重现希望。

不管社会型态如何变迁,慈济慈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契合社会需要,恒持不变的是大爱精神;心怀感恩、尊重相待、以爱付出。志工以实际行动在苦难人需要时“走在最前”,同时持续陪伴“做到最后”,直到受助者能自立,更引导人人善的本性,带动爱的循环,成为能够助人、回馈社会的付出者。三十年来慈济在马六甲慈善足迹不曾停歇,至今长期关怀援助的个案及机构超过三十八万人。

感恩社会大众长期护持,大家的爱心捐款,是慈济三十年来扶贫脱困,传递善与爱的永续力量。

(资料来源:罗秀莲、颜玉珠)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