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浩瀚父母恩 舞台上传承孝道

《浩瀚父母恩》舞台剧以佛典《父母恩重难报经》为本,全剧由八首曲目另加〈跪羊图〉和〈最美的笑容〉编剧而成,犹如一场生命旅程。【摄影:林振胜】

 《浩瀚父母恩》舞台剧,这些年来在全国各地慈济分会与据点多次演绎。不同的是,每一次都有新的孩子、新的家庭参与,新的生命故事在舞台上发生。今天,更有四百二十五位亲子同声合和,将孝亲的力量推向高峰。

2025年9月28日清晨,吉隆坡慈济静思堂的讲经堂内,强烈节奏感的“咚咚咚咚……”鼓点声声震撼入心。那一刻,现场人仿佛同时屏住呼吸,心底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敲击开来。

大爱妈妈鼓队以〈鼓动亲恩〉揭开序幕。隆隆的鼓声宛如母亲的心跳,提醒着在场每一位子女:父母恩情,无时不在。有人眼眶泛红,因为这声声鼓点,让他们想起了远在家乡、默默守护的双亲。

“圆缘,不是一个结束,而是爱的延续。”司仪的话回荡耳边。的确,这场演绎,不仅是2025年慈济亲子班和慈少班课程的最后一堂课,也是一场深刻的生命旅程印记。

大爱妈妈鼓队以《鼓动亲恩》揭开序幕。隆隆鼓声宛如母亲的心跳,提醒着在场每一位子女:父母恩情,无时不在。【摄影:钟国义】

◎多年薪火相传 亲子同心演绎

〈浩瀚父母恩〉音乐舞台剧,再度在吉隆坡静思堂上演。这是继2013 、2019与2025年5月之后,第四度在雪隆地区由不同组合呈现。十六年来,从2009年台湾首演起,这出充满孝亲意涵的音乐剧,早已成为慈济教育的一部分,见证一代代孩子在舞台上学习感恩,家庭因而凝聚,社会因而温暖。

每一场不同人、不同地点,但共同传递的是孝亲之心。今天由四百二十五位来自亲子班、慈少班的学员与父母同台演出,将孝亲的经典,用肢体、声音与泪水,演绎成一段生命的赞歌。

这场演绎,不仅是2025年慈济亲子班和慈少班课程的最后一堂课,也是一场深刻的生命旅程印记。【摄影:陆翰廷】

◎十曲道尽亲恩 爱在舞台流转

〈浩瀚父母恩〉舞台剧以佛典〈父母恩重难报经〉为本,全剧由八首曲目另加〈跪羊图〉和〈最美的笑容〉编剧而成,犹如一场生命旅程。从初始的启蒙,到深沉的悔悟,再到报恩的呼唤,每一曲都承载着深情与启发,带领观众走进一段段熟悉却常被忽略的亲情记忆。

序幕〈跪羊图〉,当跪下的羊影映现,提醒人们“孝为先”的本质——饮水思源,不忘父母恩情。舞台上的一跪一拜,映照出台下无数真实的亲情故事。

序幕〈跪羊图〉,当跪下的羊影映现,提醒人们“孝为先”的本质——饮水思源,不忘父母恩情。【摄影:陈世权】

在这群少年演员中,十五岁的杨芷荧特别深有感触:“刚上台时心脏快要跳出来,但真正表演时发现,其实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难,我只要把'父母恩情'的心意表达出来。”

她坦言在演绎中最具挑战的,莫过于跪下的动作。“真的很吃力,也会痛,但想到父母为生活与家庭奔波的辛苦,就觉得自己这点辛苦不算什么。”在彩排时,当指导老师提醒大家“要想着父母去演绎”时,她几度心疼到想落泪。

平日里,她与父母话不多,但想到母亲每天接送自己往返静思堂排练,还要兼顾工作,心中满是感动。“经过这次演绎,我才醒觉,我出世那天,就是母亲承受生产之痛的时刻。我很心疼妈妈,也要即时报恩。”

她决定,往后每逢生日,不仅自己收礼,也要准备一份礼物献给母亲,以此铭记亲恩。 “除了买礼物,我还要捐钱给慈济,帮助更多需要的人。因为行孝行善都不能等,行善也是对父母报恩的一种方式。”芷荧微笑着说,年纪轻轻,却已道出深刻智慧。

透过舞台上的一举一动,芷荧传达了孝亲的心意,也用行动展现年轻世代对爱与善的承担。

杨芷荧:“经过这次演绎,我才醒觉,我出世那天,就是母亲承受生产之痛的时刻。我很心疼妈妈,也要即时报恩。” 【摄影:颜彦绅】

◎舞台映照真实 道尽父母牵挂

〈序曲〉以音乐与肢体动作开场,拉出剧场的张力,引领观众进入父母恩情的世界。动作指导老师的志工张琛如(懿洸)细腻地分享了〈序曲〉其中一段表演设计“拉布布”。舞台上,一条白布在演员之间轻轻拉扯,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既想放手又放不下的牵挂。

就像生活里,父母总会不厌其烦地叮咛孩子一句“有没有吃饱”,无论孩子八岁还是八十岁,关心始终如一。而孩子虽然渴望独立,内心却又舍不得脱离父母的关爱。这段在舞台上具象化的动作,也映照出世代间那条看不见,却从未断过的爱之线。

说到这里,她已泪眼盈眶。想起自己从小失去父亲,因此更能感受母爱的分量。或许正因如此,她才如此用心,希望舞台上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从演绎中领会到父母恩情的深重。

她深信“孝顺不应只停留在舞台上,而是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甚至让她决定在演出前特别叮咛孩子与家长,不要将参与看作一场表演,而要记得把“孝顺”带回家中,实践于生活里。

〈序曲〉其中一段表演设计“拉布布”。舞台上,一条白布在演员之间轻轻拉扯,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既想放手又放不下的牵挂。【摄影:颜锦源】
张琛如(右)决定在演出前特别叮咛孩子与家长,不要将参与看作一场表演,而要记得把“孝顺”带回家中,实践于生活里。【摄影:邓亦绚】

◎舞台孝恩演绎 病中母亲含泪

〈因缘〉描绘父母与子女的结缘不只是血脉,更是责任与爱的连结。这幕让人感受到“相遇不是偶然”的深意。随后的〈怀胎〉重现母亲怀胎十月的辛劳与不易,每一个动作、每一分痛楚,都是对生命深切的承担。让人从胎儿视角理解母亲的用心。

〈十恩〉阐述父母十种恩德,从养育、教导、护持、容忍……一一列出,让我们看到那些日常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感恩。而〈亲情〉则用一幕幕生活片段,展现叮咛、争执、欢笑与依恋,真实映照出每一个家庭的缩影。

舞台上,当灯光打出胎儿光影,宛如〈怀胎〉再现。母亲怀胎十月的辛劳与不易。每一个动作、每一分痛楚,都是对生命深切的承担。让人从胎儿视角理解母亲的爱心。【摄影:林振胜】
〈十恩〉阐述父母十种恩德,从养育、教导、护持、容忍……一一列出,让我们看到那些日常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感恩。【摄影:颜锦源】

这天,黄玉嘉一早便整理妆容,打车来到静思堂。她的脚步有些沉重,身子因化疗而虚弱,当独自走上会场的楼梯时,她几乎每一步都带着隐忍的疼痛。然而,她还是来了。因为在她心中,有一个念头比病痛更强大——要亲眼看见儿女在舞台上演绎孝道。

当灯光亮起,孩子们一同传递“善待父母”的讯息时,她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滑落。那不是单纯因为表演动人,而是因为她此刻更能体会其中的重量。正经历病痛的她,心里明白时间的无情流逝,而孩子却选择用表演来回报母爱。

特别是她的十三岁小儿子,原本不愿参与,最后却因为“想让妈妈看到”而走上舞台。这一份纯粹的心意,瞬间击中她的心。她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却再也掩不住满溢的感动:“原来,孩子懂了!”

生病之后,她明显感受到孩子们的成长。以往总是母亲照顾儿女,“现在换成他们学会照顾我。”她哽咽地说。十六岁的女儿与十三岁的儿子开始反过来照料妈妈。 ,不仅帮忙打扫、洗晒衣物,甚至简单的备餐,他们都默默承担起来。

“至少今天没有白来。”她的语气中带着疲惫,却又闪烁着感动的光芒。她深知自己正在与病魔拉锯,但同时也感受到最深的幸福——看着孩子站在舞台上演绎“父母恩”,她知道,那是孩子最真诚的心意。对她而言,这一刻已足够。

最后,她沉沉地留下话语,像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心愿:“时间真的不等人。如果能尽孝,就要尽快。”

黄玉嘉(左)身子因化疗而虚弱。然而,她还是来了。因为在她心中,有一个念头比病痛更强大——要亲眼看见儿女在舞台上演绎孝道。【摄影:林振胜】

剧情渐入深处,〈子过〉宛如镜子,映照出子女的疏忽与不敬——冷漠、离家、忽视……那是亲情里最难以直面的愧疚与缺憾。随后的〈报恩〉,则把全场情感推向最高潮。

这一幕同时也是全剧动作最为繁复的段落,四十六位亲子身手俐落、整齐划一地演绎,仿佛在诉说子女终于领悟父母的深恩。当歌声化作行动的呼唤,“孝”不再只是心念,而是具体落实于生活。舞台与观众心弦同频共振,瞬间响起雷动掌声。

剧情渐入深处,〈子过〉宛如镜子,映照出子女的疏忽与不敬——冷漠、离家、忽视……那是亲情里最难以直面的愧疚与缺憾。【摄影:林振胜】
〈报恩〉则把全场情感推向最高潮。这一幕同时也是全剧动作最为繁复的段落,四十六位亲子身手俐落、整齐划一地演绎,仿佛在诉说子女终于领悟父母的深恩。【摄影:陈世权】

● 

这十首曲目串起来,是一出音乐剧,也是一次直击人心的生命教育,心底或许已悄悄种下了一颗“知恩、念恩、报恩”的种子。当观众鱼贯走出会场时,许多人神情仍未平复。有人红着眼眶说:“我决定每天都要给妈妈打一通电话。”有人静静握着父亲的手,久久不放。

父母恩情,如山高、似海深。报恩之道,唯有从当下开始。或许,只是一个拥抱,一句谢谢,一个陪伴的眼神,却足以让爱延续,让孝道成为日常的行动。
 

 

Pin It