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要和垃圾一起生活吗?”
“你一天用了多少塑料制品?”
“如果装食物的容器是不能回收再循环使用的,你还要买吗?”
环保志工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时而接收到微弱的回应,时而沉静一片。
一切以往用得理所当然,即用即丢。从来不曾思考的问题:小小的举动竟为社会环境制造不少垃圾?为海洋生物造成了危机?一群青少年不禁沉默了。
2019年8月10日,麻坡慈济青少年团的人文课程,不同以往在活动中心进行;而是把课程搬至麻坡慈济合丰环保站。教育及环保志工一起合作,并且以实物教材,让青少年除了听之外,还能以双手来体验做资源分类。
◎ 资源分类 认知的重要
“保丽龙会为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为贪一时方便而使用的吸管及塑料制品,平均的使用时间非常短,彻底腐烂却需要耗五百年。”
“全球各海域,一共漂流着大约一亿到一点五亿吨的垃圾——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
画面投影出一张张的简报,显示我们对地球是多么的不疼惜;我们住在地球,可是却不爱惜她,处处破坏、时刻伤害。
要爱护大地,必须从自身的生活习惯做起,出门买东西时,自备“环保袋”;外出打包带环保餐盒,如此才能减少用塑料袋。唯有减用、拒用才能不制造垃圾。但是已经使用了,就要把“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及再循环使用,如此才能达致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其恶化。
经过志工李源文(惟友)的解说后,慈少们开始动手为垃圾分类。铝罐、宝特瓶、纸张、塑料……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是不是所有的塑料袋都是属于可以回收的塑料?”
“这是铝罐还是铁罐?”铝罐、铁罐傻傻分不清……
“磁铁吸得上的是铁罐,铝罐是不相吸的。”
“包装得越美、越精致的袋子,有些是不可以回收的。”
当慈少在进行环保分类时,时而提出疑问,环保志工们在一边耐心地教导并且为他们解说疑惑。
◎ 正确分类 清净在源头
“要有责任,回收物不可以随意分类,那会为志工造成烦恼。”
慈少刘芯宇觉得现今社会有很多人都有心想要做环保,可是却不了解如何分类。当他们把家里“认为已经分类好”的回收物载到环保点,无形中加重志工的工作,需要重新分类。
刘芯宇觉得今天上了宝贵的一课,经过了志工的解说,才了解一般上回收商只接受具有伸缩性的塑料袋,回收后可制成同样质料的塑胶袋,平时使用的米袋则会拒收。
原来自己在家中分类的回收物,有很多是错误的。比如她会把米袋归纳在塑料,她说:“原来有些会发出很大声、“硬硬”没有弹性的塑料袋是不能回收的。”
当听说本地的回收商基于人手不足,一些可以再循环的物品,因为没有整理好就不愿意回收。她颇有感触,如果大家在家可先把回收物清理干净,才载到回收站,就能减轻志工的负担。而没有分类的东西,就算里面有可再循环物品,它依然被视为无用的垃圾。
◎ 少欲知足 环保生活化
慈少李宜静第一次接触环保,对能学习到如何分类,感觉很新鲜。当她踏入大爱惜福区,琳琅满目的衣服,种种的物品,不禁让她看傻了眼。衣服、水壶、包包、书包……种种物品陈列着,都还很新。
她表示自己在农历新年才会去买衣服,平时都很简朴,觉得衣服还能穿、穿得简单舒服就行了。她也表示自己的书包都用很久,破了坏了都是修了补了再用,很少会有一直换新书包的欲望。
“很多东西都很新,太奢侈了!太浪费了!”另一位慈少黄糠禹看到惜福区一大堆的衣服中,很多物品上有价钱表未拆或不曾穿过就被主人丢弃,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他认为要自我警惕,有需要才买,而想要的未必是需要的。
他表示父母会把环保餐具放在汽车上,需要在外打包时就能使用,如此也是对大地的一分敬爱。他会把今天所学习的分享给身边的人,并且鼓励大家减少用保丽龙和塑料袋。
●
一趟环保学习之旅,相信慈少们有所收获,能响应环保的善举。从家庭出发,进而在社会各角落落实资源分类回收,以身体力行阐扬“惜福爱物”的观念,并带动左邻右舍共同爱护地球。
此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克服自我欲念;若是人人不能克制自己享乐的欲望,处处浪费资源,不仅损害身体,也对地球造成损伤。唯有拒绝诱惑、认真学习正法;物质生活要往下比,人格品德就会向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