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浴火凤凰 生命展现曙光

李昭娣的人生剧本高潮迭起,上半场人生是灰色,充满艰辛苦楚;下半场人生因为遇见慈济,充满色彩,活出生命的价值。
李昭娣欢喜来静思堂付出,找到生命的价值。【摄影:杨春燕】

儿女双全,丈夫的事业刚刚起步,开始置屋买车,生活如旭日初升,一切都那么美好;当时,李昭娣是幸福的小女人。

1999年3月31日,一通来自警局的电话,狠狠打碎了她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掉入了万丈深渊。她想不通,不明白正值壮年、才三十七岁的丈夫怎么会凭空消失了?

李昭娣难以接受,觉得是在梦境;那是电影的剧情,为什么会发生在她的身上?长达三年,她到处求神问卜,希望心灵可以找到出口;却是换来一次又一次的煎熬、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刚开始,我整个人要疯掉了,今后要怎样照顾这两个孩子,这一条路我该如何走下去?”

李昭娣常想,一条人命就算是病亡、意外身亡,仍然有一具大体让人来告别,如此才能让亡者灵安,生者亦能心安。她每天以泪洗脸,内心在控诉,所有的不服、不甘心等,却又无可奈何。

那一年,她才三十二岁,带着五岁的女儿与三岁的儿子,路该怎样走下去?

◎ 世事难料 人生无常

李昭娣与丈夫巫许惠光于1992年结婚,育有一双儿女,生活虽不富裕,却平淡安稳。丈夫从事船厂电器承包商,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但是每个周末必定回来麻坡,第二天又匆匆赶回去。 1999年,李昭娣与丈夫讨论,打算携带儿女一起到新山定居,一家人团聚。

1999年3月30日,当晚九时许,丈夫曾与她通电话,表示过几日就会回家。岂知,翌日下午却接获警方的通知,丈夫在新山斯里阿南(Seri Alam)的一片新工地上,神秘失踪,音讯全无。他的车被发现停放在当地,车内护照和其他证件完好无缺,却不见人影,手机和钱包亦随之消失。这突如其来的失踪,仿佛一场噩梦,不仅带给她无尽的悲伤,也让她的生活彻底被撕裂开来。

李昭娣不甘心地四处登报寻人,遍访寺庙神祇,只求寻获一线希望。然而,求神问事、悬赏寻找,最终都是杳无音信。甚至在朋友建议下,她忐忑地走进黑白无常神庙,胆颤心惊地祈求一丝线索,却仍旧失望而归。

2002年,八岁的女儿从电视节目《千里一线牵》中得到灵感,劝说妈妈参加,期盼借此再见父亲。然而,节目虽然播出,这段缘分依然无法牵起。那段时间里,亲友的安慰虽短暂舒缓心伤,却无法抹去她内心的重创。更让她心力交瘁的是,不时接到恶作剧电话,抑或每当警方发现无法辨识的遗体,她便必须前往认尸。一次次破碎的希望无情击垮她,内心的绝望让她饱尝人间无常的冷酷滋味。

一家人翻阅陈旧的相册,心情是复杂及沉重。【摄影:陈月菊】
刊登报纸、寻人启事,约三年内,李昭娣没有放弃寻找丈夫的机会。【摄影:杨春燕】

最为棘手的是,丈夫失踪不等同于死亡,迟迟无法取得死亡证明,保险无法理赔,银行帐户被冻结,沉重房贷的重担,让她喘不过气。为了养育一双年幼的儿女,她含泪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内心百般煎熬。若非这对孩子,她或许无法走过这段漫长的黑夜。

七年后,先生的死亡证书一下来,她的经济才稍微舒缓。

◎ 放下执念 重新出发

那几年,李昭娣一直活在痛苦与煎熬中。有一次,走入一间庙宇,神职人员语重心长地告诉她:“别找了,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你只要为他超度,然后自己好好过日子吧!”

某日,丈夫入她的梦境,交待她好好生活,梦中他声声叮嘱她不必悲伤,多念经回向。从此,她开始到佛寺听闻佛法,每天早上做早课回向给众生。当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心境也随之豁然开朗。每年,她会为丈夫超度,却不再执着于寻他。

“要走出来,真正要靠的还是自己。”
“我不能一直活在悲痛中,会影响两个孩子的身心成长。”孩子尚年幼,家婆已年迈;她必须振作,撑起这个家。

她悔悟曾将失落的怨气撒在年幼孩子的身上,于是重拾母爱,倾心照顾他们成长。她感恩家婆和小姑无怨无悔地帮忙照料孩子,让她得以兼顾事业。

◎ 风雨过后 云开月明

李昭娣开始把重心放在家庭、孩子与事业上。她一天打两份工,无怨无悔,只希望孩子长大能有所作为。

“记忆中父亲的样子很模糊,一家人相处的时间也不多,但我知道他是爱着我们的。”如今已是而立之年的女儿巫许欣莹是一名药剂师,目前在新山班兰医院上班。

她表示母亲虽然很忙,但从来不会忽略对孩子的教育,用心栽培他们,尽管经济拮据,还是会让她和弟弟上才艺及补习班。乖巧懂事的他们也未曾让母亲失望,学习中获取各种奖项。

十六岁时,巫许欣莹立志成为药剂师,并认真和母亲讨论过,然而昂贵的学费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吃力。她理解母亲的难处,自食其力,研究各大教育机构提供的奖学金,并努力考取好成绩,最终以全科A的优异成绩获得星洲日报提供的全免额奖学金,成功就读药剂学,并以一等荣誉(First Honors)的优异成绩毕业。

李昭娣坦言,女儿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并非优异,她曾一度认为女儿想当药剂师是因为该职业薪水高,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让她深感愧疚。如今看到女儿事业有成,婚姻美满,她终能放心安度余生。

“爸爸刚失踪那段时间,妈妈的情绪很不稳定,对我和弟弟很严厉,我知道她是希望我们有一番成就,出人头地。”忆起往事,巫许欣莹不禁泪流,她心疼妈妈的苦楚,也很欣慰现在她和弟弟已经足以撑起这个家,母亲终于可以退休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欣喜母亲从慈济找到了精神寄托,放下多年来潜藏在心里的结,十分支持母亲参与慈济。

一双儿女事业有成,让李昭娣深感欣慰。【摄影:陈月菊】

李昭娣在新加坡工作的儿子巫许靖康是一名工程师,在他的眼中,母亲一直都是坚强、独立、照顾家庭的女强人。记得在小学时,母亲从早工作到晚,回家还不忘检查他们的课业;升上中学时,家庭的开销变大,母亲不得不打两份工,没时间兼顾他们的课业,便将他们送到补习中心学习。

他坦言父亲出事时,他年纪尚小,对父亲完全没印象,但在成长过程中,父亲的缺席未曾带来遗憾,因为母亲同时扮演了父亲和母亲的角色,让他感受到满满的爱。

印象中的母亲总是很忙碌,却从不是为了她自己。如今,他和姐姐已踏入社会,工作稳定母亲不再需要为他们操心,他们也会支持母亲想做的事。

看见母亲在慈济帮助他人所得到的那种喜悦和成就感,他也为母亲的充实生活感到开心,同时也希望她不要太过操劳。

◎ 勤耕福田 心灵富足

每逢星期四或星期六,静思堂便会涌入一群志工,齐心协力耕耘福田,打扫静思堂。李昭娣与姐姐李玉珍(虑喆)总是牵着年迈的母亲,满怀欢喜地到来。擦拭着栏杆,她似乎不仅在抹去尘埃,更是在洗涤内心的杂念,让这片净土与自己的心灵同样洁净。

她在2009年跟随姐姐的脚步踏入慈济,唯两个孩子还年幼,为家庭忙忙碌碌,未有太多投入。2022年10月,为了照顾患上失智症的妈妈,她和孩子讨论后决定退休,把妈妈接回身边照顾,她深知行孝不能等;退休后本意是想多陪伴妈妈,却在姐姐的邀请下再度走入慈济。

刚开始,李玉珍来载送妈妈去慈济,当看到老人家回来的那一分欢喜,让她觉得狐疑;在家总是昏昏欲睡,回来却是笑眯眯、欢欢喜喜?为了一探究竟,她走入慈济,亲眼目睹母亲尽管只是协助简单的工作如分鞋袋、抹桌子等,都让老人家感到无比欣喜,充满价值感;志工如家人般的温暖问候,让母亲倍感亲切,人也越发开朗。

“为了陪伴妈妈,我走进来慈济,才感觉这条道路是对的,很有价值。”

吴亚莲(坐者)欢喜来静思堂付出。【摄影:杨春燕】
志工们来静思堂打扫耕福田,左起:侯春慧、李昭娣、李玉珍。【摄影:江妙珍】

从此,李昭娣找到了心灵的依归,益发精进,把握每一次的机会付出。无论是福田打扫、生活组、慈善访贫、环保推动,还是经藏演绎,慈济的每个角落皆见她默默奉献的身影。她也承担福田组长,深谙团队和合协作的真谛,广结善缘。

同样身为福田组长的志工侯春慧(慈俍)将李昭娣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并赞叹她的克勤和精进是志工学习的典范;不仅协作默契十足,更以亲和力接引许多人一起加入慈济大家庭。

李玉珍欢喜见证家人的转变,妹妹从痛苦走向放下,从茫然到豁达。母亲因罹患失智症而郁郁寡欢,却在慈济中重拾笑颜,她满怀感恩,感谢佛法的力量和慈济的家人,让这一切焕然一新。

◎ 佛法长伴 慧命永存

“福田自耕,善果自收。”

走进慈济,李昭娣感悟“福非求得,而是行得”。现在,不仅欢喜耕福田,也积极邀人走入慈济共善。社区读书会让她更明白以佛法应对生活的不如意;用善解、沟通和包容,改掉习气,在日常生活中修德与修心。

上人说“慧命永存,爱心无涯”,她无怨无悔地将善心付出,体会到一种源源不绝的欢喜与轻安。正如静思语所言:“在最困难的时刻,最需要帮助的地方,伸出援手助人离苦得乐,就是人生最尊贵的价值。”

上人常言“无常”,这句劝诫让李昭娣在多年来的人生风霜中有了深刻的体悟,她把握因缘来付出,在善行中累积智慧,内心也平和与喜悦。她明白到生命无常,要把握当下。如今,她在慈济的大小活动中身先士卒,身体疲累却心灵愉悦。

“上人已经老了,我一定要把握机会,回去见上人。”今年,她将要回台湾亲自接受上人的祝福。

如今,她看着一双儿女已事业有成,母亲的晚年也在慈济的关爱中重新绽放笑颜,内心满溢感恩与圆满。

李昭娣(左一)与姐姐李玉珍(右一) 及妈妈一起同行菩萨道。【摄影:陈月菊】

李昭娣的人生剧本高潮迭起,就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

人生上半场,从幸福的小女人面对巨变,历尽艰辛苦楚;人生下半场,与慈济相遇,从此反转人生,活出生命的价值。

她深知,世事无常是人生的常态,而慈济所传递的爱与和合,却是永恒的。她默默祈愿,愿更多人也能踏上这条慈悲之路,播撒爱的种子,让世间的苦痛因彼此的相互扶持而转化成幸福的果实。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