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三步一拜 坚定道心

跪下,是谦卑;起身,是愿行;朝山不止于地面,而是朝向心中的觉悟之山。 【拍摄:钟国义】

在清晨尚未苏醒的时刻,有一群人选择以身心朝山,礼拜着自己心中的信仰与方向。三步一拜,行于尘土之间,这不只是身体的行动,更是心灵的修行。在这样的虔诚与静默中,许多故事也悄然展开──

2025年4月27日,清晨的吉隆坡慈济静思堂一片祥和,虽然人潮涌现,却不见喧嚣声响。这天,慈济雪隆分会举行今年度第二场朝山,共吸引了两千五百人齐聚一堂,虔诚礼佛,静心朝山。

朝山这条路,不在于脚步的远近,而在于心中那份坚定的愿望——愿以身作则传承法脉,愿以行动实践慈济精神。【拍摄:庄贵贺】
慈济雪隆分会举行今年度第二场朝山,共吸引了两千五百人齐聚一堂,虔诚礼佛,静心朝山。【拍摄:钟国义】

◎长愿终圆满 病身不碍行

有人朝山,是一步一跪地的身体试炼;有人朝山,则是一场跨越身体与心灵的修行。对他而言,这是一种“我虽有限,仍愿为众生尽心”的实践,是践行《法华经》所示“以大悲心为本,度脱一切众生”的无声弘法。

来自增江南区的郭炳文,今年四十一岁,罹患脊髓型肌肉萎缩症,行动长年受限。自2018年起,他便受到慈济志工的长期关怀与陪伴。多年来,炳文始终心系朝山,渴望能亲身体会那份身心合一、礼敬诸佛的虔诚行仪,却碍于身体状况与各种现实限制,始终无法如愿。直到今年,因缘终于成熟,他圆梦踏上人生第一次的朝山旅程。

这趟路,他邀请了伯伯一同前来。朝山全程,伯伯陪伴在侧,不仅细心照料,也在每一个需要时给予最即时的支持与协助,使炳文能够专注于内在的祈愿与清净,稳稳地走完心中这条路。

陪伴他的,不只是亲人,还有一位年轻朋友。这位年轻人因面对人生低谷,前来找炳文倾诉心声。炳文邀他一起参与朝山,希望他能从慈济的氛围中,找到重新出发的力量。炳文的母亲本身也是慈济志工,他也期许这位年轻人,未来能在慈济这个大家庭里,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光明之路。

此次能成行,炳文特别感恩志工不间断的探访与邀约,让他有勇气走出家门。他坦言,对他而言,每次外出都不容易,尤其是这样需要长时间、持续专注的活动。如今能如愿,内心的激动难以言喻。朝山沿途望见许多年长的志工,不论膝伤、腰痛,依然坚持三步一拜、一心一念,让他深受感动。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轮椅上的炳文,随着朝山队伍缓缓前行,嘴里轻声念诵佛号,伯伯也在一旁跟着念诵,心念虔诚。炳文说,虽然行动不便,但心从未远离佛道,他将这份朝山的法喜与虔诚,深深回向法界众生。他欢喜地说:“我也做得到,也能为众生尽一分力,真的很开心!”

虽然身体受限,却从未阻碍他念念为众生的情操。炳文以轮椅为莲花座,随佛号前行,把有限的身躯化为无限的愿力。一步一念,皆是道;虽无跪拜,心已伏地。他用最纯粹的虔诚,写下属于自己的朝山篇章。

虽然身体受限,炳文以轮椅为莲花座,随佛号前行,把有限的身躯化为无限的愿力。一步一念,皆是道;虽无跪拜,心已伏地,写下属于自己的朝山篇章。【拍摄:伍诗昱】

◎越洋一愿 步步生莲

愿力,能穿越海洋;诚心,能感动时空。一对母女一念向佛的初心,跨越山海。朝山,不只是礼佛的仪式,更是一段心灵回家的路。从印尼棉兰走来,她们一步步将孝心化作莲步,把祝福铺展在每一吋土地之上。

陈金倩(虑蕴)特意从印尼棉兰前来朝山。这趟殊胜之旅,源于她在印尼观看大爱台的朝山画面,深受感动,而表姐黄丽殷(明歆)一句温暖的邀约:“妳来啦!”让她下定决心,安排好事务,带着年迈的母亲一同飞来吉隆坡。

在佛号声中,她眼神坚定,步履沉稳,一步步虔诚叩拜,随行在大队伍中。朝山结束后,她发愿道:“我要更精进,要贴近上人的心,真正明白上人的教诲,让自己更有力量。”她希望以佛陀为榜样,从身、口、意落实正念,影响家人向善,走在菩萨道上。

此次母亲同行,更为这段旅程增添圆满与幸福。母亲在抵达静思堂后,深受道气与法亲情感动,也主动提出会与她一同参加每日的“薰法香”及雪隆北二区的每日午间读书会,闻法修心。金倩感恩此行不仅拉近与母亲的心,也让母亲与慈济接上法缘。

回顾自己的慈济路,金倩说:“真正理解佛法的意义,是在受证之后,才明白什么是闻、思、修。”完成受证的一大关键,是她发下“大愿”茹素——这个转捩点让她仿佛打开一扇心门,真正听懂了上人的教法,也让她更加坚信:走在菩萨道上,是对的路。

在慈济,她学会守好本分,行孝道、顾家庭,让父母安心,家人自然更支持她付出于慈济事上。金倩分享,慈济让她学会“多用心、常转念”,提醒自己时时持好念、说好话、行好事,并将这份体会与更多人分享。

借着今日的朝山,她诚心为家人及一切有缘众生祈福,祈愿人人皆能与佛法接轨,从善念中启动心灵净化的力量,共修共行菩萨道,转动生命的轨迹。

陈金倩(左一)特意从印尼棉兰前来朝山。这趟殊胜之旅,源于她在印尼观看大爱台的朝山画面,深受感动。于是安排好事务,带着年迈的母亲一同飞来吉隆坡。【拍摄:钟国义】

◎引领学子 朝山自净

教育工作者林峻玱,也是培训志工,在今年朝山活动中,带着两位学生一同参与。他回忆,早在2024年听见志工们分享朝山的法喜时,便在心中种下一颗想要体验的种子。当时正值人生低潮,心中有些难以放下的情绪与执念,听见朝山能净心转念,他便想一试,看是否能有所突破。

峻玱连续两天参与朝山。第一天他带着三位学生来到静思堂,原是以朝山工作人员身份前来,最终却转为参与者。今天,他带着两位学生一同参与。他笑说,第一天在艳阳下的朝山,汗如雨下,汗水渗进眼睛,痛得不敢大幅度跪拜,直到行至广场前,眼睛已难以张开。但今天再度前来,他略微调整跪拜方式,身体不那么吃力,整体感受也变得更从容自在。

“虽然过程辛苦,要下跪、磕头、礼拜,但朝山结束后,真的感觉身心都轻了,烦恼与执着仿佛也一一放下。”他诚恳地分享。

他说:“我是用'心灵上的救赎'这个角度,邀学生们一起来朝山。”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们也都感受到那份转变,纷纷表示整个人轻松了。

在慈济见习陪训过程中,峻玱深受启发,听见许多来自不同生命故事的分享,也理解到在社会中自己能成为帮助他人的力量。他期盼来年能顺利受证成为慈诚,续行这条发愿的道路。

◎安住当下 身心俱净

当佛法的步伐与尘世的繁华交织,朝山便成为一条穿越心灵与身体的修行之路。每一跪,每一拜,不是在履行仪式,而是向内的净化与觉醒。正如佛陀所教: “心随步动,步随心至。”修行,并非逃避尘世,而是以慈悲与智慧,穿越万象,映照自心。

朝山动线中,有一道特别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身披红衣袈裟的藏传法师利巴雅( Rev. Bhagya ) 安然禅坐,静静地等待朝山仪式的开始。那份从容与安定,如一池深潭,映照着二十三年修行的沉淀。

利巴雅法师温柔娓娓道来,她早年远赴印度修习佛法,精进学修近九年,后因健康因素返回马来西亚,现居于吉打州双溪大年的一所道场,持续奉行利他行。这趟前来吉隆坡,是为探望孩子,并与长期联系的志工拉维娜( Ravina )见面,因缘际会下,接受拉维娜的邀约,一同参与这场殊胜的朝山法会。

虽然不谙中文,但利巴雅法师依然专注随行,安然地跟随佛号节奏三步一拜。每当顶礼后起身,她总会合掌先置于额头,再放回胸前,仿佛以最虔敬的身姿,将感恩之心献于诸佛之前。她说:“今早的氛围非常殊胜,不仅清净庄严,更充满法喜。在礼敬诸佛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一种从心底涌出的清净与力量。”

她特别赞叹:“慈济的朝山,不只是仪式,而是一场众志诚诚的心灵之旅。能见到这么多人以爱、关怀、分享与慈悲来与佛相会,是一种令人动容的力量。”

利巴雅法师深信,真正的修行不是远离尘嚣、闭关静坐,而是在生活的每一刻、每一念中落实佛法。她语重心长地说:“现代人内外皆受烦恼困扰,唯有时时忏悔、洗涤心灵,才能看见心中的光明与平静。”

她也以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自许:“观音菩萨教导我,要把所学所知奉献给需要的人。无论是从师父、长老或喇嘛那里学来的点滴,我都尽量应用在助人利他上。”

最后,利巴雅法师语重心长的劝勉:“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今得人身更应珍惜。修行虽艰难,但只要有耐心,愿意一步一脚印地走下去,就能走出苦,活出一份有意义的人生。”

虽然不谙中文,但利巴雅法师依然专注随行,安然地跟随佛号节奏三步一拜。【拍摄:伍诗昱】

◎守志不退 以身供养

在庄严佛号声中,众人伏地跪拜,踏上心灵的朝圣之路。朝山者,心中那条修行的路,早已悄然铺展。这条路,不在于脚步的远近,而在于心中那份坚定的愿望——愿以身作则传承法脉,愿以行动实践慈济精神。

清晨六点十五分,天光微亮,万籁俱寂的静思堂外,已有一群身影默默排列队伍。甫踏入朝山动线起点,便听见志工李光式(济裕)低沉而虔诚的声音,在微凉的晨风中引领着众人。他身形挺立,语调温和却坚定,细心指导队伍行进节奏:“右、左、再右——合掌、跪拜。”他指导大众以最恭敬的身姿,开启一场身心灵的朝山之旅。

身为证严上人的第一代弟子,光式深知以法待人、以身作供养,是弟子对师父最真切的回应。站在朝山队伍最前方的位置,他不只是一位带队者,更是一位实践者。只愿引领大众齐心朝一个方向前行,以一致虔诚的步伐,献上最恭敬的心。

光式分享,身处“龙头”岗位,必须全然专注当下。他说,有时发现身旁的师兄脚步略快,便会轻声提醒,协助调整节奏。他说: “朝山不只是礼佛,更是在训练缩小自我、学会等待与成就他人。”

他相信,朝山的本质,是修正自己的习气、放下执着,进而净化人心、祥和社会。从每一次伏地跪拜、每一声佛号开始,都是在练习清净一念心。与众人同步行进的过程中,彼此提醒、相互护持,也正是菩萨道上善知识同行的真义。

谈及这二十多年的慈济路,他缓缓地说,最大的改变,是心变得柔软了。他回忆,早年性格刚强,不易动容,自从走入慈济、走入人群,看见苦难个案、灾区画面,体会到众生所承受的痛苦与无助,眼泪自然落下。 “原来慈悲,不只是同情,而是感同身受之后,愿意去行动。”

站在朝山队伍的最前方,他的身影不张扬,却像一盏长明灯,稳稳照亮同行者的脚步。这一程朝山,是他的自我叩问,也是对师志的实践与传承。

李光式(前右一)身为“龙头”岗位,站在朝山队伍的最前方,细心指导队伍行进节奏:“右、左、再右——合掌、跪拜。”他指导大众以最恭敬的身姿,开启一场身心灵的朝山之旅。【拍摄:陈德铭】
身为证严上人的第一代弟子,光式(右一)深知以法待人、以身作供养,是弟子对师父最真切的回应。【拍摄:张志新】

● 

跪下,是谦卑;起身,是愿行;朝山不止于地面,而是朝向心中的觉悟之山。在这片沉静祥和的道场里,每一个愿行者都以身供养,将烦恼转为道粮,让法脉在凡尘中源源流转、生生不息。


(资料来源:李嘉莹、谢蕙仙、和纾妏、陈晓燕、江欣燕)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