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助难民孩童 教育之路爱相随

无法上学,成天无所事事,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多久?面对生命,最怕的往往不是物资的匮乏,而是眼神里看不到对明天的盼望。难民孩童的未来在哪里?
五岁到十三岁,二十二人聚集在难民教育学习中心念书。每天下午由慈济马六甲分会聘请的老师莫哈末哈仑教导孩子们学科。 【摄影:颜玉珠】

走进巷弄,一户户木造板屋,罗兴亚难民家庭聚族而居,形成难民社区。走至巷底,推开其中一间木板屋,来到了难民教育学习中心,袭面而来是一股令人受不了的热气,以及风扇声轰隆隆作响,但眼前的难民师生们个个都不以为意,一一绽放着笑颜欢迎志工到访。

五岁到十三岁,二十二人不分年龄聚集一堂, 2022年1月开始从星期一至星期五在此难民教育学习中心念书学习。每天早上孩子们有宗教课,下午则由慈济马六甲分会聘请的老师莫哈末哈仑(Mohammed Harun Mohammed Islam)教导孩子们学科。原本连基本马来语、英文都不会,现在懂得从A写到Z ,以及简单对话沟通,礼貌上也有所进步。

今年四十三岁的莫哈末哈仑老师深有感触,他自己约八岁时随着父母亲逃难至孟加拉,住在难民营无法拥有平等的受教权,没有机会上学。幸而难民营内设有临时教育中心,再加上难民署的支持让他可以顺利读到中学。相似的背景与遭遇,莫哈末哈仑深知唯有教育能够脱贫与改变命运,因此即使半天工资有限,但为了帮助孩子融入社会,他接下教职。“我会罗兴亚语、马来语与英语,让我沟通无碍,辗转搬到马来西亚,我曾在吉隆坡难民学习中心教书,也曾在非营利组织当过翻译,知道教育的重要。这三个月来先教英文,之后陆续再教导其他学科。”

负责难民专案的慈济志工许玉萍(慈纪)一路陪伴与关怀,看在眼里甚为开心。她感恩老师配合度高又尽责,也看见孩子们努力学习的心,期盼透过教育翻转人生,作为改变难民命运的起点。

◎ 难民悲歌看不见未来

截至2022年2月,马来西亚持有难民署给予的难民证,合法的难民有十八万一千五百多人,其中逾十五万的难民是罗兴亚人。即使持有难民证,在法律限制之下,他们依然是非法移民,无法合法工作。为了生存大人靠着打零工如当建筑工人、在园丘打工、清洁工等,或是回收资源变卖维持家计。处境艰难,打零工糊口已非易事,薪水连带遭变相打折,还要躲避相关查缉人员临检,难民们虽顺利逃抵马来西亚,拥抱新生活,却被经济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筑梦未来着实不易。

2005年慈济雪隆分会与难民署签署合作备忘录, 2016年借助慈济志工慈善访视经验,协助上门家访难民,及代为发放三个月的生活补助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全球蔓延,大马于2020年3月18日实施全国行动管制令(简称行管令),由于疫情愈趋严重,行管令一而再、再而三地延长。难民原本已经捉襟见肘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在彷徨无助下,难民求助于联合国难民署,求援电话激增,难民署应接不暇,于是与慈济合作,成立Covid-19现金援助专案,委托全马的慈济分支会,及时为难民伸出援手。

行管令期间,吴仪荣(右一)与许玉萍(右二)循著名单到各处去发放物资与难民署现金补助给难民。从生活关怀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促成马六甲难民教育中心成立之因缘。【摄影:颜玉珠】

马六甲慈济志工循着难民署提供的名单联系并上门拜访,众多难民家庭比邻而居,自成一个难民村。志工送上难民署给予的一次性现金生活援助,以及慈济给予的生活物资、防疫口罩、净手液和医疗关怀等。虽然语言隔阂,但无依无靠的难民遇到困境,优先想到便是联络当地慈济志工。

几番互动,志工看见难民孩童随着父母逃难至马来西亚,或是在当地出生,长期处于封闭的生活环境,无法进入正规学校就读,家是他们的全部,孩童成为失落的一代。许玉萍说:“孩子无法享有教育资源,成天无所事事在屋外蹓跶玩耍,年纪轻轻就嫁给其他难民,基本马来话和算术都不会,他们的未来在哪里?代代相传在贫困中循环!”

马六甲州约有二千多位登记的难民,但是却很少有难民教育学习中心,参考慈济雪隆分会办理难民学校的经验,马六甲志工们萌生为孩子们办理学习中心的心愿。正好在士马木(Semabok)有一个罗兴亚难民聚集之地,村长莫哈末哈欣(Mohammad Hashim Bin Jafar)与家长正筹划着为孩子们办理一个学习中心,且已找到村中一个木板屋准备租下做为孩子学习之处。 2021年12月4日志工团队前往拜访与了解,因而促成慈济与该村合作,携手设置难民教育学习中心。

2021年12月4日志工团队前往拜访村长,因而促成慈济与该村合作,携手设置难民教育学习中心。【摄影:吕嘉嘉】

基于难民失学儿童的特殊情况,慈济马六甲分会首次以学术教育作为援助的出发点,聘请老师在中心内提供孩童基本的学术教育,为孩子的未来扎根。

◎ 翻转人生教育不能等

2021年志工开始着手筹划,征聘老师,寻找课桌椅、书本教材、书包、制服、课业簿等。 12月底志工载来课桌椅,村长号召孩子们协助打扫教室环境与清洗课桌椅,志工吴仪荣(惟端)协助粉刷新油漆,大人和孩子皆期待能早日开启学习之路。

2022年1月1日,难民教育学习中心正式运作,此日虽是公共假期,但是对难民孩童而言无差别,他们心中一直期待着能“上学”,现在终于圆梦。此中心没有公共假期,也没学校假期,一周五天传来孩子朗朗读书声。

初期,课程安排他们回教信仰的宗教课及学术课。从三月开始每月两个周末,将人文课程与卫生教育纳入课程纲要,由慈济志工灌输孩童们礼仪、道德与人文等,并带动活动。

有鉴于发放和互动过程看见大人嚼槟榔,随地吐痰,为一点小事常与人争吵,生活和眼界被限制,以及家庭孩子众多,不懂节育等等,大人无法教导孩子,许玉萍深觉慈济人文教育与卫教的重要。

“秉持证严上人教育理念教之以礼,育之以德。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最重要品德教育,强调从小扎根,灌输人文道德,并非单纯追求知识,而是学会做人道理。” 许玉萍表示,在艰难的时刻,希望陪伴他们,以及培养带得走的知识、技能与品格。

难民孩子们从不会英语,三个月来已会书写A至Z,及简单单字。图为孩子向志工展示他学习英语的成果。【摄影:颜玉珠】

◎ 卫生教育护身心健康

两个月的宗教和学科教育正式上轨道,志工于3月23日安排慈济人医会黄月吉牙医与吴美杰牙医前来为孩子们检查牙齿,以及教导口腔卫生教育。志工并特地准备可爱的小礼物缓解孩子紧张的情绪。

村长莫哈末哈欣说:“大人牙痛能忍则忍,不然就服用止痛药,小孩则不曾去过牙医诊所,因负担不起高额的费用。今天第一次有牙医过来,也是孩子们第一次看牙医。”当孩子们一躺上诊疗椅,有些僵硬不敢动,甚至发抖,一些则嘴巴张得大大眼睛盯着医师瞧,有些则紧闭双眼,医师和志工试图缓和孩子情绪,并请莫哈末哈仑老师从旁协助翻译,让孩子放心与明白医师的讲解与对牙齿照护的叮咛。

3月23日慈济人医会黄月吉牙医(右)与吴美杰牙医(左)前来为孩子们检查牙齿。【摄影:颜玉珠】

疫情期间医师高度重视孩子的安全,每检查一名孩童,都会换上新的器具,换一双手套,避免交叉感染风险。此次共有二十二名孩子接受牙齿检查,黄月吉医师详细记录,每一名孩子都有自己的牙齿病历,作为后续追踪关怀的资料。

黄月吉医师总结说:“孩子们牙齿大多数无碍,主要是不够清洁,以及恒齿蛀牙需要安排后续的治疗。”

事后,吴美杰医师教导孩子们如何正确刷牙,以及叮咛培养日日两次、早上与晚上睡前刷牙的习惯。互动中志工发现,原来孩子们完全没有使用过牙刷和牙膏,莫哈末哈仑老师解释来自一些乡村的罗兴亚人生活方式是用手指当作牙刷,搭配当地一种粉状物为牙膏,这里孩子们也承袭大人的刷牙方式。

正好志工们事前已准备了每人一套牙刷和牙膏赠送给孩子们,黄月吉医师还特别提醒孩子,担心他们将香气十足的儿童牙膏当作零食食用。今日示范如何正确刷牙,考量到孩子们需要时间练习,黄月吉医师预计几个星期后再度前来,亲自带领孩子们刷牙,再从中观察调整,务必掌握正确刷牙技巧,保护好口腔卫生。

吴美杰医师教导孩子们如何正确刷牙,以及叮咛培养日日早上与晚上睡前刷牙两次的习惯。【摄影:颜玉珠】
口腔卫教,志工们准备了一套牙刷和牙膏赠送给每一名孩子。【摄影:颜玉珠】

◎ 拥抱希望追梦向前行

3月26日第一堂人文课程,志工以班级经营之概念带动孩子们动手整理教室,培养他们共同维护干净的学习环境之心念与责任感。

今日大伙第一次见面,志工许伟杰(诚琨)、廖志勇、郑维丰与张溢炫透过团康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虽然语言不通,但是透过肢体语言,孩子们逐渐掌握诀窍,玩得不亦乐乎。游戏过程中,将打扫工具透过马来文介绍给孩子们认识,寓教于乐在反覆练习游玩中孩子们逐渐记住扫把、拖把、水桶、畚斗等称呼。

之后分组进行打扫,只见孩子们卖力地擦窗户、擦桌椅、扫地、拖地等。约一个小时便将教室内外环境打扫干净,志工还特地将打扫用具找到一个“家”,贴上事前准备的名卡,以及特别利用宝特瓶制作鞋架,让孩子们的鞋子也有一个“家”,教室外不再是凌乱的鞋子景象,同时示范鞋子摆放方式,培养生活好习惯。

志工以班级经营之概念带动孩子们动手整理教室,并透过马来文介绍打扫工具给孩子们认识。图为(左起)廖志勇、许伟杰、郑维丰。【摄影:郭巧云】
教室外凌乱的鞋子,志工廖志勇(左二)示范鞋子摆放方式,培养生活好习惯。以及特别利用宝特瓶制作鞋架,让孩子们的鞋子也有一个“家”。 【摄影:郭巧云】

除了实体的课程之外,教室布置也是重要的教学环扣,志工刘木兰(慈霈)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静思语,并向孩子们解释与说明静思语的义涵。静思语涵盖甚广,可以是环境教育,也可以是生命教育,更是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其真正义涵。此外,志工用心地拍摄每一名孩子的照片,将制作他们专属的名卡。

课后,志工胡没无关心九岁莫哈末阿亚斯(Mohammad Ayas)的学习状况,与阿亚斯的母亲聊天了解。妈妈开心地与志工分享:“儿子很聪明,这二个月来学会听说读写简单的英文,日日都很期待并开心地去上课。”

莫哈末阿亚斯听闻开心地回应:“我今天学到penyapu 、 mop 、 penyodok 、 baldi 。还有鞋子要鞋底与鞋底这样放整齐,以及朗朗地念着静思语'为自己找借口的人,永远不会进步'。”

人文课程,志工许伟杰示范扫地给孩子莫哈末阿亚斯学习。 【摄影:郭巧云】

村长莫哈末哈欣开心地说:“看见有牙医过来,为我们的孩子检查,很好!我们很开心,很感谢也感到很幸运。慈济人找来老师,常常来关心孩子的上课和学习进度,过去孩子只能待在家里无法上学,慈济人过来,带来老师,让孩子有读书写字的机会,真的很感谢!”

4月3日村长莫哈末哈欣和老师莫哈末哈仑来到慈济马六甲分会静思堂,把握志工上课的日子与众分享难民教育学习中心的点滴,感恩慈济与志工们从物质与精神的关怀延伸至孩子的教育,用爱点亮孩子希望的未来,让罗兴亚孩童能怀抱梦想长大,迎向更美好的人生。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