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教育,不在课堂里,而在彼此的陪伴里慢慢发生;有一种成长,不靠说教,而是透过理解与感恩悄悄萌芽。这天,三百二十组家庭齐聚慈济亲子营,在笑声与泪光交织的互动中,重新学习如何“在一起”,也重新发现“爱”。
2025年4月13日,慈济雪隆分会首次举办新冠疫情后的大型亲子营,迎来了新生和旧生共六百五十人。孩子们雀跃地牵着爸爸妈妈的手,神情中透着一丝紧张又期待的气息;逾三百位志工忙进忙出,笑容满面,像迎接亲人般细腻照料着每一处细节。
慈济雪隆慈少班走过二十五载光阴,亲子班也来到第十九个年头。过去,活动多由社区各自举办,深耕在地。今年,在新冠疫情后首次跨区联合,举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亲子营。展开一场从心“陪伴”出发,直抵“心灵”的教育旅程。


◎亲子同行 打开心门
活动一开始,亲子一起参与了两个体验活动,是“手指连心”和“用心听看做”——对许多家长而言,参与亲子营的每一个环节,彷彿是一场日常的小练习:简单、轻巧,甚至微不足道。然而,这位妈妈却在活动中感受到深深的触动。
“今天早上的活动,看起来都很简单,像那个‘手指连心’的游戏。”盛观云轻轻笑着说,“但做起来,意义真的很深。”
她提到那个要与孩子一起合作完成“一颗心”的手势练习,看似只是两双手指勾连的动作,但真正的难处,是彼此在过程中的默契与配合。“这个心,不是我做给你,而是我们两个人一起完成的。那个过程,其实就像我们的亲子关系——需要一起磨合、一起完成,才真正有意义。”
活动结束后,她心里有股强烈的感受涌上来:“在家里,我们都忽略了这些很细小的互动。刚刚那个活动不过五分钟,但它的意义,比我们去外面逛街一个小时还要深。”
◎我们都是 幸运星
紧接着登场的,是徐慧仪(慈泓)与孩子的生命故事。徐慧仪是大学教授,却总是牵着孩子的小手,一起走进慈济的世界。她深信,孩子的心如同一方沃土,需要善的环境来滋养,才能长出感恩与付出的种子。
身为志工,她不只是以身作则,更将慈悲的行动化为家庭日常的一部分。那些年,她曾随志工团走入异乡灾区,亲眼看见孩子在瓦砾堆中寻找希望的眼神。也是在那一刻,她深刻体会到:“苦难的人走不出来,有福的人要走进去。”
这样的经历,成了她教养孩子最真实的教材。不是说教,而是陪着孩子,看见世界的另一面;不是期待孩子成为什麽样的人,而是愿意一起走在行善的路上。
她常说:“福是做来的,不是求来的。”这句话,是她对孩子的叮咛,也是对自己的一份期许——愿更多人,一起走进他人的苦难,在付出的路上,找到心的平静与富足,成为地球上的一颗幸运星。

◎给爸爸妈妈的 一封心里信
上午尾声的问答环节,设计了一份只给孩子填写的电子问卷。问题简单却深刻。这些真心话彷彿一封封无声的信,被小心收藏,等待午后分组活动时悄悄揭晓——这是一场迟来却深刻的“给爸爸妈妈的一封心里信”。这些答案成为下午“亲分”环节的重要线索,也为父母开启了一场深刻的心灵探索。
十二岁的邓恬敏写下:“今天最难忘的一刻,是妈妈终于和我一起玩小游戏了。”那一刻,藏不住的喜悦化作文字,悄悄流露在纸上。读到这句话时,恬敏的妈妈沉默了片刻,神情複杂地轻声说:“原来,我真的太久没陪她了……”她坦言,自己长年忙于事业,总认为孩子还小,还能等。但当她与女儿在游戏中四目交会时,忽然发现,那个曾依偎在怀里的小女孩,早已悄悄长大了。


◎简单仪式 深情的爱
中午,一碗饭成为亲子情感的桥梁。孩子双手捧饭奉给父母,说出感谢——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让全场气氛瞬间沉静下来。
“谢谢你每天煮饭给我吃。”、“原来,为妈妈付出是这麽美好的事。”、“我爱你”…… 这些简单却真挚的话语,在此刻格外动人。整个会场随之一静,空气中彷彿流动着一股温柔的力量。那一刻,不只是一场仪式,更是一次彼此理解与靠近的契机。孩子低头敬饭,父母眼眶泛红——一句句倾诉,将爱悄悄传递到彼此心里。

◎各自成长 为了更好的重逢

午餐后,亲子正式分开上课。家长前往讲经堂参加“亲环节”,深入理解陪伴的力量,并从慈少班旧生的生命故事中学习如何放下控制,转为支持与同行。
这是一段走出幽暗、迎向光明的旅程。志工邹晓玲曾在孩子重病、产期忧郁中深陷自责与无助,直到接触慈济,靠着“多做多得”逐步走出抑郁。她从不敢出门,到勇敢走进学校、工厂、甚至酒吧讲环保,从封闭自责的母亲,转变为愿意倾听与分享的慈济志工。如今母女同行善道,从创伤中绽放慈悲与力量,将爱与希望播向人间。
曾因与女儿争执,怒火中烧的志工黄瑞源(本睿)冲回家掌掴女儿,愤而将她送往遥远的智利留学,作为惩罚。他自嘲那是最极端的教育方式。加入慈济后,他学会缩小自己、放下身段,开始倾听孩子的心声。当有学习障碍的儿子历经七次入学被拒,终获慈济国际学校接纳,他也因此放慢脚步,学会真正地陪伴。多年后,他真诚向女儿忏悔,女儿也回应“我也有错”,父女终于冰释,关系更亲近。爱与陪伴,成为他人生最深刻的功课。
张永松在听完分享后说:“我们常说希望孩子成熟懂事,其实我们自己也还在学习怎麽做父母。”
与此同时,八岁到十一岁的孩子们在“子环节”中看见世界的不同角落——无国籍孩子的影片、灾区儿童的故事,让他们首次认识到“原来我拥有的,比我想像中多得多。”
十二岁到十五岁的孩子则参与了一场名为“从小善到大爱”的游戏,资源有限唯有合作与分工才能完成。从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社会观、启发孩子助人之心与责任心。


◎爱悄然靠近 心与心重逢
下午四点,亲子重新聚首,现在的他们更像是两个刚完成一场冒险的旅人,彼此靠近,互相倾听。邱晓盈说:“孩子,今后妈妈会把多一点耐性和温柔留给妳。”
不少家庭当场报名加入慈少班和亲子班,有位爸爸笑着说:“本来以为是带孩子来上课,结果却变成自己上了一堂人生的课。”
来自蕉赖的刘世源,首次带着十四岁的儿子刘迅暟参加亲子营,一场互动课程,为父子之间打开了更深的连结。“最喜欢的,是和爸爸一起玩‘我家公鸡我家猜’,我们的动作居然一模一样,超有默契!”
对世源而言,这场营队让他看见儿子内心柔软的一面,也让他更坚定教育孩子要有“感恩与付出”的心。他深感:“现代孩子常沉迷于手机,对人事物变得冷漠,也习惯了接受,却忽略了拥有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愿他能懂得珍惜,学会为他人着想,那才是最好的福报。”
看着天然气爆炸的影片时,迅暟一脸凝重,说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帮助受苦的人。他也坦言,小六时脾气暴躁,参加慈济亲子班后才学会控制情绪。“现在我想多陪爸妈出去走走,好好聊天,因为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事。”
“与孩子沟通不需太多唠叨,只要用心看、听、做,就能让孩子快乐起来。”单亲爸爸的会计师刘凯嘉感触良多。平日工作忙碌、身兼母职的他,对儿子严厉却常忽略孩子感受,盼藉透过亲子营改善关系。当儿子在游戏中勇敢直视他,那无畏的眼神让他瞬间感悟“来对了!”听见黄瑞源分享亲子冲突的经历,他更加警觉,也期许自己放下威严、靠近孩子,让爱的互动从今天开始。


●
教育,不只是把知识交给孩子,更是把爱与慈悲的力量种进他们的心田。亲子营的一天,也许短暂,却像一滴水,润泽了亲情的土地,也悄悄开启了家庭共修的契机。从手指连心的小游戏,到一碗饭的奉敬与感恩,这些看似微小的片刻,正是慈济教育所珍惜的——潜移默化中,孩子懂得感恩,父母学会放下,彼此在生活里同行、在善中共成。愿这份从心出发的陪伴,成为每个家庭未来路上温柔而坚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