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三十年慈济情 探因惜缘启善同行

1994年豪雨造成的水灾及接续而来的旱灾,使得以农为本的柬埔寨产生了严重缺粮危机,慈济人前往发放大米和穀种。【摄影:黄锦益】

三十年来,慈济在柬埔寨的爱心传承,从灾后救援到医疗援助,无数生命因爱而重生。这份跨越世代的爱,激励更多人共同传递希望与温暖。

2024年11月1日至3日,慈济在柬埔寨马德望省巴威县转诊医院,举办了一场大型义诊活动。马德望公立联华学校(简称:联华学校)的七十二岁校长陈秀华,特邀了六位年逾七旬的妇女与四十一名师生共同担任翻译志工。他们的参与,让医师和志工的爱心得以顺利传递,克服了语言的障碍,使每一位前来求诊的乡亲都能感受到来自远方的温暖与关怀。

陈秀华与慈济的因缘始于1994年。那一年,柬埔寨刚经历了内战和三十年罕见的大水灾后,百废待举之时,却又迎来另一场灾难“旱灾”,下种的稻禾枯黄奄息,当地人正处于生计困顿时刻,总理因此写了一封救援信给慈济。

十二月,慈济第一梯次米粮发放的同时,志工听闻马德望省米粮告急,特地从南部茶胶省前往西北部的马德望省瞭解灾情。并从当地人口中得知有户十四口人家,因粮食断绝,无以生计,家中又有人生病,万念俱灰下,父母偷偷地在食物中下毒,将全家十三口人带离这个苦难人间。当时只有一位四岁的小女孩,正与邻居外出觅食而幸免于难。

隔年一月,志工再度前往马德望省发放白米和穀种,让一万五千户,逾十万的村民解困纾饥,也让村民添加一分希望。

马德望公立联华学校校长陈秀华(右二)三十年不变,依然与亲友一同担任慈济的翻译志工。【摄影:江欣燕】

◎难行能行 舍我其谁

陈秀华校长,当年还是学校的一名教师,亲眼见证了天灾人祸肆虐的场景。水患无情地侵袭了家园,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接踵而来的旱灾更带来了无力的惶恐。就在此刻,一群身穿“蓝天白云”志工服的慈济志工和比丘尼来到灾区,他们的出现,为陷入困境的灾民们带来了久违的安心和温暖。

回想起那一年、那群人,陈秀华依然满怀感激:“当时的我们既惊讶又感激,这些帮助竟然来自遥远的同胞。”内心充满感动的她,不禁问自己:“我身为本地人,怎么能袖手旁观?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得知慈济志工在发放物资时面临语言障碍,陈秀华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成为灾民与志工之间的翻译桥樑。她服务的学校里,不仅老师,学生们也都精通柬语与华语。于是,她与校方决定停课一周,让全校师生全力投入援助。然而,翻译人手依然不足,陈秀华和几位老师便挨家挨户地敲门,邀请更多能够协助翻译的乡亲加入,使志工们的爱心得以顺利传递。

日复一日的忙碌,陈秀华不敢言累且深感荣幸,能有机会陪伴着慈济的志工们,甚至还坐上了直升机飞往偏远的山区勘灾。虽然那时候的直升机老旧到连机翼都是用铁丝加固的,但当时的她想:“师父和志工都无所畏惧,我更要勇敢!”满心的使命感掩盖了忐忑的心情。

陈秀华(中)说:“在我心中,翻译工作已不仅仅是语言转译,而是一种爱的传承了。”【摄影:覃平福】

马德望省坐落于柬埔寨和泰国边境,自十九世纪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省北边蕴藏着珍贵的红宝石,富饶的矿藏引来接壤国家的觊觎,也让这里的局势更加动荡。虽然在1993年大选后社会进入和平开放的局面,但内乱的阴霾依然未散,赤棉军的残党仍时常伪装成百姓潜入村庄放火,无声地破坏着当地的建设,令人防不胜防。

当慈济志工抵达马德望巴威县时,整个区域已被军队封锁,前行的路径只能借助军用战车穿越。前一天,村庄被烧毁化为灰烬,乡亲们的悲鸣声此起彼落。为了深入灾区勘察,志工们只能乘坐军用战车,冒险翻越崎岖的山路,沿途还遍布未拆除的地雷,每一步都充满着危险。

在这趟危险的勘灾行动中,将军仅允许一位翻译员陪同,那就是陈秀华。尽管只有一位女性,她心中万分害怕,却依然坚持到底。也因这段惊险的经历,志工们亲切地称她为“战车美女”。这个名称见证了她的“慈悲无畏心”。

1995年慈济志工抵达马德望巴威县,整个区域被军队封锁,只能借助军用战车穿越。车上只有陈秀华(白衣坐着)一位女性。也因这段惊险的经历,志工们亲切地称她为“战车美女”。【照片:柬埔寨提供】

◎爱的延续 祖辈三代

陈秀华与师生们参与了无数次的翻译任务,与志工们一同奔波不息。这一趟的大米援助发放维持到1997年结束。2013年,慈济志工拿着她坐在军用战车上的照片寻找她。尽管她无法认出当时的志工,但却能一眼辨认出身穿“蓝天白云”制服是慈济志工。由此,慈济因缘的齿轮再次滚动。

三十年过去了,那段翻译的经历依然在她心中如影随形,仿若昨日。她笑着说,不记得自己参加了多少次翻译了,或许超过二十次吧。每一次慈济需要翻译,她都会召集那些年轻时曾跟随她的村民,现在,她们之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祖母,依然会在需要时一同出动,用爱心与毅力,传递着慈济大爱的精神,给予乡亲带来温暖。

陈秀华说:“在我心中,翻译工作已不仅仅是语言转译,而是一种爱的传承了。”经过多年,这份爱已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从祖辈到孩子口耳相传,让大家都乐于加入这场爱的传递。“我们虽然年长了,但体力、心力还在,大家依然在这条助人之路上前行……”

每一次慈济需要翻译,她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祖母辈,却依然会一同出动援助。【摄影:何维美】

◎ 爱的传承 萌芽开花

廿二岁的彭雯菲,是联华学校毕业生。2019年新冠疫情前,柬埔寨慈济志工来到马德望,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联华学校逾百名师生参与,担任翻译和志工,搭起医生与患者间的沟通桥梁。

义诊活动让雯菲印象深刻,特别是看到偏远地区的居民因缺乏医疗资源,长期忍受病痛。例如,一些村民长期牙痛,因经济困难无法看牙医。慈济的医疗队伍为村民拔除病牙,缓解了他们的痛苦,显着改善了生活。

这样的经历深深触动了彭雯菲,让她决心继续参与这类活动。她认为,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加入爱心团体便能发挥更大影响。彭雯菲说,这些活动让她真正帮助到需要的人,让她觉得这样的付出意义非凡。

她还回忆,早年曾到台湾的慈济静思堂和花莲精舍,那次旅程让她深刻体会到慈济的理念和善行力量,对慈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她更坚定了自己要用爱心与行动去帮助更多人的信念。

除了义诊,彭雯菲还参加过慈济的大米发放,协助当地因水灾受灾的居民。回顾这些年的慈善经历,她表示,自从参加慈济活动以来,她一步步投入,从最初的义诊到后来的灾害救助,这几年一直坚持到现在。

柬埔寨翻译志工彭雯菲(左)陪同医生往诊。目睹偏远地区的居民因缺乏医疗资源,长期忍受病痛,激发起她要继续帮助人的心。【摄影:李贵业】

◎救援画面 撼动心灵  

农业处主任本松(PEN SONG)在三十年前,亲眼目睹慈济到他居住的村庄进行大米发放。回忆当时的情况,四处哀嚎声,村民苦不堪言。他深感有许多村民更需要大米。因此,他决定放弃自己的领米名额,出来协助志工搬运大米。这段回忆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本松再次看见慈济志工四处发放大米的身影,心中的感动再次被唤醒,并决定向志工学习大爱,付出自己的力量,帮助有需要的人。

在这次义诊中,他除了在农业局悬挂宣传义诊的布条,还亲自到农民家中告知消息,也到菜市场宣导,希望能吸引患病的农民到义诊现场求诊。

义诊第二天,本松也到现场挂诊。五个月前,他的双颊奇痒难忍,每个月都要到医院看诊,但只得到止痒药,病况并未好转。义诊的医师告知他,这是长期曝晒所致的皮肤病,只要注意少受阳光直射,就会有所改善。他始终微笑着:“相信国际义诊的医师非常专业,自己会很快康复。”

农业处主任本松(左)对三十年前慈济的援助铭记于心。这次义诊,他在农业局悬挂宣传义诊的布条、还亲自到农民家中告知消息,也到菜市场宣导,希望能吸引患病的农民到义诊现场求诊。【照片:柬埔寨提供】
农业处主任本松(中)在义诊第二天,也到现场挂诊。他相信来自国际的医疗团队的专业,很快能使他康复。【摄影:李贵业】

现任巴威县长瑞沙利(Louth Saly)三十年前曾是慈济发放的大米援助的受益者,对当时慈济在困难时刻雪中送炭的帮助,铭记于心。2020年,当地再次遭遇水灾,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志工行列,与志工们一同勘灾至深夜,藉此回馈当年慈济的恩情。

2024年10月13日,当慈济医疗团队来到当地进行眼科筛检时,瑞沙利县长也特地抽空到医院关怀,并顺便检查眼睛。结果发现他患有老花眼。当天,医护人员为他测量了度数,并告诉他义诊开幕仪式后可以领取眼镜。

在瑞沙利县长的身边,总是有数名下属陪伴,但他言谈间毫无官威,反而对慈济志工充满敬意,并表示深感荣幸,慈济选择在他管辖的区域举办义诊活动。他期望这样的活动每年都能举行,为乡亲带来希望。

义诊第二天,巴威县长瑞沙利(中)前来关怀及领取眼镜,并欢喜的说,以后看文件没烦恼了。【摄影:覃平福】

● 

三十载的慈济情谊,见证了爱与善行跨越时光与世代的力量。从陈秀华校长的慈悲无畏,到瑞沙利县长的回馈,这一切都印证了“只要心中有爱,世界必将因此改变”。在这条助人之路上,每一位志工和受惠者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也将成为未来改变的推动者。随着这份爱的延续,我们深信,它将不断孕育希望,并照亮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

每一位志工和受惠者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也将成为未来改变的推动者。随着这份爱的延续,我们深信,它将不断孕育希望,并照亮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摄影:覃平福】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