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十年菜园耕耘 化贫瘠成沃土

马口卫星市环保站旁有一块草地,让从小对农作充满兴趣的谭学正发挥所长。但是一锄下去,他察觉不对劲,下雨时有薄层积水在地面上,排水不易;日晒时干涸、呈硬块,这样的土质,他如何扭转乾坤?
土地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土地病了,植物也长不好。要土地恢复健康自然状态,需要养息一段很长的时间。 【摄影:罗秀莲】

马口(Bahau)市镇位于森美兰州仁保(Jempol)县内,经济命脉以农业和木业为主,年长一代多从事务农或割胶。

2004年,淡边马口卫星市环保站成立不久,除了资源堆积,周边也长满杂草,若不着手处理,将面对有关官员的投诉。现年六十五岁的站长谭学正(济泊)是当地第一颗慈济种子,经营幼儿园的他没放弃对农作的喜好,想要从整理资源中抽出时间,在环保站旁开辟小小菜园。

“我从小就对农耕有兴趣,曾经想到吉隆坡农业大学(博特拉大学前身)升学,申请成功了,经济却不允许,于是我转行割胶,还是找一块地坚持种农作。”他说。

◎ 做就对了 大学问

有种植菜园经验的邻居伍亚英(左一)协助谭学正让土地恢复生气。邓遂嵘(左二)看见一片绿油油,赞叹农作物有生命力。【摄影:罗秀莲】

要开辟小菜园,环保站四周地面结块,排水不好,下雨积水。这样的泥土,没有营养,也没有水分。他找来几株芋头苗,挖个坑就栽下去。当时恰逢雨水多,芋头长得很快,到了收成时,发现芋头几乎全部坏掉生虫,无法收成。

深知是土质的关系,他一直寻找改善的方法,参与讲座会、询问多人意见,也采用多种方法:例如分成多个区块、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如南瓜、辣椒等,但几乎白费心机;曾经放些许化学肥,却引来更多害虫,小白菜还未长成就被害虫吃光光;2010年从讲座会中听闻酵素好,也尝试做水果酵素来去除害虫,却无法让土壤受益……

屡试屡败、却舍不得放弃。有种植菜园经验的邻居伍亚英(昵称英姐)好奇来看了,她默不吭声,从家里带来深褐色泥土,一层杂草、一层鸡粪肥、一层泥土来覆盖、浇水,耐心等待土内蕴育菌种、将杂草化成土壤养分,再继续铺陈。后来他才知道,这是在堆肥“养土”。

“土地贫瘠、硬得像石头,需要长时间养息,才能慢慢恢复生气……”英姐说。

用旧盆子搭配几片棉布条,将水慢慢滴入土壤,长时间为土壤保湿。【摄影:邓遂嵘】
谭学正用宝特瓶和回收的木板搭建架子,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薄荷叶。【摄影:邓遂嵘】

泥土转为深褐色,结构松了,开始有蚯蚓钻动,他用来种植各种农作;五六年前,香茅开始有收成;四年前,薄荷成果丰硕,卖得好价钱,让谭学正很兴奋,知道土地开始活跃起来了,这是耕耘十多年来,首次体会到“成功”的滋味。

回想当初,他深刻理解上人所说,土地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土地病了,植物也长不好。要土地恢复健康自然状态,需要养息一段很长的时间。

他曾经到台湾静思精舍,感觉精舍农场的气息,和过去感受的完全不一样。于是,打从决定在环保站开辟菜园开始,他就希望效仿精舍师父做到友善环境,与地球共生息。十年选用自然农耕,单是养土就是大学问。他说:“‘做就对了’一句话就让我学不完……”

◎ 保湿灌溉 不花钱

至2019年,马口卫星市环保站已有四千方尺农耕地,栽种了十多种农作物,计有印度豆、辣椒、芋头、薄荷、香茅、九层塔、韭菜、百香果等,采用轮替种植,每一种都少量生产,客源来自商店住家和朋友。

一次,志工邓遂嵘(济懋)跟随着谭学正走入菜园,看见农作物绿油油、健康有活力地生长着,欢喜赞叹:“多么有生命力呀!”

谭学正笑说,坚持至今十五年,感觉整个环境在改变,土地健康、吸引各种微生物,自然生态平衡,把小鸟也吸引来了。

他也分享水源灌溉法。菜园半数的农作旁边都有宝特瓶链接着自动滴灌浇水器,把水点滴浇灌在农作物土壤,另半数农作物则用旧盆子搭配几片棉布条,同样将水慢慢滴入土壤,长时间为土壤保湿。

中午时分,太阳直射,无法接纳热情阳光的薄荷叶会“烧焦”,谭学正尝试用宝特瓶和回收的木板搭建架子,希望可以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所有材料取自环保站,不必花费。

◎ 培育植物 树人才

民众张伟光协助采收印度豆。【摄影:谭学正】

环保站的菜园,农作物各种各样,看似无规划,他指向其中一处,是瘦长的甘蔗搭配香兰叶。他说,甘蔗需要阳光,枝干会倾斜;香兰叶只需要种在通风凉爽的地方即可,避免阳光过烈。两者种在一起,甘蔗为香兰叶阻挡了部分阳光,各取所需,共生共息。

这里同样有印度豆攀藤,变成菜园遮荫植物之一,近期应是采收季节,然而天气变化,农作物最知道,近期收成少了,原本一枝叶可以产出二十串、重量达四十克的印度豆,这两天一串都无法采收,让特别前来相助的在地居民张伟光无法出力,留在环保站帮忙。

张伟光过去曾在环保站周遭徘徊,谭学正注意到了,三番四次邀约进来看看,对方都借有事离开。直到去年,印度豆丰收,谭学正采收不及,把他叫进来帮忙,年轻力壮的他,爬高爬低,两小时左右,成功采收五公斤印度豆,彼此都很欢喜,往后谭学正有需要都会请他过来帮忙。日子久了张伟光才慢慢透露,自己曾经误入歧途,现在修正当中。谭学正说,他在环保站可以一人默默不停地做事,完全脱离烦恼事,时间到就去载送父母。他说,喜欢来环保站,因为年长志工都很耐心、疼惜他,愿意给予他空间。

从植物生长过程,谭学正了解到培育人才观念,每个人各有性格,农作物也有自己的生存方法,深入了解,许多妙法在里头。

“我记得刘济雨师兄曾经说过——法无定法,无定法中有定法,这句话很管用。像有些事我不太会做,如保温工作,我就让女众师姊去;一些搭建架子工作让木工师兄去做,自己花比较多时间在农耕。带人没有一定的方法,但是整体还是有一定的原则需要遵守,团体才能运作,这是我体会到的。总而言之,做就对了,做了才能有体会和学习。”

淡边马口卫星市环保站菜园全景。【摄影:罗秀莲】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