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互为后盾 共同护持静思人文

台湾慈济静思人文讲师团队专程远道而来,为慈济雪隆志工与职工同仁举办一场为期四天的“静思人文精进研习工作坊”。 【摄影:李秀君】

 台湾花莲静思精舍出家众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以及克己、克勤、克俭、克难的静思家风精神深受慈济志工们的敬佩。常住僧众做过二十多种手工,不受供养,不曾动用分毫善款,并力行慈善济施,成为全球慈济人的后盾!

2024年3月28日至31日,台湾慈济静思人文讲师团队一行五人专程远道而来,为慈济雪隆志工与职工同仁举办一场为期四天的“静思人文精进研习工作坊” 。

工作坊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呈现,让参与的学员在无压力的氛围下学习,获益良多;其中,亦有不少志工因为感念常住师父们慈悲与豁达的心怀和无所求地付出大爱,而发愿欲成为师父们的后盾,全力护持静思人文,努力推广静思文物。

◎应邀承担 护持静思人文

人文精进研习工作坊进行间,一个瘦小的身影时刻陪伴在侧;她时而提水、时而推着手推车载送插花课程所需的鲜花与绿叶,分配学员插花的花罇、抹布等等,一副从容的神态,令人肃然起敬。

田金香(慈介)是慈济雪隆分会副执行长之一。她回溯加入静思人文团队源起于慈济雪隆分会执行长简慈露的邀约:“你有空的时候就来关心一下静思书轩。”这一投入就十二年。期间她跟随志工团队回到台湾花莲静思精舍寻根、学习,加上阅读证严法师的著作,加深对于静思人文的理念,了解静思人文成立书轩的宗旨,同时,发觉自己应该要更精进投入。

花莲静思精舍出家师父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克己、克勤、克俭、克难的精神。身为天主教徒的田金香认为:“神父和出家人都在传法或弘法,没有工作的收入,接受供养是很正常的。”但是证严上人和常住众不受供养,自力“耕”生的精神,让她深受感动。

“师父们以何维生?瘦弱的上人还要扛天下苦难人的担子。况且,每一次营队的开销都是精舍师父们在护持,这深深地触动我内心的不舍。”上人的身教成为她的典范;于是,这一颗埋藏于内心的善念,逐渐萌芽,她自我承诺、并悄悄地和上人约定,要做得更深、更远,承担起护持静思人文的使命。

田金香投入静思人文十二载,因感念上人的身教典范,自我承诺承担起护持静思人文的使命。【摄影:黄勇雄】

提到台湾讲师团队,田金香赞不绝口。 “每一位讲师都发挥各自良能,是一个很强的团队;谢佳勋(慈旎)传授静思人文之美,奉茶、行走的仪态等皆由肢体展现礼仪;林蔚绮(慈谆)表达静思人文并非专卖产品,而是藉由'物'传法,让更多人认识慈济从而投入志工服务的行列;而郑春玉(明潣)与詹玉英(虑珈)等分享上人的静思精神理念,皆很如法……”

最令她印象深刻是在观看上人的开示时,其中说道:“我只能够带你们半辈子……”田金香听了之后,顿时警惕自己的后半辈子要更努力,造福人群。

她认为这次的研习工作坊,讲师团队带给学员们的激励是团队要合心,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圆满,而善解包容的美德是静思人文必备的条件之一。 “新冠病毒疫情至今四年,大家的心境难免有点转变,期许静思人文营队能把志工团结起来,从心出发。”看到上课的学员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满心欢喜,私聊之下,发觉大家都非常感动、赞叹且欣慰获得参与一席之位。她冀望学员们可以成为社区的种子,将营队所学与其他志工分享;透过静思人文以及慈济的故事传递证严上人净化人心的精神与使命。 “净化人心应从个人做起,从而引导家人、周遭的朋友,社会才会祥和。”

台湾讲师团队发挥各自良能,传授礼仪之美、借物传法以及分享上人的静思精神理念。【摄影:李秀君】

◎年长志工 上课忘记疲累

来自黑风洞( Batu Caves )社区的孙雪珠(慈荣)欢喜地告知她的四对儿女、媳妇与女婿们都已受证在证严法师门下。 2007年,她回到花莲寻根时,感动于常住众承担起全球慈济志工参访的伙食开销,并获悉静思精舍常住众不受供养的家风,而生起一股欲成为师父们后盾、全力护持静思人文之念头。

回到吉隆坡后,她即刻投入静思人文团队至今;每月初一、十五到附近的素食馆去推广净斯产品及宣导慈济,从中与社区的民众结了不少的善缘。 “推售静思文物是次要,我们主要的目的是宣说慈济,让会众因了解而加入大爱行列。”

参与研习工作坊,虽然课程时间蛮长,但是对于现年七十六岁的孙雪珠并不会感到疲累。她在课堂中随着讲师及学员们又跳、又笑,展现出精神饱满的状态,让人看了心生欢喜。 “第一次遇到像佳勋老师这般活泼又轻松的课程,让我吸收甚多;除了产品的知识,我们更深入了解慈济人文等等。我开心到忘记了疲累,反倒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一眨眼就下课了。”

孙雪珠亦表示由林蔚绮导读的“茶书会”让她收获满满。 “蔚绮老师以简短及浅白的文字和轻松的方式带动,并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加以解说,让人容易明白经中之文,真是受用无穷。”她坦言,自己亦会效仿林蔚绮的方法,把这种深入浅出又无压力的带动方式用在社区的读书会以及清晨薰法香的分享上。

她以坚定的语气表示会在静思人文志业做到最后一口气,同时说:“期许所有的静思人文志工发挥各自良能,一定要做精舍师父们的后盾。”

七十六岁的孙雪珠(右一)参与研习工作坊时不会感到疲累,在课程中又跳、又笑,展现出精神饱满的状态。【摄影:黄勇雄】

◎善巧方法 加强人际关系

志工黄绣茗(虑绣)声称自己是冲着谢佳勋而来。原来,时常观赏慈济大爱电视台的她,非常喜爱谢佳勋主持的节目。

参与研习工作坊,她学习很多,获益匪浅。谢佳勋在课程中的身教,触动了她的心灵。 “在一堂奉茶的环节,大家行进间必须挺腰、以笔直的仪态行走时,佳勋老师蹲下来,放下身段、融入学员,观察学员们的步伐是否一致,那一刻让我非常感动。”

曾经在社区素食馆推广静思文物时遇到挫折,她说:“有时候会众提出的疑问,若无法解说得清楚,对方会很不满。”在课程中,她学到如何以善巧的方法和人互动,加强人际关系的应对。

面带着笑容,不时发出“呵呵”的笑声,黄绣茗分享她即学即用的心得:“我的师兄(先生)脾气比较暴躁,载送我参与活动时,偶尔会发出怨言,而我总将他给予我的服务视为理所当然。”她解说,在课程完毕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夜晚九点多,先生必须专程到捷运站接她回家,她轻轻的一声“感恩哟!”获得前所未有的回馈。她满心欢喜地分享:“我从来没有这样对他道谢过。虽然他听了之后默不作声,但是我感觉到他心里的喜悦,感受到他的心情非常好。”

她体悟到人生就如一面镜子,若要镜中人笑,自己应先笑;要镜中人可爱,自己要先表现可爱;冀望得到他人敬重,须先敬重他人。 “佳勋师姊教我们以体贴、温柔的态度对待他人;说话要亲切且面带笑容。佳勋师姊的教导非常棒!”她期许自己善用所学,和社区志工分享,带动团队加强人际互动,推广静思人文。

在课程中吸取精华,黄绣茗(中)即学即用;她轻轻的一声“感恩哟!”获得先生前所未有的回馈,赢得对方喜悦的同时,自己亦满心欢喜。【摄影:李秀君】

◎冲锋猛将 使用研发产品

来自砂拉越古晋的张小玲(慈微)承担人文推广十多年,她谦卑地表示自己从什么都不会学到会,如今依然满心欢喜地学习。虽然,推广静思文物予会众,每一次都会遇到不同的考验,然而,她坦然面对,并把它当作人生的历练与经验。

在课堂中,张小玲形容自己犹如进入宝山;她雀跃地分享自己为了更认识净斯产品,总会当“冲锋猛将”,率先使用新研发的产品;所谓知彼知己,让她更有效地推广静思文物。 “常住师父的刻苦精神深深地感动我,加上师父们的慈悲心与爱心,一定会多番确保新研发的产品是对大家有益而无害,才会推向市场。”

现年七十六岁的张小玲,不辞劳苦远道而来,在课程中欢喜地与其他志工相处,并吸取了有效沟通方式的撇步,冀望回到社区可以即刻派上用场。她坦言:“或许是自己的沟通方式不太正确,这些年来一直无法邀约更多志工加入静思人文推广。课程中讲师提醒了我要保持微笑,这是在面对各种类型的人时,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她带着微笑地告知:“我要管好自己的心,任何时候都要以善心、善念面对每一位接触的人。”

此外,张小玲亦谨记讲师教导的“4F”解说技巧;以四个不同的反思角度──事实(Facts)、感受(Feelings)、发现(Findings)及未来(Future),是由英国学者罗贵荣( Roger Greenaway)提出的“动态回顾循环(Active Reviewing Cycle)”引导技巧归纳而来。她认为这种技巧并非只是让对方意识问题、反省自己、预防未来;事实上,是警惕自己,提升自我沟通能力。她感动地表示:“我会尝试用这个技巧与人沟通,并向对方学习。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他们身上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

现年七十六岁的张小玲(左一)不辞劳苦,从古晋远道而来,她形容参与工作坊犹如进入宝山,并吸取了有效沟通方式的撇步。 【摄影:王秀玉】

静思人文志工走入人群,藉由推广文物与众结善缘,传递证严法师净化人心的精神与使命。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