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柬埔寨马德望省巴威县转诊医院进行的慈济大型义诊中,七位超过七十岁的老奶奶,在中医区承担起翻译员,为医师和病患筑起沟通桥梁,她们的体力和热情不输年轻人。因服务到位,令医师都竪起拇指,称她们是达到100分的慈济祖母队。
2024年11月1日至3日,义诊现场人潮汹涌,一早就有病患前来等待;而各个看诊处也呈现爆满现象,在进门口处的中医看诊区也不例外。
中医看诊区分为两部分,一是在空地的帐篷下进行看诊,后到旁边的针灸区去施针;另一则在医院走廊围起布幔,间隔成三间,其中两间摆放几张病床,供需要躺着在身上施针及拔罐的病患所用;为尊重起见,更有“男房”及“女房”之分,另一间则是领药区。
◎不畏病痛来付出 再辛苦也变值得
炽热的阳光照射在帐篷上,为看诊区带来燠热。身材瘦小、穿着志工背心、揹着背包的陈秀娟却丝毫不受热气影响,她除了为医师及居民充当翻译,更热心地带患者前往针灸区。
七十三岁,来自马德望的陈秀娟时而在看诊区,时而在施针区,来去不停走动的她不觉疲累,反而是医师会关心地叫她休息一下,不要走动太多。
“医师们对我很好,怕我走动太多,腰椎会更痛。”陈秀听坦言,自己健康并不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走动时要强忍腰椎的痛,她也患有轻微脑萎缩,造成记忆力变差,所以在做翻译时,必须全神贯注,仔细问仔细听,唯恐听错或听漏就对不起医师和患者了。
尽管身体有病,陈秀娟从不显露痛楚,腰椎痛的厉害时,她就放缓脚步,坚持到义诊结束才休息。对她而言,把握参与慈济活动是她这三十年来的愿,不能错失。
她难忘1995年,慈济人来马德望发放大米是坐着坦克车来发放,足见当时环境并不太平。然而,志工无畏惧的继续援助这里的居民,让她很感动,觉得慈济人和柬埔寨人毫无关系,却愿意从遥远的台湾来此给予需要的帮助,身为柬埔寨人的她有什麽理由不能帮助自己同胞?自那时起,只要慈济需要,她就会响应马德望联华学校校长陈秀华的呼吁,积极参与或当工作人员。
此次的义诊,也是应陈秀华之邀,赶紧报名承担翻译员。她深感参与慈济义诊很有意义,因慈济帮人并不是当下而已,而是会彻底的解决患者的痛与苦。她回想四年前,慈济在马德望办义诊,有几位严重病人在现场无法治疗,但慈济人没有放弃,转介给当地志工,让志工开案,由慈济付费把患者带到大医院治疗。
“我们马德望这一带,属于偏乡,很多贫困居民连生活都成问题,生病了也没钱看医生,有慈济来办义诊所,对居民来说是带来希望。”
这次义诊前夕,她原本要到远在纽西兰的女儿家探望。为了把握付出,她和女儿说,要等慈济办的义诊结束了,她才过去。因为,她很想为国家和同胞出一份力,她觉得这是她应尽的本分事。
老年人还能发挥助人的力量,令她深感人生很有价值。尽管在义诊第二天,她的左手臂被昆虫咬伤,第三天开始发炎、红肿,她不以为意,等到义诊结束,才让中医师帮她消毒,涂药包扎。
虽然受了点伤,她并不抱怨,反而欢喜地表示,这三天的义诊,看见脚痛不能走路的同胞针灸后能起立走动,肩膀酸痛的经过针灸或拔罐,减轻痛楚,甚至不痛了,还有躺在担架上,由旁人抬进来的患者经治疗后,也缓解了病情,更感动的是医师也会殷殷叮咛患者需注意饮食,教导患者做复健的动作。她真心为患者遇到良医感到开心,也觉得自己这三天的付出很值得!
◎余生岁月不暗淡 助人为乐最幸福
看诊时间是十点开始,但八点左右已有居民前来,为免大家等太久,中医师及翻译员在九点左右已准备就绪,马上开始看诊。
七十八岁、一头银发的陈秀珍是叶明宪(济恺)中医师的翻译员。还没为患者看诊前,叶医师就先为她的右膝盖施针。原来,这几年,她膝盖疼痛,走路比较缓慢,加上眼睛乾燥流泪水,叶医师遂每天为她施针,也送她喷眼睛的药水和护眼膏,提醒她眼睛不舒服就喷一喷,涂一涂。
膝盖尚施针的陈秀珍见居民已进来,即刻开始工作。透过她和居民家常式的聊天,再一句句翻译给叶医师聼。再经叶医师的望闻问切,很快掌握病情,给予治疗。
患者一个接一个,叶医师体恤陈秀珍膝盖痛,嘱咐她坐着,他自己带患者到施针处施针。
叶医师的贴心,解除了陈秀珍之前要来当翻译员的种种顾虑。她坦言,自己是退休老师,与妹妹陈秀华同住。在联华学校当校长的妹妹相当忙碌,她则在家无所事事,感觉颇无聊。
当陈秀华和她谈及此次慈济到巴威办义诊,需要很多翻译人员。往常,陈秀华会邀学校的师生来当翻译员,此次却遇到学校开学,能来承担翻译的师生不多,所以,她希望姐姐和几位懂得柬语及华语的乐龄朋友也能来当翻译员。
“我膝盖痛,又年老,怕做不来,也怕医师嫌弃我,不想来。后来,妹妹说翻译员真的很不足,我就随她来试试看。没想到,做了之后,我才明白助人为乐是很幸福的事。”
她回想10月13日,慈济医疗人员在巴威转诊医院,为需要动手术的居民做筛检时,需要翻译员,她便随同陈秀华前往。当时觉得坐在椅子上当翻译员,倒也不难,于是,便答应三天的义诊可以尝试来当翻译员。
第一天义诊结束后,回到家里,她向妹妹诉苦一整天坐着翻译,太累了。陈秀华提醒她:“我们比那些患者幸福多了,患者的病痛比我们还多。我们可以走可以动还可以来付出,而且我们比很多患者年长,但可以服务比我们年轻的病人,可见我们多麽有福报。”
一句话提醒了陈秀珍,她回想在义诊现场,倾听患者心声,能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痛和苦,有者半夜会脚痛、肚痛、胸痛,有者突然站不起来感到惶恐;而全身酸痛、头痛、眼睛痛的更普遍。
在现场,她也看到许多志工、医护人员在忙碌为患者服务,感受到慈济人的爱心很大,自己只是付出一点,无法相比。一念心转,她不再喊累,反而在第三天义诊结束后,欢喜地说:“看到医师、慈济人都很真诚的帮助病人解除痛苦,他们很伟大,我感觉自己也变得伟大了。”
欢喜满满的陈秀珍发愿,以后要跟随妹妹一起来付出,让余生的岁月不再暗淡而变得亮丽、精彩。
叶明宪医师深被陈秀珍及其他老奶奶付出的精神所感动,他竪起拇指,赞叹这群被陈秀华称为祖母队的翻译员,个个都非常棒。尤其看到陈秀珍每每在和居民谈病情时,会以家常方式与对方閑聊,进而获知更多详情。
叶医师觉得这样的方式和台湾看病一样,自然又很亲切,让患者感到自在又安心,而身为医师的他也能很快又准确地获知病情而给予治疗。
“如果没有这些老奶奶来当我们的翻译员,我肯定要手脚并用,以肢体语言来猜测病患的表达,等于在拆盲盒一样,会耗费很多时间。”
叶医师笑呵呵地说有祖母队来当翻译员,是医师的荣幸。他也感佩老奶奶们都七十多岁了,还把握机会来付出,发挥功能来助人,这就是大爱精神。他也有感而发地表示,看到老奶奶们在欢喜付出中忘记自己渐渐老去,他也为老奶奶们感到欣慰。
“这群老奶奶不输年轻人,她们这三天的服务,我给她们打分100分。她们真的是值得给一百分的祖母队。棒!很棒!”叶医师欲以老奶奶为榜样,期许自己到了老奶奶的岁数,也要让生命散发光与热。
◎慈济祖母队最棒 谱写亮丽的人生
“我们是慈济祖母队!”阳光下,陈秀华带领六位乐龄的翻译员,开心地齐声喊出。
陈秀华很感恩在缺乏翻译员的情况下,她的姐姐和乐龄朋友们挺身而出,肩负重任。早在1995年,慈济在马德望省进行大米发放时,她就带领师生协助翻译与发放工作,因而瞭然慈济办的活动最需要的就是翻译员。所以,在往后的慈济活动中,找翻译员成了她的重任。
这次的义诊,祖母队获得医师及志工的赞叹与肯定,让她也感到与有荣焉。她笑言,这群祖母年龄最小的七十二岁,最年长的七十八岁,她们动作虽然不如年轻人,然而,坚持做到最好和最后的精神不比年轻人逊色。
每天义诊结束,祖母队会聚在一起分享心得,有者觉得能付出很开心,睡得特别香甜;有者感受到没有体力,要助人也不容易;有者则说早上要早早起床,很挣扎,一想到医师及居民需要翻译,马上起床……
祖母队的心声让陈秀华感到窝心,她也欣慰姐姐陈秀珍在付出中找到快乐。虽然第一天,姐姐会抱怨累,过后却因叶医师对她照顾有加,让姐姐感受到身边有孩子陪伴的温馨。尔后,接触病患,看到种种苦而忘记自己的痛,更让姐姐体会到能做就是福。
“姐姐每次和我分享心得,脸上都带笑容。以前,我邀她参与慈济活动或当翻译员,她总是以膝盖痛啦、不舒服啦、天气很热啦种种理由为藉口,这次她肯出来,又做得欢喜,我也开心呀!”
陈秀华坦言,姐姐能走出孤单、投入人群中助人是她最期盼的事。经过这次的义诊,祖母队成员皆表示,要跟随她继续做好事,因为她们不想让晚年岁月空度过。
●
三天义诊,中医看诊人数共九百八十二人次。虽然义诊已经结束,留在祖母队成员心中的快乐却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